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缺血性肠病的预防和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缺血性肠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缺血性肠病(IBD)是指肠壁血液灌注不良引起的肠壁缺血性病变,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也可见于长期口服避孕药或某些青年患者。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与分类

缺血性肠病根据解剖特点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缺血性结肠炎,以缺血性结肠炎多见。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管本身的病变和血流量供应的不足。血管病变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肠病的特点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肠病, 其临床表现大致相似。该病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 不易诊断, 而常常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肠病, 进展迅速, 病情凶险, 预后很差, 病死率很高。

急性肠系膜缺血以60 岁以上老年男性多见,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肠激惹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第二个是出现肠坏死及腹膜炎表现,如腹部反跳痛、肌紧张。剧烈腹痛、器质性心脏病和强烈消化道症状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三联征,所以,如果发现以上一种或几种症状,应尽快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慢性肠系膜缺血同样好发于老年人,大多数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血流灌注不足都可以诱发症状产生,主要表现为腹痛、间断便血、肠排空障碍。

缺血性结肠炎约占缺血性肠病的50% ~ 60%,由肠系膜上动脉的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非闭塞性缺血所致,常发生于30~70岁,以50岁以上患者最为多见。其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有心律失常, 尤其是有心房纤颤、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以及近期手术史等。突然出现持续性全腹疼痛或者腹部位置不固定的持续性绞痛, 进行性加重, 并伴有腹泻或血性便;或者频繁呕吐, 呕吐物呈血性等应高度怀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手段包括内镜检查、血管造影、结肠缺血钡灌肠等。

结肠镜检查具有它独特的优势,普及面广,易于应用,可直视病变粘膜并在必要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在便血期的急诊内镜或超声内镜检查, 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

缺血性结肠炎早期结肠镜下可见黏膜下出血、黏膜充血水肿、质脆接触易出血。在慢性期时时由于有组织的增生形成瘢痕,严重者可导致肠腔狭窄及纤维化。超声内镜检查可发现结肠壁组织黏膜下层和肌层弥漫性增厚。缺血性结肠炎的最严重阶段是肠管发生透壁性梗死,表现为全肠壁变黑坏死。因此对于腹痛、 便血,有动脉硬化、糖尿病史的老年人应及早进行结肠镜检查。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缺血性肠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治疗。治疗方法分为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内科治疗 绝大部分患者经内科治疗可治愈或好转。对怀疑本病的患者应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改善循环治疗等。缺血性肠病一经诊断,应积极予抗凝治疗。对于明确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抗凝、溶栓的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使用足量、广谱有效的抗生素,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可有效控制病情。

手术治疗 如果经过规范的药物保守治疗,病情仍继续加重,出现肠管缺血坏死或腹膜炎等征象,如持续严重便血等,或者老年人一旦确诊为肠系膜血管阻塞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探查。

介入治疗 非闭塞性肠缺血时, 可以经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血管扩张剂。另外,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有助于恢复动脉血流,降低复发机会。这种治疗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其安全性和开腹手术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缺血性肠病的预防

由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是缺血性肠病的诱因。具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突然出现血便,要警惕缺血性肠病,及时到医院就诊。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长期坚持,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肠病的发生。对于老年便秘患者不要用力解便,平时可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类的食物。少吃苹果、梨等酸性水果,多吃些香蕉、猕猴桃,适量喝一些蜂蜜。忌烟酒及冷硬食物,糯米等粘性高、稠度大的食物也尽量少吃,早晚喝一杯热牛奶或豆浆,用食疗的方法防治该病效果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