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自我反思七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自我反思;反思内容;教学行为;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5—0043—01
教师的自我反思,即教师以自身的职业活动为反思对象,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在自我反思时,应注重哪几个方面呢?
一、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改要求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行为要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遗忘或更新,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意义更大,学生只要具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随时获取。为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把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要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行为的灵魂。
二、反思教学活动中是否存在沟通与合作
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具有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行为和合作关系。为此,教师有必要反思自己是否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合作者,是否与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沟通。
三、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教师不只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要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以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
四、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有内伤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会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学生讨论热烈,对答如流。这种“好课”看似天衣无缝,但教师依然要认真回顾,仔细梳理,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是否给学生留出了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流于形式,学生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包办代替之嫌,是否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问题,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内伤”,应深刻反思,认真剖析,并对症下药,找出改进的办法。
五、反思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要让成绩优异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为此,无论是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还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计还是释疑解惑,教师都应反思其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符合“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六、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伪探究
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对小组成员的搭配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探究的必要全然不顾,往往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待几分钟后,教师则打断学生的讨论,并指定小组中的优等生进行发言,至于其他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学会了应当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则成为未知数。这种“伪探究”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剥夺了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权利。为此,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伪探究”,要考虑如何才能发挥出探究性学习的功效。
七、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是简单地教师讲学生听,而是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去经历、体验、感悟和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及时将这些智慧火花进行捕捉并加以分析,可借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课后,则要进行深入反思,以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