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红卫:“孩子王”的天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赫赫大名的中国体操男队一线阵容比起来,张尚武、李嵘杰、代腾飞、梁明声,周祝麟、冯吉吉这些运动员的名字并不为外界所熟悉。曾经带出这些“青少年冠军”的教练也同样默默无闻地当了近10年的“孩子王”,2004年才转入一线队执教。然而,每当体操中心主任高健在体操馆见到这位“孩子王”时总免不了喜上眉梢,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好样的!我没看错人!”
直到新“吊环王”陈一冰的出现,王红卫这位教练的名字才渐渐被世人熟知。
“激流勇退”
2006年2月,中国体操队的冬训正进入攻坚阶段。一天在训练馆,顺着王红卫指导发出的训练指令,双杠场地前的陈一冰却像木头一样对教练的话置若罔闻。“王导,我不想练了!”消磨了几分种,王红卫从陈一冰口中得到了这样的答复。几天来,陈一冰已经不止一次出现类似的“消极怠工”,但王红卫怎么也没有想到,弟子居然冒出了“不想练”这样的话。
这段时间,陈一冰一直在练习王红卫为他新设计的双杠动作。但不知为什么,训练总是失败多成功少,王红卫从陈一冰涨得通红的脸上看出了他的急躁,然而作为教练,他并没有失去信心。此时,陈一冰竟打起了退堂鼓,这让王红卫心头窜起一股火,正欲发作,忽然,一个理智的信号刺激了他的大脑,他慢慢平静了下来……“好吧,咱们不练这个动作了,换一个!”王红卫“激流勇退”……
这是王红卫的执教理念。虽然他对每个动作的技术原理都进行过深入研究,但他认为一个动作是否适合运动员必须在实践中检验;一旦发现这个动作编排超出了运动员的能力范围或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就应立即转换,决不能“硬着头皮上”。不然,不仅动作练不好,反而会挫伤运动员的积极性。在对陈一冰的训练中,他就多次对原有训练计划进行修改。如最初在自由体操上为他设计的三串空翻连接,由于陈一冰的腿部力量比较弱,完成起来有困难,王红卫就将三串空翻连接断开,改为两个两串空翻连接,既让陈一冰力所能及也不让起评分受到影响。在鞍马项目上,王红卫也尽量多为陈一冰编排他所擅长的“挺身移位”和“挺身转体”类动作,避免他不擅长的“单环转体”类动作。
然而,“激流勇退”并不意味着让运动员形成“遇到困难只有后退才明智”的认识。更换双杠动作后,陈一冰同样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王红卫非常了解,陈一冰是个练得顺就积极性很高,遇到困难就容易情绪低落的队员,于是就多次找他谈心:“一冰,我知道你现在练得不顺,但这其实是学习难度动作的一种规律,就是一种‘高原期’现象。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坚持住,决不能放弃,咬牙挺过了这一关,接下来你掌握这一动作就会非常容易了!”恩师的话,让陈一冰牢记在心。果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完全掌握了这一动作。
别样温情
常听说中国体操女队的女教练们经常给自己的队员买衣服,其实身为男教练,王红卫也不乏这样的细腻与周到。每次逛街,他几乎都会想到为组里的队员买衣服,队员们自己买了衣服也会找他参谋:“王导,你看我这件衣服好看吗?提提意见!”在二线队的时候,一天,组里新来了一个叫梁明声的队员,王红卫望着这个瘦弱矮小的男孩,心里像倒了五味瓶:“这个孩子条件不错,但看上去似乎发育不太好。”于是,王红卫在生活中对他又多了一份“偏爱”,不仅经常给他买衣服,还坚持买牛奶为他补充营养。
除了生活上体贴入微的关心,王红卫更看中对队员的人格教育。他经常要队员看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和历史书籍,不仅让他们扩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陈一冰现在是公认的体操男队最懂事的队员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两年前,王红卫不止一次听到其他队员反映陈一冰难以相处,和队医交谈也会听见“一冰说话怎么这么不客气啊!”之类的抱怨。这一切,王红卫听在耳里,记在心中,他想找机会和陈一冰谈谈。谁知有一天,陈一冰却主动找到了王红卫:“王导,我最近很困惑!为什么我在这里连一个真正知心的好朋友都找不到啊?”王红卫望着陈一冰的眼睛反问:“你想过自己的原因吗?”陈一冰顿时无言以对。王红卫接着说:“要想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首先要懂得尊重别人,尤其说话要谦逊。我相信你自己也肯定意识到了说话老得罪人吧?”陈一冰低下了头,教练的一席话让他豁然开朗,“一冰啊,其实你并不是有意这样的。但你一定记住,要学会尊重别人!然后,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要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只有这样别人才能尊重你、信任你,才能把你当作知心的朋友!”
一次谈话并不能完全改变一个人,陈一冰也有过反复,但王指导“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话他总是铭刻在心。两年过去了,陈一冰几乎变了个人,成为最受大家欢迎、人缘关系最好的队员之一。
“狠”到点上
2004年9月前,国家体操队分为一队和二队。长期在二队执教的王红卫认为:这个年龄段的运动员无论在训练胆量,自觉性,还是在懂事程度上都不如成年运动员,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教练必须足够“狠”。
梁明声是一个能力很强的运动员,但也是典型的爱偷懒的运动员,他的动作姿态是薄弱环节,王红卫就在这方面加大了他的训练量。梁明声一时没有理解教练的苦心,只要王红卫不注意,他就趁机“偷工减料“。最后,王红卫只能从始至终目不转睛地进行“监视”。谁知梁明声不以为然,总是骄傲地把一句“口头禅”挂在嘴边:“王导,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当听到这句话,王红卫一反温和的口吻,严厉地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比别人聪明就可以比别人少练!告诉你,你还差得远!要想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经过苦练!就是天才也不可能不训练就能拿冠军!”
除了严厉的批评,王红卫也对这些还“不懂事”的孩子投入了极大的耐心。2004年2月,四川队总教练雷鸣将冯喆送到王红卫组时介绍说:“这孩子最大的毛病就是胆子小,只有他认为安全的动作他才敢做。”2004年9月,国家二队撤消。王红卫与陈一冰、冯喆两名队员被正式编入一线队。要完成青少年运动员向成年运动员的过渡,首先必须解决动作的难度,而冯喆的心理恐惧则是最大的拦路虎。王红卫为冯喆在单杠上设计了“旋空翻”(团身两周转体360度抓杠),冯喆在练习这一动作时果然胆怯。“不要分腿!把脚尖绷直了!”王红卫冲着单杠上的冯喆大喊。冯喆极力想并拢腿和绷直脚尖,却总是害怕腿会打到杠子上,神经一松,不由自主地就分腿、勾脚。“你怎么老记不住?要绷脚!”王红卫原以为不断地提醒能让他的动作逐渐好转,结果冯喆干脆一使劲,一个又高又远的空翻,直接掉到海绵坑里了。一连十次空翻,他摔了个不亦乐乎。面对这种无言的“罢练”,王红卫终于严厉起来好!今天要是练不好,就别想走!中午十二点半之后,体操馆就剩下了冯喆和王红卫两人,那天,王红 卫让冯喆比平时多练了20多组动作
足够“狠”的同时,王红卫并没有“蛮干”。他经常把国际比赛的录像放给冯喆看,让他亲身感受勾腿、屈腿、分腿对成套动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为了克服他的恐惧,王红卫采取了“分解动作”的训练方法,比如先让冯喆把杠上的“团身空翻两周抓杠”动作练扎实,在他状态好的时候再加上“转体360度”。两年下来,冯喆动作的成功率已经大大提高,恐惧心理也慢慢克服了。
“要有自信”
2003年,王红卫发现,随着训练量的增加,队员周祝麟显得越发吃力。尤其四肢的力量弱,练完一个吊环、自由体操或双杠成套后总是气喘吁吁。他知道周祝麟的骨胳比常人要大,相应的体重就沉,这给他完成动作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周祝麟是个刻苦听话的孩子,一个动作练不好常常会要求加练。看着弟子每天为训练的不顺利茶饭不思,王红卫决心帮助他找回信心。“祝麟,别着急,你其实有很多优点是别人所不及的,比如你的动作姿态很规范很优美,而且幅度也大,这就是你的长处啊!一定要有自信!”同时,王红卫对周祝麟的训练进行了调整,将最能体现周祝麟优点的鞍马和单杠作为重点项目。一套套高质量的动作训练下来,师徒二人的信心开始逐渐增强,在当年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城运会上,周祝麟一人独揽鞍马和单杠的金牌,并且获得全能银牌。
陈一冰的蜕变之路同样充满了艰涩。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他以第四的成绩进入了吊环决赛,但在决赛中却因失误而名落孙山。王红卫远远地看到从场上走下来的陈一冰表情沮丧,竟一屁股坐在地上,眼泪顺着脸颊淌了出来。王红卫明白,这个时候的陈一冰完全被失落的情绪所支配,没有理智,过多的鼓励不会有用。于是他走到陈一冰身边,只轻轻撂下一句话:“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希望你在今后的每时每刻都能牢记现在的这种感受!”这句话的份量,让陈一冰掂量出“知耻而后勇”的滋味。
进入国家队一线,王红卫说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中。2006年夏训,为了备战丹麦世锦赛,全队上下都绷紧了神经。体操中心副主任黄玉斌也亲自下队指导训练。陈一冰被列为冲击吊环金牌的重点队员。吊环是以臂力为基础的项目,因此黄玉斌要求王红卫进一步给陈一冰的训练加量。然而随着比赛一天天临近,黄玉斌又逐渐减少了他的训练量。这一大一小的变化,让王红卫疑惑不解。“红卫,其实道理很简单,现在离比赛没几天了,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冰第二天能不能恢复体力的问题?”黄玉斌微微一笑,王红卫顿时明白过来,黄导对训练量的掌控能力让他油然敬佩。
“好!红卫,你只要多思考,悟进去,天道酬勤、必成大器!”看着高健主任在训练汇报上留下的这段鲜红的批语,王红卫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感觉浑身充满了一种澎湃的激情……
责编/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