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纳精英 共同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你徜徉在北京西郊的中关村时,你一定能感受到那浓厚的书卷气息。而如今,昔日的大学城已俨然成为充满活力的“新硅谷”,可是不变的仍是那学术和创新精神的一脉相传。自从1998年进驻大学城腹地后,微软亚洲研究院从诞生那天起就与高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99年起,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高校陆续成立了10所联合实验室,它不断聚集优秀学者、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合作创新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并分享科研的最新成果。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承载的使命,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广纳精英,共筑人才高地――未来之路,始于在中国共同创新。
整合优势资源 打造一流联合实验室
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本着“创一流科研水平、培养一流人才”的宗旨,通过整合微软亚洲研究院与高校的优势资源,聚集一大批学术大师,从而打造出学术一流的联合实验室,共同培养高水平的计算机研究人才。2004年11月8日,作为“长城计划”的一部分,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教育部科技司合作,将五所建设了两年半以上的联合实验室纳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建设,目前联合实验室已经增至10所(各实验室名称及成立日期见下表),在视频动画、真实感图形学、语音表情驱动、数字娱乐和多媒体分析与检索、视频编码、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检索与处理、可视计算、自然语言处理、双语对齐、双语对齐语料库、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图像分析与检索、网络信息传输、分布式语音识别、互联网挖掘与搜索、数字化卡通与动画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联合实验室凝聚了50多位学术带头人和专家,开展了上百个合作项目,发表了60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联合培养了800多名学生。
通过建设“教育部―微软联合实验室”的实践,微软亚洲研究院探索了一个校企合作创新的新模式不以硬件设备和基础建设的投入作为硬性衡量指标,而将科研团队、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的建设目标。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的建成,既满足了那些有志于汲取成功企业创新运作经验、提升自身技术研发水平的国内高校的迫切愿望,同时也使微软这样的跨国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到中国的经济与科技建设事业中,从而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正如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表示道:“今年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的第十年,过去的十年见证了我们与中国教育界的共同发展、共同创新。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项目和探讨,积累更加丰富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在下一个十年里把和高校的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协力合作 科研成果频出亮点
依托联合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和高校共同探讨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通过立项的形式,开展深入的研究合作。微软亚洲研究院每年都会和教育部科技司及相关高校共同邀请在视觉感知、多媒体技术、自然交互及智能计算等科研领域全球范围内的一流专家组成“教育部一微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团队,对实验室的项目方向进行指导、评估实验室的项目提案、审核项目成果,以保证研究项目的先进性。在项目评审之后,微软亚洲研究院还会和相关高校一起总结项目成果,提出新的项目提案。通过联合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接受学校推荐的优秀博士生、研究生进入具体的研究课题,并由一流的研究员进行直接的指导,探索出一套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微软亚洲研究院还同相关高校教授依托实验室项目,合作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积极推荐中国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委员会,促进高校研究人员和国际学术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高校的学术地位。
作为首批“教育部一微软重点实验室”之一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一微软重点实验室”,仅2007年一年就在IEEE Trans on CSVT、IEEE Trans onl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 on Multimedia等国际杂志和CVPR、ACM MM、ICASSP、ICME等世界顶级国际会议上共发表了72篇高水平论文。
另一个首批“教育部一微软重点实验室”之一的“清华大学媒体与网络技术教育部一微软重点实验室”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SIGIR 2006、IEEE Trans On Multimedia等权威杂志上20余篇,周立柱教授在InternationalConference APWEB 2006上获得了最佳展示奖,同时联合实验室还申请了一项国际专利,一项国际发明专利,完成了两个系统原型等。
另外,世界最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技术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语言语音教育部一微软重点实验室”,自2000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及部委科研项目近40项。近两年内,在国际期刊上160余篇。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开发的“英汉并行语料库”已建成6万句词一级对齐的双语语料库,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英汉词对齐语料库,它的建成极大促进了统计机器翻译领域的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一微软利群计算及界面科技联合实验室”等也以不断推广“以人为本”的计算科技,提升人类计算生活的体验为宗旨,在尖端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术交流 营造顶级研究氛围
高校和企业的结合,能营造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环境,将国际顶尖的学术会议引入中国,吸引蜚声世界的大师、巨匠们云集华夏。这给中国的学者们带来了长远的影响,给中国的学术界带来了敢争世界先的风气。例如:通过“21世纪的计算”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微软亚洲研究院将图灵奖介绍给了中国,为国内计算学科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了解国际先进技术、掌握计算发展趋势的机会。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国内学术界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代表着全球计算机视觉技术领域最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和其他顶级会议在中国召开,让国内学术界近距离了解到计算机视觉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机会。“亚洲信息检索会议(AIRS)2008”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的共同努力下在哈尔滨成功举行。此次论坛让专家学者共聚一堂,通过互相交流对信息检索的应用、原理技术等方面的认识及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检索(IR)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微软亚洲研究院还与“清华大学媒体与网络技术教育部一微软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了互联网服务(Internet Services)主题研讨会,邀请了约70位来自亚太地区的从事互联网搜索、数据挖掘、反垃圾邮件、社区网络以及其他与互联网服务相关课题研究的知名学者参加。这些互联网服务领域资深专家通过前沿学术报告及研究成果分享的方式,促进了亚太地区的学者在“互联网服务”这一当前热点课题上的交流。
积极开办暑期学校,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为联合实验室精心营造学术交流和学习氛围的一大举措。比如2005年,依
托“哈工大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了“微软亚洲研究院2005年信息抽取技术暑期研讨班”,来自国内各大院校及研究机构的近200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领域的青年学者参加了为期三天的研讨会。“哈工大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主任李生教授在会上表示:“此次微软2005年信息抽取技术暑期研讨班使青年教师、青年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在校博士生有机会来倾听这一领域的最前沿的讲座和培训,这无疑对他们开阔视野、学术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北京大学微软统计与信息技术实验室”也在2005年7月份成功举办了暑期学校,并在同年11月,又成功地组织了“微软应用数学系列讲座”。“微软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界面科技联合实验室”于2006年8月22~25日及28~29日举办了一个为期六天的暑期课程,邀请到了来自加州大学的Professor AIon Orlitsy担任讲师,为大家讲解通用压缩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知识。参与暑期学校的学者们纷纷表示,聆听这些大师的精彩报告,对自身研究思路的开阔及学术水平的提高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大力举办学术研讨会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营造顶级研究和交流氛围的举措之一。“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研讨会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在首届“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研讨会上,教育部科技司谢焕忠司长曾表示:“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取得突出进展,其中,联合实验室作为校企研究合作的新模式,为开创一流科研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次‘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研讨会不仅为各联合实验室提供了绝好的交流机会,更促进了大陆和香港高校间的跨区域交流,有助于将联合实验室这一模式不断发展、深化,进而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加速创新人才与团队的培养。”微软亚洲研究院前任院长沈向洋博士进一步指出:“今天,在既有模式与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打通各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创造新的合作契机已成为深化学术研究、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有益探索。因此,希望借助研讨会这种形式,营造一个开放的平台,培养出活跃、健康的‘产学研生态系统’。”2008年1月14日,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在讲话中指出:“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各联合实验室创造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打破地域和研究课题的限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的话题。”
精心培养打造一流创新人才
微软亚洲研究院培养人才的模式是:由“学子”进化为“学者”,由“本土型人才”进化为“国际型人才”。微软亚洲研究院同国内高校建立了一套培养优秀基础研究人才的有效模式,不断为中国软件产业孵化创新人才和团队。微软亚洲研究院接收来自联合实验室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作为实习生进入到具体的研究课题,在经验丰富的研究员的直接指导下,这些学生的科研能力能够很快地提升。比如在2007年9月底举行的国际多媒体方面的顶级会议ACM Multimedia2007中,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选送至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学生齐国君和刘学亮同学分别获得了最佳论文奖(BestPaperAward)和最佳演示奖(Best Demo Award)两项大奖。清华大学推荐至微软亚洲研究实习的朱军同学成为了国内首位本科阶段就在ICML上的学生。同被推荐至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清华学子秦涛更被誉为“学术超人”:目前已发表国际会议、期刊论文20余篇,包括SIGIR论文4篇,WWW论文1篇,ICML论文1篇和ACMMultimedia论文1篇。目前,通过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生项目,已经有2500多名实习学生通过了微软的培养和锻炼,走向了国内各个领域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实习生项目以外,微软亚洲研究院还依托联合实验室。用多种形式对人才进行培养:2005年底,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始了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根据双方的合作计划,微软亚洲研究院将推荐合适人选,修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博士课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与微软亚洲研究院高层研究人员会共同指导博士生,进行论文研究项目。博士生第一学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修完必修课程及考试后,将到位于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上海交通大学和研究院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学生修读完所有课程后将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颁发的博士学位。2006年7月3日至6日,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届京港博士生论坛”。来自五个国家和地区的11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0余名专家和80余名优秀博士生齐集一堂,通过互相交流研究经验和成果,借此提升科研创新能力。2007年5月初,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启动了“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一微软重点实验室”青年教授培养计划,以加强年轻教师队伍建设,加速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人才梯队,增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此计划对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来讲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双方希望通过本次青年教授培养计划深化双方的交流合作,在亚太地区的高校中起到试点辐射作用,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成长为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使联合实验室成为以杰出中青年科研队伍为主体,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发展计划,在相关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高水平成果,开展高层次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基地。
在“自主创新”已成为基本国策的今天,进行企业与高校问的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技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渐趋成熟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就在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出了一个活跃、开放、健康的创新环境,搭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共进多赢的创新平台,体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作为“协同创新”的桥梁所发挥的作用。“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一个从数量到质量转变的过程,联合实验室在产业界和高校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开展具有挑战性和前沿性的研究以及联合人才培养,其成果也可以为教育部制定‘质量工程’等政策规划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这样谈道,“微软亚洲研究院将依托‘教育部一微软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共享研究成果,分享基础研究的经验,在中国构筑国际创新人才高地,使得更多的高校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