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用钢琴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用钢琴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前高校钢琴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教师大多注重演奏技能的培养。本文从钢琴技能课教师的视觉角度出发,通过总结中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总结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认为把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灌注在钢琴教学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 高校钢琴专业教学 钢琴作品 爱国主义思想

高校钢琴专业课程教授形式大体分为一对一、一对多的专业课和理论式共同课。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态度表现更为积极主动,考虑到主专业的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将来找工作的需要,教师和学生都会不自觉地追求更高的演奏技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全新要求。

目前,社会正在向多元化发展,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许多人在花花世界中迷失自己,一味追求金钱和享受,几乎很少有机会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事实上,在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指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从广义上解释,具体表现为:捍卫祖国疆土和民族;宣扬祖国千年历史和文化。从狭义上解释,体现在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出一份绵薄之力。

学生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专业课,为了提高专业修养和技能水平,要接触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例如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民族主义时期和现代时期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中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

一、巴洛克时期钢琴作品中隐含的爱国主义思想

巴洛克时期(大约1600―1750年)宗教盛行,音乐非常精致,注意细节。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和亨德尔。出身于德国的巴赫长期在教堂任职,深受宗教环境、气氛、音乐的熏陶,同时,他看到了经历三十年战争后的德国,经济落后,人民苦难深重,巴赫利用严密工整的音乐形式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他的音乐充满人情味和人文主义精神,通过音乐来表达对世界和平和追求安宁和谐生活的渴望。巴赫的键盘音乐素材大多来自宗教文化和德国民间传统音乐中,由他创作的古钢琴组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清新自然、极具生活气息。人们听着巴赫的音乐可以身心放松,感受最纯朴的心灵之美。

相较于巴赫来说,出生于德国的音乐家亨德尔的键盘音乐则少些。他喜好用气势雄伟、雄辩滔滔的大线条表现音乐,具有宏伟深刻的民族性格和深刻的哲理性,发人深省。亨德尔的《G大调第21夏空》是他最优秀的古钢琴作品之一,主题庄严缓慢,全曲富有气势,表现开朗积极的性格特点,音乐旋律无不体现出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勇往直前的直率精神。

巴赫与亨德尔分别把质朴谦虚和庄重华丽的不同音乐语言融于自己的钢琴作品中,无论是巴赫那样默默祷告、沉思忏悔自己的灵魂还是亨德尔那种灿烂辉煌、激愤人心的形式,都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深厚向往和热爱。

二、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隐含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个时期的法国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启蒙运动”,启蒙思想的特征就是:反迷信,反宗教迫害和专制,呼吁平等和平,渴望个性解放。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具有破茧而出的坚定精神,纯朴、乐观的特质。1775年,莫扎特返回家乡萨尔兹堡期间创作的第六首《家乡奏鸣曲》(KV.284)使用了巴伐利亚音乐元素,表达了朴实纯真的民族情结。《a小调奏鸣曲》(KV.310)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印证了当时莫扎特正值母亲病变、生活困苦等一系列打击,尝尽了世间心酸,然而又不得不为换取面包而为贵族服务的无奈。该作品中第一乐章充满紧张感的低音和弦依附着高音部的附点音型表达了作曲家对宿命的挣扎,以及对光明、自由、正义和尊严的追求。《A大调钢琴协奏曲》(KV.488)是一首抒情协奏曲,渗透着温婉、诚挚的情感,每一个乐章都洋溢着温暖的气息,表达了他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情感。

贝多芬作为最后一位古典乐派大师,他冲破了形式和贵族趣味的束缚,将人的主观情感和个性挥洒到极致。例如:钢琴奏鸣曲第2号(献给海顿)中朝气蓬勃的音乐旋律表现了他倔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作品10号之三的第一乐章主题凸显了英雄特征,把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情绪演绎得淋漓尽致。贝多芬借助对大自然的酷爱,于1801年创作了作品28号《田园奏鸣曲》第一乐章就塑造了质朴、宁静的田园风情。《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黎明”让人领略了大自然神奇的声响。贝多芬大胆地冲破了枷锁,用顽强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宏伟的气魄引领一个激情奔流的时代。

三、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个时期的欧洲风云变幻,许多国家像波兰、匈牙利那样长期遭受压迫,作曲家们利用不拘一格、夸张和梦幻的手法来抒发自己对民族的理想和抱负,钢琴家们感同身受着祖国被奴役的苦难,当现实与理想无法统一时,他们只能把梦寐以求又无法实现的情绪寄托在幻境里,具有鲜明的个性。

波兰作曲家肖邦有“钢琴诗人”的美称,早期他创作的《波兰民歌主题幻想曲》(作品13号)、《降E大调行板与大波兰舞曲》(作品22号)、《玛祖卡舞曲》(作品6号、7号)等,充满了乡土气息,洋溢着对祖国故乡的热爱和赞美。当得到波兰被沙俄侵占的消息,他的音乐顿时变得愤怒痛苦:革命练习曲(作品10第12首)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沦陷的深刻哀伤和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升f小调波罗乃兹》(作品44号)、《降A大调波罗乃兹》(作品53号)都是肖邦晚期创作的大型作品,充满了慷慨悲壮、宏伟激昂的英雄气节。

匈牙利音乐大师李斯特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抱负的作曲家、钢琴家和评论家。他是一个矛盾体,满腔热忱地想通过变革来改变现实,却在怀疑和不坚定的情绪中迷失方向。《b小调奏鸣曲》是其钢琴作品中的得意之作,旋律充满着对信仰的虔诚和对幸福的渴望,对宿命欲罢不能的情绪凸显了李斯特内心向往光明的煎熬。

四、民族乐派钢琴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潮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东欧和北欧民族独立战争的迅猛发展,涌现出大批怀有爱国主义情结的民族乐派音乐家,他们的民族觉悟前所未有地高涨,把民族历史事件和民间神话故事作为创作的主题,无不激励着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

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具有开明进步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反对农奴制。格林卡为钢琴、单簧管和大管创作的《悲怆三重奏》吸取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同时借鉴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技巧,为俄罗斯室内乐发展指明了方向,用音乐讴歌了爱国牺牲精神。

格里格是一位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取得巨大成就的挪威作曲家。他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上与挪威民间歌舞血脉相融,音乐旋律与民间小调一脉相承。《高山上的傍晚》、《致春天》向世人展现了北欧的自然风景画卷;《摇篮边》让世人了解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侏儒进行曲》、《自然精灵舞》向世人讲述了民间神话传说,等等。

五、中国近代钢琴作品中爱国主义思潮的体现

具有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历史的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坚韧不拔,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大无畏精神支持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奋斗终生。这时期体现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誉满中外。

由中国人创作的最早钢琴作品是赵元任于1915年发表的《和平进行曲》,直接看到了民众的呼声;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的《哀悼进行曲》和《小夜曲》倾诉了对祖国前景的担忧和对故土亲人的思念;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歌颂了质朴的中国式田园风光,极具东方特色的民歌风旋律让人朗朗上口;丁善德的钢琴作品《春之旅》组曲中的《待曙》以急迫的节奏性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则以娴静轻盈的基调寓意中国生机勃勃。还有陈田鹤的《血债》,崔维的《花鼓》,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品深深感动和伴随广大民众,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前人的努力和牺牲。

以上列举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只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小部分,学生在提高演奏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陶冶情操,理解作品的内涵,这样学习才能够事半功倍,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第一版.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第一版.

[3]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第一版.

[4]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