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阳信鼓子秧歌的起源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阳信鼓子秧歌的起源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山东的秧歌主要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者说“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为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则是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而流传在黄河北岸的阳信 “鼓子秧歌”则以刚劲火爆、威猛潇洒、沉稳有力、气势恢宏而位居三大秧歌之首。

【关键词】秧歌,纸兵布阵

关于阳信鼓子秧歌产生源流,有多种说法。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劳动说和练兵说。具体是哪一年代产生的,由于没有文献记载已无法考证。但据滨州文艺术志记载:“阳信的鼓子秧歌产生公元六百二十四年的前唐时期。”在当地的老艺人中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灵霄阁,后有大秧歌(也叫武秧歌)”。

位于县城西部洋湖乡的灵霄阁(刘家阁)建于唐代,明代万历年间重建,是阳信县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传说中泰山奶奶的娘家。每年正月十六日为古庙会(一直延续至今),来自惠民、商河、无棣、庆云、济阳等各县的客商云集于此。烧香还愿,热闹非凡。离灵霄阁向东不远(20华里)便是武定府(今惠民县城孙武故里),在城外驻有兵营,每年正月十五军民同乐,将士们手拿兵器摆成阵法,旗罗伞盖,场面恢宏壮观,舞姿粗犷豪放,动作健美大方,节奏强烈,大有气吞山河之势,更有勇往直前之宏魄。

舞到高潮,三教九流、和尚道士也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鼓子秧歌。组成舞蹈的主要角色是伞、鼓、花、棒。就其主要角色来讲不少于三十二人才能组成一个秧歌队,多则上百人到几百人。其中所用的道具“伞”,是以古代帝王将相出巡用的“华盖”演变而来,鼓子则是由古代的盾牌演化而来,鼓槌是短刀或矛,棒是由鞭演化而来。

因此,舞蹈全过程基本上也是典型化了的古代军事演练过程。即“阅兵、点将、布阵、开打、收兵”。据老艺人讲:鼓子秧歌所表演的故事,就是古代军事家孙膑与庞涓打斗的故事。第一个武伞所扮演的就是古代军事家孙膑。

阳信作为鼓子秧歌的始发地,位于黄河岸边,距黄河四十多华里,人们在过去生活中不断受到黄河泛滥的侵害。曾有句俗语“开了白淩万(黄河边上的一个村庄名),无边哗啦沿,先淹武定府,后淹阳信县”, 十年九涝,导致了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在劳作耕耘的同时,不断抵御抗衡着黄河对他们生活的侵袭与蹂躏。抗洪抢险救灾,筑堤固坝,导水排涝,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一项重要任务。

顽强的人们用自己的辛劳与汗水、坚韧与拼搏,与黄河涝灾不间断的争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水灾过后抢种抢收。虎口夺粮,辛勤劳作。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淳朴贫穷的人们在节日里,在战胜自然灾害之时,往往掩饰不住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悦,随情而动,随意而发,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手舞足蹈。于是,锅碗瓢盆,棍棒簸箕,锄镰镐锨,杈把扫帚,蓑衣雨伞等身边的生活工具和用具就成为他们娱乐方式的借助物,聚集在一起,重复着劳作时的动作,喊着劳作时的号子,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鼓起来。

周而复始,循环劳作的生活,逐渐形成了人民特有的生活、生存和情感表达方式,而民间富有艺术才华艺人们的推波助澜,使着原始形态的秧歌在逐渐的发生变化,舞蹈动作在不断地总结归纳、提炼升华,道具则为了审美上的愉悦而逐渐由瓢盆换成鼓子,雨伞换成平顶伞,懒汉、巫婆成为讽刺的对象,村姑迈着优美的舞步,挥洒着彩绸也挥洒着情感。即兴、随意发挥、简单的舞蹈动作也开始有目的的形成了组合……这种自然的形成发展方式,是否可以理解为鼓子秧歌的一种由来原因呢?“劳动说”的主要根据也正在于此。

阳信鼓子秧歌的起源另一种说法是“练兵布阵”说。根据此说,又称阳信鼓子秧歌为武秧歌,称是一种以演绎兵法布阵、两军对垒舞枪挥棒搏斗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街头舞蹈。

关于阳信鼓子秧歌“练兵布阵”说,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灵宵阁,后有大秧歌”。位于县城西部洋湖乡境内的灵宵阁(刘家阁),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阳信县当时最大的古建筑群。每年的正月十六日为古庙会(一直延续至今),来自惠民、商河、无棣、庆云、济阳等各临近县的商客以及当地群众云集于此,烧香还愿、举办戏剧演出、货物交易等热闹非凡。离灵宵阁向东不远(正南方20华里)便是孙子故里武定府(今惠民县城),武定府城外住扎有兵营,每年正月十五这天,这些将士们也前来庆贺。兴致所至,他们手拿兵器也参与到舞蹈队伍中来,载歌载舞,摆成阵法,旗罗伞盖,场面宏健壮观,舞姿粗矿豪放,动作健美大方,节奏强烈大有气吞山河之猛势,更有勇往直前之宏魄。

从鼓子秧歌中表演使用的道具上来看,阳信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是伞、鼓、花、棒。就其主要角色来讲不少于三十二人才能组成一支秧歌队,多则上百人到几百人。其中所用的道具“伞”,类似于古代帝王将相出巡用的“华盖”;鼓子则像古代的盾牌,鼓锤是短刀或矛,棒是由鞭演化而成。

从表演的形式上来分析,“练兵布阵”说者认为,阳信鼓子秧歌由路行片和跑场子(也叫跑花)两部分组成。路行片又叫跑街管子,是舞队在行进过程或进入场地之前的舞蹈。全体人员依伞、鼓、棒、花伞、花的顺序排成两列纵队,在头伞的率领下,走着蒜辫子花(也叫拧麻花)向前行进,类似于军队的队列表演。表演至高潮处,所有的伞进中心,变成三路纵队,威武壮观,气势磅礴。跑场子也叫跑花,是表演的主体,即在广场中出变各种阵法,表演的形式十分丰富。一般常用的“花”有单十字街、双十字街、九龙盘玉柱、二虎把门、迷魂阵等四十多种,多为排兵布阵方式。从整个布局上看,变化无穷、奇妙无比。以角色的排列组合与各角色手持导具的排列组合上看,一次次组合,场景十分壮观,有浩浩荡荡的将帅出征图,又有两军相持将帅撕杀的布阵格斗。“跑场子”(即所谓各种“花样”)是根据古代作战时的阵图演化而来。舞蹈全过程基本上是典型化了的古代军事演练过程。即:“阅兵、点将、布阵、开打、收兵。”鼓子秧歌所表演的主要故事,是古代军事家孙膑与庞娟打斗的故事。第一个武伞所扮演的是古代军事家孙膑。

阳信地理位置紧邻孙子的出生地惠民,且当地留有许多孙子排兵布阵的遗迹和传说。如现在还有让人不能看着太阳辨别方向和时辰的村庄——斜庄,有两军对垒过的村庄——东十字道、西十字道等。从以上推论,笔者同大多数人一样,倾向于“练兵布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