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淮南唢呐民俗之风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淮南唢呐民俗之风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陕西,唢呐演奏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很广泛、很重要的形式,那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广袤大地上,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成为人民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符号。

唢呐是一种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人们婚丧嫁娶使用唢呐演奏的礼仪由来已久,是民间一大传统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续了多少年!

老百姓有句俗话: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该喜该贺,即便是白事也要权当红事办,热闹气氛不能少。因此,旧时的唢呐匠、鼓乐手十分走俏吃香。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例,城郊的农村人家,凡逢年过节操办喜事,谁家都想图个热闹,争个面子,讲个排场,请来唢呐匠和鼓乐手,吹吹打打送嫁妆、跟花轿、闹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娘家等一系列喜庆欢乐活动,少则也要闹上十来天。操办丧事的风俗习惯更多,倘若祭奠长辈,铺排场面更不亚于红事。无论吊丧、送丧,都不离锣鼓吹打。更有甚者,请来戏班、打玩友、唱孝歌,亲朋好友陪同艺人们通宵达旦。

提起民间唢呐,年长的艺人们常有“胡琴三担米,唢呐子一早晨”的说法。其实,民间唢呐跟其它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况且,民间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够吹鼓手操练三年五载。

吹鼓手是民间的习惯称呼,其实他是唢呐匠与鼓乐手的合称。他们由社会业余器乐爱好者组成,也有民间艺人参与。凡有人请,只须邀约5人(吹唢呐2人,敲锣鼓3人)短暂合伙,因此吹打水平参差不齐。譬如在民俗文化“跟花轿”的礼仪中,有的唢呐艺人吹的《蚂蚁上树》、《南瓜花》、《伴妆台》等曲牌,一听那口风与技巧,便知是祖传老手。但敲打背鼓、镲子、铛铛锣的伙计,则多数只是操练过三五天的半罐水,只图锣鼓敲得响,跟着唢呐节奏走,并无多大技巧可言。

要说办丧事那三吹三打的仪式中,民间唢呐可谓是独擅胜场。大凡鼓锣一响,三吹唢呐曲牌《普庵咒》、《水落音》、《将军令》必不可少。用他们的行话说,能驾驭此套曲牌的唢呐艺人,无一不会师传的换气功夫。相比之下,在祭奠、送丧等仪式中,唢呐所吹的哀乐曲牌《闹山河》、《哭皇天》就显得简而无华。

时代在变革。如今,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各有所好:礼车游城、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植树吊唁、孝歌仪式等等。不过,在偏远山村的农家人依旧眷恋着传统的习俗,吹吹打打,披红挂彩,让群众一睹民俗文化之风采

在陕西渭南一带,每逢婚丧嫁娶及节庆日,当地百姓都要请来一班乐人,皆以吹奏竹唢呐表现喜怒哀乐,他们练就了一身好本事,有的用鼻子吹唢呐、有的艺人连吹带唱、有的更为惊人,口鼻一次吹奏10个唢呐,还要表演吐火,成为一种民间绝活,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渭南广为流传。据唢呐老艺人介绍,吹唢呐要经过多年长时间的练习,必须采取鼻吸口呼的换气技巧,演奏时气息才能充足,无换气、断气痕迹,一口气可演奏数小时,吹奏出的音色圆韵。吹唢呐在练到技艺高超的程度时,唢呐艺人便可口吹、鼻吹双唢呐直到十个唢呐,还要表演吐火、转碗、吐丝等特技,吹得气吞山河,震撼人心。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农村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一些结婚嫁娶等喜庆的日子,都免不了请来民间“乐人”、“吹鼓手”热闹一番。如今,民间演唱团体、自乐班和鼓吹乐班子的演奏风格自成一体,以唢呐委婉细腻,粗犷豪放的表达能力来烘托渲染各种民间礼仪活动中的热烈、欢乐和悲痛、凄凉的不同气氛。(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和李世居来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