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研究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研究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能人才是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普陀临港工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当前,我区以船舶修造业、石化工业等为主要特征的临港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十分紧缺,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解决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问题的现实意义,探讨了我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对如何解决我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问题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

普陀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汇聚处,位于我国南北海运航线和长江航线的“T”字型交汇点上,区位优势明显,港口岸线资源丰富。“十一五”时期,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杭州湾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建成,临港工业将得到更快的发展,技能人才将更加紧缺。为此,我们对普陀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探讨,以推动全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普陀培养和发展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现实意义

(一)临港工业兴起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据统计显示,“十五”期间,我区工业经济高速发展,2005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0.9亿元,以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海洋生化、机械加工为主要产业的临港工业更是发展迅猛,临港工业实现产值91.32亿元,占82.3%。至“十五”期末,以船舶修造、水产加工和新兴的石化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企业已增至330家,从业人员达到15622人。“十一五”时期,我区将抓住国际海洋产业兴起和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线,着力建设“五大基地”,形成普陀特色的新型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可以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区临港工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呈现更加强劲的势头,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已迫在眉睫。

(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智力保证

“十一五”时期,我区将重点发展船舶修造、临港石化、能源、物资储运等临港产业,以内外互动、产业链延伸、空间整合与环境保护等为重点,力争建成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船舶修理基地、全国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以临港大型石化项目为主攻方向,建设深水岸线为依托的岛屿型石化产业基地;以推进结构优化、技术支撑、空间整合为重点,主攻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建成全国一流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要实现以上目标,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要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培养大量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工业水平,提高产品的创新性,走高附加值、高利润的道路,为促进我区临港工业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技能人才是临港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人才主体。“十一五”时期,我区将大力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临港工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仅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还需要一大批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技能人才。如果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影响到其他各类人才作用的发挥。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发展,使一批富有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脱颖而出,不仅能解决临港工业发展之需,也有利于营造重知识、重技能、重技术、重创造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深化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

(四)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十一五”时期,临港工业将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临港工业的发展必将为广大渔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平台。以船舶修造业为例,至“十五”期末,我区共有船舶修造企业67家,修船坞容量达到100万吨,从业人员为3749人。“十一五”期间,我区船舶工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修船坞容量将达到200万吨,预计从业人员将突破万人,届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成倍激增,如此大的用工数量全靠外地引进根本不现实。因此,培养发展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具有美好的就业前景。另外,根据舟山市“3X3”产业发展重点规划,我区临港重化工项目在今后几年将有新的突破,临港重化工业将成为企业用工的新亮点。

二、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十五”时期,我区加大了对各类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亟待引起重视和解决。

(一)缺乏培养发展规划,所需技能人才总量不足

“十五”期间,我区对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缺乏总体性规划,培养发展目标、重点和渠道不明确,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层次不高,数量严重不足。调查显示,根据我区临港工业产业发展,现所需技能人才约7000人左右,而目前我区共有临港工业技能人才1095名,其中高级工以上技术等级的88人,占8.0%;中级工133人,占12.1%;初级工327人,占29.9%;三者之比为16:24:60,有从业资格的547人,占50.0%,供求严重不足,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提高竞争力、加速产业升级和推动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得不到全社会的重视,职业教育培训渠道没有拓展到全社会,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后,培训的功能弱化,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职工培训责任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致使技能人才培养缓慢,难以适应临港工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狭窄,所需技能人才结构失衡

“十五”期间,我区承担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主要是沈家门中学、普陀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沈家门中学机械分校和普陀水产技校,专业设置以旅游、宾馆服务、机械加工、烹饪、计算机、轮机、船舶驾驶等专业为主,涉及临港工业产业的专业不多,招生人数较少。从我区临港工业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紧缺还表现为结构上的矛盾,调查显示,技能人才结构呈明显的“金字塔型”,高技能人才稀缺,初级技工和从业资格人员居多,层次结构不尽合理。1095人中,419人分布在水产加工行业,占38.3%;487人分布在船舶修造行业,占44.5%;161人分布在机械制造行业,占14.7%;28人分布在石化行业,占2.5%;80%以上的技能人才集中在水产加工和船舶修造行业,行业分布不均衡。究其原因是技能人才专业性较强,转变工种甚至转行的成本和危险性都比较大,难以在短期内向新兴产业有效转移,加之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职业学校又各自为政,规模较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存在着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的现象,社会化培训机构较少,企业自主培训能力不强等,使技能人才储备不足,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有效供给。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技能人才培养经费不足

“十五”时期,我区对于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缺乏政策上的支持,《职业教育法》规定应投入的教育经费,没有落实到位,职业技术教育奖学金、技师培养财政补贴、高技能人才津贴等激励措施缺少,法规落实和政策引导鼓励做得不够。虽然个别企业的个别岗位给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较高待遇,但从总体上看,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偏低,就业环境、劳资关系、社会保障等用工制度上没有获得与专业技术人才同等的待遇。在投入体制方面,政府对于临港技能人才的培养未能纳入财政预算,投入机制未形成制度化,没有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的投资主导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政府培训经费投入累计近400万元,企业投资近50万元。由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陈旧,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人意。

(四)管理体制不够规范,技能人才培训所需师资薄弱

目前,我区职业教育和培训管理体制还没完全理顺,教育、劳动保障、安全管理等有关部门职能交叉,重复管理、多头培训等现象依然存在,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缺乏统筹、有序的管理。由于社会和政府从思想认识、资金投入以及政策待遇等方面,不同程度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存在着忽视,因此,我区的职业技能教育发展要落后于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各类教育。调查显示,四所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较少,约占教职工的69.0%,特别是从事临港工业教学的专业教师更少,约占专业教师的23.8%,因师资力量薄弱、教研教改滞后和实践场地等因素影响,石化加工等与临港工业技能教育相关的专业缺乏设置条件,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明显滞后于临港工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随着“人才强区”战略的实施,“五大基地”建设的推进,临港工业的大发展,我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将面临大好机遇。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根据中央和省市进一步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对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总体思路和政策作如下调整和创新。

(一)总体思路调整

“十一五”时期,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总体思路,应从目前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调整为由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综合统筹,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优势;在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上,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导,并承担主要责任,指导企业、民间投资共同开展技能培训的多元化格局。一是发展战略重点:在发展战略上,政府应把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作为全区技能人才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予以优先考虑,纳入全区人才资源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重点强化船舶修造、石化加工、机械制造、水产品精深加工等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基本工作思路:坚持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按照党管人才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区职教中心和企业为主体、社会培训为补充的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新机制,以扩大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为目标,大力促进临港工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区临港工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战略目标选择

“十一五”时期,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目标是:建立适应就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建设海洋经济强区及临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的职业培训新体制;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统筹、行业指导、职校和企业组织培训的运行机制;创建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新体系,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技能培训,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格局。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主要指标:至2010年,临港工业技能人才总量发展到3200人,年递增24.7%,高、中、初级工三者之比达到20:40:40,技能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基本满足临港工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制订培养发展规划

要加强对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把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区属有关职能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引导临港工业企业建立健全培训组织机构,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对企业职工的业务培训,并制定有关职工培训教育的考核制度和办法。同时,要根据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总体思路调整及战略目标选择,研究制订全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五年规划,明确培养发展目标、培养发展重点和培养发展途径。鼓励指导临港工业企业根据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五年规划,结合本企业实际,相应地制订技能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切实提高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二)创新激励制度和措施,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设立区职业技术教育奖学金和就读职高学生助学金,并逐步提高奖学金和助学金额度,提高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到职校就读的吸引力。建立技师培养财政补贴、高技能人才津贴、首席技师评选等制度,鼓励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积极改进技能考评制度,逐步形成以能力为导向、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放宽技能考核鉴定中的年龄、工龄等条件限制,适当降低鉴定费用,鼓励现有技能人才技能的再提高、再发展;将技能人才的薪酬与岗位、等级证书挂钩,逐步建立以岗定薪、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薪酬机制,以制度创新及政策激励引导和促进临港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

(三)整合开发职教资源,提高教学实训质量

去年11月,我区在四所职校合并基础上成立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基本实现了区内职教资源的整合,为丰富专业设置、提升培养层次创造了条件。“十一五”期间,必须继续加强对职教资源的开发和优化组合,大力引进培训技能人才所需的师资人才,拓展培训专业和内容,以区职教中心为主阵地,以市内外高等院校、各级成校、民间培训机构、企业为依托,大规模开展各类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训,扩大技能人才总量。继续坚持校企联合和产教结合的办学思路,建立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满足技能人才实践培训需要。鼓励职校和企业以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大比武、名师带徒、外出参观、参与技改等为载体的培训方式创新,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益。

(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健全服务和保障体系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培养投入机制,将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并在全区职业教育经费中专门抽取部分资金,用于紧缺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切实改善技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职教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积极引导企业足额提取职工培训经费,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指导协助企业抓好实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临港工业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搭建临港工业技能人才资格认证、技术交流、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实验、技能成果申报、健康检查等服务平台,并将其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