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筑空间态势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筑空间态势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建筑空间和外在形式组成,有时形式跟随空间来表达,有时空间被外在形式所限定。形式可以被模仿,空间组合也会被模仿,但是空间态势区不能被复制。空间态势是空间给人们的感受,包括最直观的开阔、狭窄、压抑等,更深层次的就是这个空间经过时间沉淀所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关键词:模仿;空间态势;空间感受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36-01

从建筑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功能与形式的之争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现代主义风格还是后现代主义风格。简单说功能是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就是我想要工作,就会有一个功能合理工作室,我们要吃饭所以要有个餐厅,累了要休息,就要有一个安静的卧室。

形式是满足是人们审美需求的,我想要漂亮的房子,现代前卫的家具,不能仅仅是能住、能休息。可是除却这些形式与功能之外,还有建筑空间给人的感受也就是建筑的态势。建筑是一个空间,空间的合理是意味着功能需求的满足,而合理的空间穿插又会形成建筑的形态。早在两千多年之前老子就对建筑和空间有个论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说的“无”就是空间。空间给人们提供居住生活使用的便利。人们在空间里活动除了满足基本功能之外还有一个人们的空间感受和空间给我们的感受,这就是空间的态势。

人们的空间感受很简单就是人们进入这个空间的感觉,这个感觉有很多种,开阔、狭窄、压抑、舒服、不舒服这些都可以是人们对于这个空间的评价。一个好的空间应该给人们良好的空间感受,就如同我们在设计家具的时候要参照人体工程学的数据一样。设计空间的时候也要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会让人们产生负面的情绪。在我看来在满足了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空间的合理和有序是特别重要,再华丽的装饰再高档的家具如果空间布局不合理都不会使这个空间成为一个优秀的空间。就像我看过一个酒店的大厅一样,装修的很华丽也很高档,空间很高也很开阔,功能也很齐全,接待的前台、等待休息区和休闲区都一应俱全。站在门口觉得这个空间算是一个合理且美观空间,但是我想坐在休闲区的人们肯定会觉得很尴尬。因为休闲区所在的空间并不合理,它位于酒店的中中央而且不算太大的空间还做成的下沉式的空间。坐在这里的人可以感受到来来往往的人群的注目眼光。我想如果是我坐在这里被注视而且还是从上往下的看,我一会就会起身离开,我不想被当做动物园里的猴子。所以说空间的合理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合理的空间人们才会有好的空间感受,才会达到营造这个空间的目的。酒店空间就是想要留住客人或者让客人重返,居住空间也同样要让人们觉得可以长久的居住,装修的精美只会让你暂时的受到这个空间的吸引,只有合理的空间才会使得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更舒服。

一座优秀的建筑不仅仅是功能合理、形式美观就可以,建筑拥有自己的空间,而空间有其自身的灵性与特质。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空间在不同的环境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前几天看见江苏一个名为“巴黎小区”的地方。除了建筑风格相似外,最为明显的就是小区入口的大门做成了凯旋门。我不知道市民从哪里路过有什么感受,也不知道居住在周围的人们会不会以为自己就是身居巴黎。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无论是路过的人还是生活在这个小区的人,走到这里都不会像真正站在法国凯旋门前那样升起骄傲尊敬之情。巴黎凯旋门法国皇帝为纪念奥斯特利茨战争的胜利而建立。在1920的时候发过政府凯旋门的下方建造了一座无名烈士墓。里面埋葬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在法国凯旋门不仅仅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它是法国历史的见证,人们从这里经过的时候会记起死去的同胞,会站在哪里深深的凝望,敬献鲜花。而每年法国的的国庆阅兵式也是同这里开始的。而江苏“巴黎小区”的凯旋门仅仅是一座建筑,建筑的外形相同的但是空间态势是不同的。就和我们经常说的形似和神似一样,建筑不仅仅是讲求的功能和外形,还有建筑的空间和建筑营造出的这个空间想要和人们传达的信息。现代城市太多风格,太多样式,但是整个城市给人感觉缺是个性全无。原因就是构成城市主体面貌的建筑没有态势,没有让人们在感情上达成共识。

建筑除了形势,还有态势,所谓的态势是建筑经过时间的沉淀,历史的经历以及城市人们对其感情的寄托所形成的。

建筑通过它的墙体的围合,组成不同的空间,不同的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感受和空间态势。百年建筑,模仿其形,不得其态。因为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故事的发生,没有城市人民情感的寄托。所以与其单纯的模仿别的空间,还不如结合本土地域情况进行设计,通过空间生成新的空间态势。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沐小虎.建筑创作中的艺术思维.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