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近些年,由于经济体制转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已暴露出了不能适应时展的弊端。笔者以所在高职院校为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对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在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的前提下,探索出“模块化”和“任务驱动法”两者相结合的课程体制。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模块化”课程模式 “任务驱动法”课程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说是职教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个类群。它有多种式样,而且还在不断创新,概述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是1958年5月天津开创的“政府主导,企业办学”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曾在过去的历史时期进行过广泛的推广,到今天也仍有某些地区在使用,是我国探索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先河;

(2)学工交替模式

学工交替工学合作模式,即一种校企有效合作,学生到企业实践实训与回校进行课堂学习相互有序交替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一般三年制的做法是将三学年分成6至9个学期,某些学期学生在企业,某些学期学生在学校,但最后一个学期一般在企业。如果前面的时间都在学校,最后一年在企业,则称为“N+1”或“2+1”模式。学生在学校期间以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为主,在企业学习期间以参加生产实践为主,并在企业学习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3)订单式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职业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所介绍的三种模式是目前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所在的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目前我们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学工交替”模式,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工作生活,也可以缩短学生从离校到工作之间的周期,让企业和学生获得双赢。另外最几年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订单式”培养。去年和今年我们分别与内蒙两个知名企业进行了“订单”式合作,也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二、结合实际,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当前就业形势、招生形势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渐渐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如果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将面临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被淘汰的结果。笔者所在的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而笔者也有幸参与了这一过程。在前期制定工作即将结束,评估研讨工作即将展开之际,就笔者所担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进行具体的展开。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和目标

(1)人才培养要与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一致,相契合

(2)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技能型紧缺人才需要

(3)紧紧围绕“特色”做文章

(4)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建设为落脚点做实和支撑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四点是我们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时遵循的原则中较重要的几点,围绕着这些原则开展工作,才能使我们制定出的方案切合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的盲目行事。

2.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建设。而课程体系的形成受到地区经济特点、师资力量、学生层次、就业模式等多方面内容的制约,因此我们在针对自身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主要以“模块化”课程模式和“任务驱动法”这两个要点支撑并构建整个课程体系。

(1)“模块化”课程模式

模块化课程模式突出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加速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和能力培养。采用模块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与资源,调动学生探索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模块化教学,突出了学科交叉,强化了专业性和学科的相互贯通性,为学生专业转型提供了条件。

(2)“任务驱动法”课程模式

这一课程模式是将要完成的某一职业领域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诸多学科知识、技术、能力和态度的集合,将知识和技术的整合、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和职业水平的提高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及过程中。

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堂教学的比重非常大,而实验实训的课时比例较小,并且由于条件所限,很多实训的真正目的并没有达到。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课时比重,最终形成的比例大约为理论课时/实践课时=1/1.1。这样首先在教学时间上保证了学生可以多动手、多实践,避免只会理论的“空谈家”。接下来我们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使一些过去不能开设的课程得以实现。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在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高职版)中提出的机电一体化几门核心课程,在过去我们一门都没有开设。而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增设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程做为本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配套建设的还有专门的机械拆装实验室、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仿真实验室,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三、思考与展望

我们职教工作者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中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阶段性的胜利,接下来我们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扩展和延伸:

1.人才培养应结合当地用工实际,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闭门造车。包头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周边的工业特色,我们在输送人才时也应首先考虑企业的用人需要,而不是一味的学习别人的培养模式,应该努力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加大学生工学结合的参与度,强化做实“工学结合”的保障体系,确保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质量。现代职教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职教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以此提供和提高学生与生产零距离接触、无缝对接的参与度。当前影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质量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学生与生产零距离接触、无缝对接实习实训与企业顶岗的参与度不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培训经费不足。当然,质量保障体系及质量评价体系不适应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变革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黄福荣.大中型企业职业学校转轨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4月中):53.

[2]欧阳河.试论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3(1):24-26

[3]徐晶.对二十一世纪企业办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