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解构与重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高校学业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人群,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通过解构其社会支持系统的脆弱内核,同时积极寻求重构系统,使学业困难学生摆脱现实困境。要重构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需要将社会支持系统紧密地连接起来,还需要根据系统内部特点,通过家庭和教育工作介入,类别化地实施社会关系交往策略,重新动员其本来没有调动的力量和资源来补充他们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漏洞与缺失。

[关键词] 学业困难;社会支持;解构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4-0020-02

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业困难问题,不仅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要想切实做好学业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只局限于从学业角度采取帮扶措施。某种程度上,学业困难学生表现出的问题正是其在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等社会支持系统中干预的缺位,这也是学生学业状况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对学业困难表现和成因进行分析,从“家长-教师-同伴”三个层面开展对学业困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构,无论对解决他们的学业困难问题,还是对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业成绩虽然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但不佳的学业成绩仍是学生诸多问题行为的预测指标。学业成绩达到高校规定的相应标准是指学生在学业上应该和能够达到的水平,而习惯性地无法达到这一标准的学生一般被称为学业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应与因学习能力缺失或有学习障碍的学习困难学生相区别,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应是导致学业困难的主因。

一 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解构

社会支持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如家庭成员、亲友、团体、组织)获得的、能够为个体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的社会行为,是个体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现。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减轻个体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内容来看,可将社会支持系统设计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三个维度。[1]客观支持是指客观、实际的帮助,主观支持是指精神上的帮助,是个体在社会中所体验的被关心、被尊重、被支持的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情绪性的,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则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实际利用情况。

学业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由学业困难学生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所构成的系统。大学时期是个体获得社会资源与建立社会连接的一个重要时期,学业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个体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不能发现并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或者对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不能加以很好的利用,极容易导致学业困难问题。

1 家庭支持的主观缺失

家庭是个体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研究发现,家庭成员彼此之间亲密或疏远的内聚力是影响青少年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与那些被家庭成员忽视并疏远的学生相比,同家庭成员保持良好关系并得到家庭充分支持的学生通常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结果。

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持续的和稳定的,亲子关系又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最稳定、最亲密的关系,尽管家庭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影响已经逐渐式微,但仍在心理上为大学生提供了不可取代的依赖性。一方面,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或疏离是造成学业困难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学业困难学生在面临学业压力时,父母仍是他们的首要求助对象。父母在日常与孩子的互动中呈现出来的控制或疏离的关系特点,通过学业困难学生的人格特质的影响对其学业产生作用。因此,大学阶段的学业困难问题反映在家庭关系上面便是家庭支持的主观缺失。

2 学校支持的客观局限

在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下,大到学校校园文化氛围,小到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学校层面上,教师的期望与支持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这集中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是教育中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制约着学生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师生之间实际上至少存在三重关系,即社会关系、教与学的工作关系,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2]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更多地是在教与学的工作关系上与教师保持联系,这种师生关系的单一性与不稳定性也会导致学业困难学生在获取教师的支持上显得捉襟见肘。

除此之外,现代高等教育注重构建学科发展体系,这突出地表现为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学科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这种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教育形式,忽视了知识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生活需求,使师生在生活、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几无交流,师生关系归于平淡,很多时候,学业困难学生甚至对教师有极大的抵触情绪。而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也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抵达学生心灵深处。

3 同伴支持的利用度低

学校的集体氛围对学生的学业影响极大,学风浓厚的班集体或寝室,学业困难学生也相对较少。学业困难学生常常无意中遭受同学的排斥冷遇,游离于班集体之外,评优、入党、受表彰等都因不良学业成绩而受阻,这种处境使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在内心形成“反控制”心理,对外界抱有谨慎与警觉的态度。[3]

研究发现,学业困难学生往往较少有朋友,和正常学生相比,他们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也较少。由于学业上的失败,他们可能会遭到个别同伴的拒绝和排斥。因此,在同伴的选择上,学业成绩成为衡量同伴关系的重要标准,学业困难学生一般会倾向于选择比自己低成就者为友。

虽然在学校的教育引导下,同伴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实际存在,但由学业困难导致的孤独感使其很难接受同伴支持,表现出对同伴支持的利用度低,而这种孤独处境反过来更容易加剧他们业已出现的学业困难。

二 重构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路径

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在社会支持源及支持内容方面,家庭、学校及同伴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影响最为深远,也是学业困难学生转化的最大阻碍。因此,在系统内部调动并整合资源,从三个层面重新构建关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是学业困难学生转化的现实路径。

1 家庭关系的积极扰动

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家庭关系的好坏通常会对学业困难学生的转化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项对学业困难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父母之间的恶劣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或疏离等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问题的直接原因。

虽然家庭会为个体配置了较为优越的客观资源,但家庭系统中和谐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才是对学业困难学生的最大支持。已有研究表明,家庭资源通过两种途径对认知发展发生作用,一是通过影响学习动机对其认知发展发生作用,二是直接对认知发展发生作用。[5]因此,在家庭系统中寻求积极资源,扰动家庭关系朝正向发展是解决学业困难问题的根本途径。

2 师生关系的全面对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教学活动不应仅仅是师生之间以学业为中介建立起来的连接,而应是一个以知识为载体,以生活为环境,以内心为主导的,多向交往的对话过程。在帮助学业困难学生转化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满足于将传授知识、提高学业成绩作为一种目的和追求,而是应将充满情感连接的师生关系视为回归生活和洞察内心的理想境界,赋予师生自我存在与平等交往的对话意义,把知识与能力、生活与体验、内心与情感融合在一起,重新诠释学习对学业困难学生的重要意义。

3 同伴关系的正确引导

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关系平等、价值趋同等特征,更容易让个体感受到理解和支持。学业困难学生自主选择的同伴关系显然不利于其转化,但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业帮扶措施中,被指派的品行优秀的学生与学业困难学生围绕学业问题建立起来的同伴关系又很难持续,也就难以有效完成预期的目标。因此,“就事论事”显然不利于学业困难学生的转化,应当在尽量满足学业困难学生尊重需求的前提下,围绕“合作”建立起关系平等、目标一致的同伴关系,从而为诸多学业问题的解决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学业困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内部促成家庭与学校的有效连接,将合作目标指向学业困难学生的深层次心理原因的探析与解决,重新整合资源,逐步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才能够为学业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解除心理上的限制。

参考文献

[1]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99.

[2]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32.

[3]唐瑶.普通高校学业困难生心理状况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0(5):128.

[4]沈红心.大学学业困难学生学习环境及家庭系统的扰动――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1(12):57.

[5]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1,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