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影片名的互文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影片名的互文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章基于互文性理论及电影片名实例分析,论证了前者应用于片名翻译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重点探讨了实现片名互文翻译的三大要素――互文理解、互文解读及互文转换。字面译法、变通译法和归化译法是文章提出或建议使用的三项可行的片名互文翻译手法,其运用选择由片名所涉的语言、文化等互文因素而定。

关键词: 互文性 电影片名 互文翻译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在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兴起的一种文本理论,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抽象文本理论的一种解构。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及非确定性,认为每一文本都源于对其它相关文本的吸收、转化及延展,故文本间必然存在着显性及隐性参照或互文关联,从而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即互文联想之源。

翻译是一种融合语言、文本及文化等的多重性活动。翻译的性质及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突出了互文性在翻译研究中的独特价值。文本互文性作为某一文本与其它文本在特定文化领域内的外部联系,必然要求译者注意到前文本的关联性或参照性,启发译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本,悟出其互文参照(intertextual reference),以实现源语文本向译语文本的全方位转换。因此,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协调者,译者应将互文性作为全面解读原文本的利剑,以此来透析原文本与源语文化之间的互文关联性及其与译语文化之间的互文兼容性,然后基于翻译准则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电影片名翻译也许最具可行性及实效性。众所周知,电影片名大多以剧情、背景、主题、主人公等线索为来源,实属一种浓缩简约型主述标题、一种精心构思的文字产物;往往其互文内涵丰富,能以互文联想的形式凸显或映射影片主题及其内容,奠定基调,使之一目了然或令人浮想联翩。

就电影片名互文翻译而言,互文性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a)对片名的互文理解;b)对片名的互文解读;c)片名互文转换。现详述如下:

1.片名互文理解

一般来说,文本互文内涵越多,理解所需的努力也就越大。有些片名简实,其表层语义与深层语义基本一致,如电影Pearl Harbor,Star Wars,《鸦片战争》,《》等。而有些片名则具有多重隐含联想语义及高度的互文参照性。例如:

(1)Se7en

此美国电影片名借用了“7”这一在《圣经》中颇具宗教色彩且神秘莫测的阿拉伯数字。十六世纪末,基督教便开始直接用撒旦的7个恶魔形象来代表7种罪孽,即“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暴怒”。而在电影中,7罪、7罚、7场雨、7天遭遇,甚至连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点。可以说,“7”在影片中无所不在,营造了浓厚的互文联想氛围。

(2)《无间道》

片名《无间道》取借于佛经法典语词。“无间”系指无间地狱,源自佛经《法华经》。无间地狱是佛经地狱之中最恐怖的一个,一旦身陷其中,便永世受难,毫无解脱之望。该片中两个身份本不属于自己的人似乎就生活在无间地狱中,连做梦都怕身份被拆穿。无间地狱不容道间轮替,而片中两位主角却苦苦寻求之,这似乎也在暗示他们注定是在做无谓挣扎。片名《无间道》显然已互文映射了影片主题,奠定了基调,同时也暗示了影片结局。

可见,上述片名互文寓意之丰富,所涉语言、文化等互文关联之深广,足以凸显出片名互文理解的重要性。

2.片名互文解读

对译者而言,仅仅正确理解原文是远远不够的。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还必须逾越妨碍两语文本转换及影响译本可读性的障碍,以使译语片名尽可能与原片名具有相同或类似的语义、语用、互文及美学效果,即力求达到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与一般文学翻译不同的是,鉴于电影片名的瞬时性、简洁性及商业性,片名中不可加用脚注或尾注等助解助读形式。再者,在不少方面,中西方的语言与文化可能会有天壤之别,而片名则往往体现为语言文化缩影的高度浓缩版。这一切必然会给片名翻译带来解读障碍。例如:

(3)Salt of the Earth

此片名若按字面解读,直译为《地球之盐》,则可能会令国内观众不知所云或产生误解。其实,这部美国影片描述的主人公是20世纪 40年代的美国工人阶级。片名语出《圣经・新约》(耶稣将其门徒赞誉为“the salt of the earth”);其中,“salt”有“flavor”,“essence”,“nobility”等喻意(耶稣曾对门徒们说:如果盐没有了咸味,那它还能被称为盐吗?)。鉴于影片主题内容,此《圣经》典故互文片名显然应作现代互文引申解读,即互文喻指“社会中坚力量”。

(4)《左麟右李》

显然,此片名若仅按字面解读作简单直译,面对外国观众是行不通的。这是一部轻喜剧港片,由两位知名香港艺人出任主角;片中的“麟”、“李”二字既用指二位大名,同时又与成语“左邻右里”谐音互文,巧妙地暗示了该片主题――这层谐音互文关联在片名翻译解读中不容忽略。

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差异左右片名解读的因素之大而决不容译者忽视。鉴于片名的以上特点及前文所讨论的互文性对翻译的启示,译者有必要从文本互文性这一点出发,以语言文化要素为本,发掘片名文本所涉互文点,细研源语与译语及其文化要素体现于该片名的异同之处,以准确定位译语互文片名。

3.片名互文转换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首先深入发掘和透析片名文本所涉互文点及其与译语语言文化之兼容性。兼容性高,即源语和译语就所涉互文点而言,具有相同或类似的互文联想,而无任何或明显的语言文化冲突,则可基本以字面译法为主进行转换,以使译文在保留原片名所涉互文点的同时,尽可能接近原名文本,以实现信度最大化。兼容性低,即跟前者情况基本相反,则应在互文转换过程中作较大幅度的变通或归化,以使互文转换成为可能。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3.1字面译法

如上文所述,字面译法适用于那类互文兼容性高且言简意明的直白片名。例如:

(5)Water World

片名Water World实际上已明确点出了这部美国科幻影片的主题背景,即地球两极冰雪融化淹没了整个世界;因此,完全可按片名字面解读直译为《水世界》。就互文性而言,此译名与原名一样,均建立于这一无人不晓的科学常识:由于大气污染及其它人类活动致使地球气候日趋变暖,南北两极冰雪正逐渐融化,未来的地球将很可能淹没成“水球”。鉴于这种共性化互文联想,字面译法毫无疑问是此译例的最佳选择。又如:

(6)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

(7)Corpse Bride ――《僵尸新娘》

(8)《魔幻厨房》―― Magic Kitchen

(9)《画皮》―― Painted Skin

以上四例均与例5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性质,字面译法无疑为最佳选择。

3.2 变通译法

必须承认,由于汉英两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字面译法是行不通的,更不用提以此来实现有效互文转换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用变通译法进行必要的语义或语式变通,以使译语片名尽可能激起与原片名相同或类似的互文联想。

3.2.1语义变通

当电影片名含带只在源语文化中才存在的元素时,为了激起译语观众类似的互文联想,则必须采用语义变通译法,在译语片名中添加必要的关键背景信息,以助解读。例如:

(10)Sissi ――《茜茜公主》

略作分析不难看出,此译名中加上“公主”二字提示出茜茜的身份后,实际上是借助互文语义变通为中国观众提供了可激起类似互文联想的相应背景信息。Sissi一名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无疑可令源语观众立刻联想到那位美丽可爱的茜茜公主,但在中国显然情况并非如此。

(11)《猛龙》―― Dragon Squad

港片《猛龙》讲述的是“猛龙”特警队铲除香港黑帮的故事。在中国,龙一向视为正义、勇敢、力量的象征,且许多片名都带有“龙”字,以暗示主角的刚正及勇猛。基于此语言文化背景,故片名《猛龙》足以使国人产生丰富的互文联想而大致领悟影片主题。但若将《猛龙》按字面译法英译为“Dragon”或甚至“Ferocious Dragon”,则可能会令西方观众误解,将其联想为一部类似于《侏罗纪公园》的猛兽恐怖片。因此,片名中加进“squad”一词,通过互文语义变通有效地校正了这种可能会因地域文化差异导致的误导型互文联想。

此类译例举不胜举,又如:Patton(《巴顿将军》),The Muse(《缪斯女神》),The Deer Hunter(《越战猎鹿人》),《刮痧》(The Guasha Treatment)等。

3.2.2语式变通

由于汉英两语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少片名必须进行语式变通,才能实现有效的语义及互文转换。所谓片名语式变通,即指对其语言形式作小幅变动,通常涉及语序、词类变通等。例如:

(12)Dance with Wolves ――《与狼共舞》

(13)《我和爸爸》―― My Father and I

(14)《独自等待》―― Waiting Alone

以上三例片名均按译语句法或语言习惯,翻译中作了必要的变序处理;以下三例则在变序的同时,还作了虚词变通:

(15)Mission to Mars ――《火星任务》(变序及略去介词)

(16)《夜奔》―― Fleeing by Night(变序及添加介词)

(17)《红衣少女》―― Girl in Red(同上)

以下三例则按译语片名常式及语言习惯,翻译中作了必要的(或润色性)词类变通处理:

(18)Faithful ――《忠诚》

(19)Fugitive ――《亡命天涯》

(20)《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Girl with Pearl Earring

3.3归化译法

字面译法和变通译法是片名语义意义的再现手法,并且也是再现片名语用意义的两个基本方法。然而,在源语与译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因素差异甚大,从而致使片名互文兼容性极低或甚至丧失时,要再现原文的互文联想性往往逾越字面译法和变通译法的功能范畴。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用互文归化译法,即基于片名互文点,根据译语的特点、习惯、文化等,替换原片名的主题形象,以在转达其语义及语用意义的同时实现有效互文转换,从而使译名能够激起类似于原名的互文联想。例如:

(21)Waterloo Bridge ――《魂断蓝桥》

自拿破仑大败滑铁卢之后,“Waterloo”一词已在英语中成了“失败”的代名词;其互文联想喻意自然给片名奠定了悲剧基调。但若按字面直译该片名为《滑铁卢桥》,那么会有多少中国观众知道伦敦那座浪漫小桥,而不误认为它是指拿破仑滑铁卢大战呢?也许出此考虑,片名译者对Waterloo Bridge采用了互文归化,译作《魂断蓝桥》。“蓝桥”语出中国民间浪漫爱情传说,象征爱情之桥;再加上“魂断”二字来再现英文“Waterloo”潜在的互文喻意,故使译名赋有了与原名类似的互文联想:浪漫爱情 + 悲剧。又如:

(22)《像鸡毛一样飞》――Chicken Poet

此国产片的主人公是一个犹如墙头草的小人物级懦弱诗人。“鸡毛”极轻,随风而飘,且“鸡毛蒜皮”喻指“微不足道”在汉语中早已成为定式――这一切均构成了原片名的互文前提。其英译名,根据译语习惯及特点,将“鸡毛”归化为“Chicken”,基本实现了有效互文转换,赋有了与原片名类似或近似的内外互文联想――既与译语语言文化(外)互文,又与影片情节(内)互文。

类似的译例还有:Deathwatch(《战地》),Stuart Little(《精灵鼠小弟》),The End of the Affair(《曲终人散》),《木棉袈裟》(Shaolin and Wutang)等。

由此可见,片名互文翻译无疑为片名翻译之艺术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外语教学,2001.VOL1.

[4]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国外文学,2001.VOL4.

[5]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3.VOL3.

[6]秦文华.从互文性角度谈翻译.外国语,2002.VOL2.

[7]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Graham,Allen.Intertextuality,London:Routledge,2000.

[9]Hatim,Basil and Mason,Ia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10]Lemke,J.Systematic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Ideology,Intertextuality&Register,New Jersey:Albex,1985.

[11]Schulte,Rainer and Biguenet,John.Theories of Translation,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