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谭盾音乐创作技法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谭盾音乐创作技法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王晴晴(1989.9-),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现就读于山东聊城大学,为2013级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声乐。

(山东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谭盾音乐创作技法有多方面的创新,音色的广泛运用,打破以往乐音材料的限制,引用自然之声,创新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发明新乐器。对位法与拼贴技术的巧妙运用超越了前人的探索范围。将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结合在一起,超越古今、跨越中西。调性上则显示了无调性与中西调性共存的现象。舞台演员的流动演奏与观众互动则将传统的音乐表演方式。

关键词:谭盾;音乐现象;创作技法;创新;特点

(一)音色的创新

在有机音乐的利用上,谭盾打破了以往乐音材料的限制,大量使用“有机音乐”拉近了音乐与生活的距离,也使得音乐的表现力得以拓展。谭盾的音乐中应用了多元化的声音素材,引进了“整体声音观念”这一概念。“整体声音观念”是指音响不是建立在音阶观念上,而是建立在全部声音的基础上。早在西方,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音响引起了部分作曲家们的注意。比如,梅西安的“鸟乐”是使用常规乐器来模仿。凯奇的偶然音乐则是使用了自然之声:水、沙、石头,还有收音机、剪接音乐、街道噪音等作为音响材料。在谭盾看来,无论是声音、文字还是图案、颜色,只要将它们以一种形式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模式,一种结构,就会有很强烈的信息。谭盾在运用新音色的同时,特别注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西方,寻求新音色是现代音乐的一种很重要的倾向。传统的乐器演奏方法已经不满足作曲家的需求,一些非常规手法创作被大量运用。谭盾受西方现代作曲家影响,在创作中不仅吸收外来乐器的音色,更多的是开发中国的传统乐器的音色。另外,谭盾为了获取新的音色,还自制或与他人合作发明一些乐器。《永恒的水》中九个巨大的透明的水盆就是谭盾自己改造的乐器。

(二)技术的创新

对位法属于一种写作技术,有模仿式、对比式、自由式对位。谭盾坦言,他喜欢巴赫的对位法,不仅是音与音的对位,还是语言与语言的对位,意象与意象的对位,文化与文化的对位。这些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极好的诠释。在室内乐《鬼戏》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对位手法。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与观念之间的对位。现在与弦乐四重奏和琵琶对位;过去与巴赫、民歌、僧侣、莎士比亚对位;永恒与水、石头、金属对位。

素材的拼贴是谭盾常用的手法。拼贴是将独立的音乐材料,交错或叠置地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方式。它是一种世界通用的传统创作手法,拼贴的材料可以是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谭盾的音乐拼贴却用得极好。如在他创作的《鬼戏》中运用巴赫的钢琴曲与中国的民歌《小白菜》,将两个不同风格的曲子结合,抓住两首曲子的共同之处:旋律的行进方向有一致之处,每个乐句都是由高渐低,二者旋律依次向下,表现了一叹再叹的主题,烘托了一种音乐氛围。

(三)体裁的创新

不同的音乐体裁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风格。但谭盾却将各种特定体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谭盾的作品《乐队剧场:门》中,有纯乐队,又有人物参与。如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英国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日本木偶剧《心中天网鸟》中的小春与交响乐队相融合,形成一幅意义非凡,超越古今中外的画卷。

在《地图》中,谭盾突破协奏曲由三个乐章构成的传统枷锁,用九个乐章构成。在其表现手法上,消解了近代协奏曲由一种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传统模式。乐队与大提琴、女声独唱与大提琴,石头、舌歌、木叶飞歌与管弦乐先后协奏。

(四)调性的创新

调性的运用也体现了中西共存的理念。《地图》的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降b小调贯穿全曲,他用西方的调式穿插其中,体现出中国土家族的音乐特色。在后面几个乐章中五声调式一直为主,体现了西方的大小调式与中国五声调式的中西共存。调式的创新与运用都要取决于作曲家对音乐内容的表达需要。

《鬼戏》中,他将巴赫与中国的民歌对话,实验性的选择了一首巴赫的钢琴前奏曲,与中国的民歌《小白菜》结合在一起,两支曲子一个是西方的大小调式,一个是典型的中国民族调式,但二者的结合却磨灭了《小白菜》原来悲伤的意境,只是被表现为具有人性主题,被表现为一种特定的音乐氛围。

(五)表演方式的创新

谭盾在传统舞台的基础上,为使音乐更富流动性,不仅把舞台现场的布局、灯光运用到创作之中,而且要求演出者穿着特定的服装在走动中演唱或演奏。有的台下设置演奏位置,要求演奏者在台上台下走动演出,这使得音响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张。在传统意义上,在音乐表演中只有演员是“动”的,观众只能欣赏,这种音乐是单向的。而在谭盾的音乐创作《乐队剧场Re》中谭盾根据喇念经的形式自编了一个“六字经”,他指挥观众集体念诵,这部作品从演出到结束几乎都是互动。在他的音乐标题中是这样写的:为散布乐队、两个指挥及现场观众而作。

参考文献

[1]郑发奋:《游走于东西方文化艺术之间》[J],《音乐创作》,2010年第4期

[2]李圆圆:《论谭盾音乐创作中的自由转向》[J],作家杂志,2010年第6期。

[3]连凯凯:《有感于谭盾的》[J],北方音乐,2010年第6期。

[4]马利利:《我对谭盾音乐――的认识》[J],《文艺评论》,2010年第9期。

[5]闫霏:《试论谭盾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技法》[J],《作家杂志》,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