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策略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策略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发展,我们就必须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应大力倡导“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进行“体验性”学习。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的经历,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学起来很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用途。这样,学生就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减少了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而且,这样的做法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以及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中认识分米这一环节时,我们可设计以下几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生活化”。(1)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星期六,淘气提着一个装着蛋糕的蛋糕盒来到了笑笑的家。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蛋糕盒提出若干个数学问题。(2)估一估:这个蛋糕盒的长边是多长?(3)量一量:小组合作,动手量蛋糕盒的长。(4)汇报,小结:在数学上,10厘米也叫1分米。(5)比一比,找一找:①拿出尺子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②用手指对照尺子上的1分米比划一下,让同桌瞧瞧1分米有多长。③找一找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学习用具中哪些地方大约有1分米?④估计一下这本书的长边有几分米?桌子的长边呢?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在知道1分米的长度之后,能在桌子上、在周围、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相应长度的事物,从而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对知识能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实践操作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们可先借助媒体演示削铅笔、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转一周形成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与哪个立体图形之间有联系?你认为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后,大多知道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联系,但有什么样的关系,却众口不一。教师在此时不应急于宣布答案,而应转入下一个预计环节,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体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1)提供实验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单。实验材料包括:每组圆锥一个,与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各一个,沙子,一盆红水。实验记录单见附表。(2)组织组际交流,形成共识。教师应让每个组选出代表,把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汇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汇总,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汇总表质疑、讨论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3)启发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教师应根据上述结论提问:你能试着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最终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得出了结论。这样,学生都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圆锥体积的求法。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学情感等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三、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新教材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教学时,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看、去想,还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问。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数学模型的认识,从而使学生通过口头语言,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学“长短”一课时,有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并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到物体长短。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通过分组活动,学生亲自体验了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教师也参与到了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去,用自己准确、标准的语言影响了学生,使学生的语言更有条理和逻辑性,而且表达更充分。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指出: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使学生体验“用数学”。如在学习了比例尺之后,我就创设了一个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1)找一张福建省地图,从中选出两个城市,回答以下问题:比例尺( ),两城市名称( )。图上两地间的距离( ),实际距离为( )千米。如果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那么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时间约是( )小时。地图中相距最远的两个地方是( )和( ),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千米。你曾经到过本省的哪些地方?选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测算本地到那个地方的实际距离。(2)从图中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到:我想到某地去玩,我市距该市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坐汽车几小时可以到达?以上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是应用比例尺的知识可以解决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学而致用的道理,从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情感。

总之,我们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体验学习”,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感受知识,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附表:

圆锥体积推导实验记录单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