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螺蛳壳里做道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300个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螺蛳壳里做道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300个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海有个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业界影响越来越大。从挂靠校办企业开始到2002年,走出校园的“同家军”在学校边上营造了一条860米的“赤峰路同济现代建筑设计特色街”,创造出10亿元的年产值;此后,伴随着人才集聚、知识溢出,一条街继而扩张成了“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到2007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包围着学校的4条马路——四平路、国康路、密云路和赤峰路已围成了一个年产值达30亿元的“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整个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由核心区、扩展区和若干辐射点组成,2010年、2011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分别为杨浦区创造了150亿元、180亿元的总产出。而在2015年,这里计划年总产出要达到300亿元,这个目标真能变现吗?

300亿——“十二五”期间产值要翻一番

“十一五”期间,杨浦区全力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在经济圈内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总量、产业载体面积、总产值、单位面积产出、对区域的贡献等多个方面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规划出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年总产出达到300亿元左右”目标,年总产出要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如何确保“十二五”期间产值翻一番目标的实现,针对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产业不平衡问题(杨浦区内重点产业为现代设计、节能环保、工程咨询等,其中现代设计产业居于龙头地位,而在文化传媒设计、工业设计、时尚消费设计等领域几乎是空白),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找到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之外,推动园区发展的第二台发动机,确定未来的发展中建筑设计、市政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通信工程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产业依然是环同济产业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的内涵,全面推进创新性产业集群的发展。

1/25的土地创造1/10的财政贡献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核心区2.6平方公里,相当于杨浦区面积的1/25,目前却已汇集1600多家现代服务业及配套企业,吸引2.4万高素质的就业人口,被称为“中国‘规’谷”。2010年产值从过去的10亿元发展到150亿元,为杨浦区贡献逾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占区级财政收入一成。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离不开杨浦区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在赤峰路一条街形成过程中,杨浦区给予很大支持,斥资800万元对赤峰路道路状况及周边环境进行总体提升。当赤峰路企业溢出并逐渐向国康路分流时,区里又投资500多万元维修国康路,并通过厂房置换、旧区改造等方式接纳日益增多的企业,确保了“赤峰路设计一条街”向“环同济设计产业带”推进。政策上,2000年7月。杨浦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科技企业税收减免,企业注册一条龙服务,设立企业孵化器等。拆除了违章建筑、出资修建道路,改善了赤峰路原来的外部投资环境。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形成的原因

在广泛关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成就的同时,人们更为关心的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如何形成的。综合各大媒体报道,我们发现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环境开发早。早在1992年,上海就开始以浦东为龙头带动城市发展,因此上海的房地产开发比全国其他地方早,这样使得上海既有市场的优势,同时也令包括同济师生在内的上海设计队伍成熟得早。

第二,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更多的实际运作机会。同济大学的在职教师在过去纷纷选择做产业、接项目,学生一进学校就能感受到这样的氛围。同济大学的产业提供了很多人才培养的机会。比如,同济规划设计院的很多工程师本身就在带研究生,院里有现成的业务,那么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模拟操作,而工程师则做真项目。虽然学生的方案不一定成熟,但是对于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同济大学承担了涉及世博的研究项目169项。这些项目的运作一方面能够将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转化成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对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第三,“三区联动模式”提高社区人才素质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所谓的三区联动模式是指大学(特指研究型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特指市的直属单位——区)三者紧密联合、互动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从理论涵义来看,三区联动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以大学校区为依托、科技园区为平台,以资源在行政社区的聚集为抓手,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创新聚集氛围,提高社区的人才素质和产业结构升级。

综合来看,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出现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对于其他高校来说,简单复制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模式或许并不可行。因为并非每所大学都适宜发展出一个“环”,除非与城市定位相符,与自身特色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