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体育电影在动作与人文方向的类型碰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不仅是人类肢体与脑力的重要活动方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现代传媒技术的交融,产生了体育片这样一个影视新类型。一部优秀的体育电影,不仅拥有华丽耀眼的动作技巧,更因为振奋人心的体育精神而受到拥趸。反观中国当下电影市场,体育片依然停留在公式化制作和大量炫技的表层,缺乏思想深刻的作品。鉴于此,本文将对体育电影的动作成分与人文内涵进行分析,试图从多方面找到国产体育片发展之道。
一、 体育电影的传记式叙事手法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段,它往往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中心人物展开,通过对时空、事件进行整体编排,达到纪实的效果。近年来,这种传记式的叙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以影像为载体,主人公的生平事迹会显得更加明晰并富有感染力。由于体育电影本身就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运动明星、经典赛事的影视化重现,更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基础。因此,许多创作者将目光投向了运动员传记,将大量传记作品或改编或节选,在充分进行商业包装后搬上大荧幕,试图以这种“蝴蝶效应”取胜,导致体育电影成为“真实改编”的重点区域。
传记式手法的大量应用,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集中表现为两个问题:其一,这种叙事手法的基础是客观事实,部分作品一味追求观影效果,人工制造大量噱头,破坏了蓝本的真实性。其二,一位出色的运动员,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经历过许多大小不一的赛事,也经历过高峰与低谷,短短两小时的时间,很难对一个体育明星的从业经历进行全面概括,许多创作者删减不当,甚至断章取义,造成影片在人物塑造上不够充实饱满,严重者会影响剧情的连贯性。如何把握住改编与原事件的比例,在人物形象上实现戏剧化加工,却又不歪曲事实,是体育电影在“真人真事”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所必须深思的问题。
传记式体育电影秉承着一贯的现实主义手法,将一个个励志的传奇故事,用最真实、最切题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满足影迷与体育迷的双方需求。在朗・霍华德执导的《极速风流》中,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赛车手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激情的决战。该片的蓝本是尼基・劳达的个人传记作品,导演截取了1976年德国大奖赛这一事件,以当时的相关报道为辅助,成功还原了一代车神的风采。这部影片精准地捕捉了人物的面部表情与细微动作,凸显出竞速比赛的紧张激烈,同时,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最著名的赛车手之一,尼基・劳达拥有许多荣誉,导演却放弃了所有光环,只选择这一个典型事件,可以说是将“有失必有得”的创作理念贯彻到了极致。
法国电影叙事学家若斯特认为,在电影的叙事中,最重要的元素即为时间。换言之,创作者需要在叙事过程中对时间进行修饰,重新安排整个故事的时程,而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将文学蓝本和真实事件进行重复讲述。[1]一味地追求场景再现,制作出的便不是一部体育电影,而是一场赛事转播。综上所述,为了展示一场比赛的多方面节,体育电影不可能完全遵照现实时间进行拍摄,而是会选取特定的意象和代表,作为塑造人物的奠基石。就如电影《球王马拉多纳》,导演将重心放在了马拉多纳后期生活上,前期的比赛中,只选择了1986年世界杯一场赛事。但是,马拉多纳正是在这里上演了足球史上的最经典进球,并率领阿根廷队获得冠军,导演正确的筛选不仅没有架空故事背景,反而精益求精,为后期讲述球王的个人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同于《美丽心灵》这类视角完全对准人物的传记影片,体育电影要塑造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更加准确的抓住竞赛过程中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通过比赛,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与精神,是体育电影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体育电影与传记进行融合互动,早已成为观众与创作者双方的家常便饭,但如何做到有代表性的选择事件,全方位的展现事件,却是体育电影在创作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在明确表现重点的基础上,舍弃大量繁杂的次要内容,选择一两个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节点,进行客观、全面的影像化制作,方能突显主人公的个人品质与运动精神的回归。
二、 体育电影的双向性表现形式
从古至今,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类一直重视着身体上的动态功能。随着生活习惯及社会生产模式的演变,许多过去的实用性动作,演变为了近现代的运动项目,这一点在投掷类及水上项目上体现得极为明显。在进入快节奏生活的21世纪后,各个国家,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中,运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现代体育正以实用、多样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行动起来,将体育运动纳入自己的日程之中。可见,体育本身超越了过去的束缚,延伸至当今社会,实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育电影对真实的强调,也是因为所有一切最终都要在生活之中找到立足点。因此,一部优秀的体育电影,不仅要展现赛场上的紧张激烈,也要展现赛场外的人文关怀和生活经历。
存在主义哲学家亚斯贝斯认为体育运动的来源是“自我保存的冲动”[2],将这种强烈的感情浓缩为影视片段,能够更好地记录下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在大批量的创作过程中,多数体育电影都形成了一定模式,剧情跟随运动员的心理变化过程展开。从小有成就到暂时受挫,最后主人公在磨砺与困难中取得巨大成功,这样的剧情几乎成为了体育电影的公式。过多的照本宣科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很难发自内心地认同一部影片,导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比赛结果上。殊不知,角色是否在比赛中摘得冠军并不重要,体育影片最重要的内涵在于通过竞技比赛,找到生活的意义。《弱点》中的黑人男孩迈克尔一直生活在社会边缘,他的体育才能是隐性的,在养母陶西的爱与培养下,迈克尔最终成长为一个出色的橄榄球运动员,改变了自己贫穷低微的出身。片中迈克尔母亲教导儿子,要在厄运来临时闭上眼睛,等坏事过后再睁开眼睛。正是如此浅显的道理,保持了迈克尔纯净的心灵。在这部致敬迈克尔・奥赫的电影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橄榄球冠军的成长之路,更是如何在生活中战胜困难、成为强者的人生智慧。生活与体育的相互作用,应当在一部体育电影中得到全面的体现。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其初衷就是为了用艺术手法表现生活,而生活的概念往往是相对某一特定人群而言的,语言与种族的障碍,导致电影的观众群体受到束缚。体育电影正是为突破这种束缚而存在,它具备历史性与现实性,完成的是一个追本溯源的历程,不仅回顾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将当下的重要肢体语言纳入大众传媒中,依靠通行世界的体育精神,打破了地域的藩篱,成功与全人类的生活接轨。
三、 体育电影的多样化精神内涵
体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以不同形式的身体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进而形成精神上的强化。尽管比赛项目花样繁多,但体育的本质是纯粹而统一的,即“更快、更高、更强”,重点突出的是“更”字,在身心两方面的磨砺下,最终完成超越自我的过程,是得到大众广泛认同的体育精神内涵。因此,体育电影应该深入挖掘人物和竞赛背后的人文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竞技的层面,以镜头技巧博人眼球。
许多体育电影以改编著名运动员传记获得了好评,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只要对体育精神有着充分的认识,平民化的体育电影也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因为体育并不是一项精英\动,相反地,“全民健身”的理念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支持与实践,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体育运动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这类将体育当作兴趣爱好的普通人,是一个庞大的潜在观众群体,走平民化路线的体育电影,很容易获得他们的情感共鸣,最终实现对影片主题的深度探讨。无论是经典影片《光辉岁月》,还是国产新锐《破风》,它们都是由一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出发,逐渐深入到生活的角落,主人公们试图用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在影片《麦克法兰》中,越野队员丹尼对面前的高山感到惧怕,怀特教练却对他说:“当我们在奔跑时,我们就是上帝。”面对种族歧视和贫富差距,这些生长在加州郊外的少年们曾经自卑过,贫穷的生活导致他们变得粗暴而压抑,是体育精神让他们敢于正视社会和命运的不公正,用不懈奋斗,改变了他们既定的未来。尽管这些平民体育影片不具备明星效应,但它们主打的励志主题,让观众感受到振奋与温情,巧妙地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上,众口难调的趋势越发明显,影片数量上的叠加,质量上却很难实现创新突破,两者相加,带来的是更为严重的审美疲劳。而体育片则是其中的例外,运动本身便具有积极向上的特点,再加上影视的加工,与纯粹的动作片、剧情片相比,体育电影相对比较容易在挑剔的观众中收获较高口碑。然而具备深刻内涵对一部体育电影来说还远远不够,许多影片太过重视体育精神的作用,有明显的穿凿代入痕迹,这种教条式的灌输会让观众感到反感。可见,电影剧情的主体地位是难以动摇的,紧张刺激的竞赛和运动员台前幕后的拼搏,才是体育电影应当表现的主要内容,而体育精神应变先行为后行,拒绝强行灌输,任由观众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中自由体悟。
国产体育电影创作更应注意这点,照搬好莱坞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电影市场,理应在借鉴的基础上,增添许多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内容。同时,创作团队应该在影片主题方面加以注意,淡化说教痕迹,让观众真正从内心接纳作品,从而将关注点从比赛成绩,转移到背后的拼搏超越精神上,打造一部真正的体育电影,而不是“冠军电影”。
结语
各类体育运动本身便具有精彩的看点与强烈的感染力,这位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原生条件。在这一基础上,体育影片创作人更应深挖人文内涵,让体育精神成为运动的思想源泉,能动地改变社会与生活。可见,实现影片立足于大众语境,在描写竞技动作场面,突出剧情紧凑感的同时,深入发掘体育精神的人文内涵,是国内外体育片创作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