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会“叫人”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今不少青年是在进入社会职场后才开始学“叫人”,许多新称谓:x总、x局,x科,x老板、x主任都是他们的阿爷阿娘一代弄不清楚的新派叫法。
“叫人”,在上海方言中即为招呼对方,特别强调小辈对长辈的招呼,有“请安”的意思。小孩在刚刚开始牙牙学语时,大人就会有意教诲他们“叫人”。
除了自小培养小孩子文明礼貌外,还可以通过孩子主动与人打招呼,克服孩子怕羞怯生。老上海没有如今非常流行的“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但老上海人自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朴实道理。
肯叫人的小孩子大都机灵活泼,最容易讨人喜欢。人说,会哭的小孩有奶吃,那么,肯叫人的小孩子就有糖吃。人类,从来有护小的天性。弄堂街坊间,见到有怀抱小孩的,必会停下来逗逗孩子。旧时里弄居住条件仄逼,但大多邻里关系和谐亲善,守望相助,小孩是个很重要的纽带。
上海方言的称谓,五花八门,生动鲜活,充满乡土气息。光是对老妇人的称谓就有阿娘、好亲婆、姆娘、好婆……一般随老太太的小辈叫。邻里之间称“新嫂嫂”的可能子女已满弄堂跑了,叫“小王伯伯”的小王可能已七八十岁了……其实,这是几代邻里相濡以沫的交情。
曾几何时,许多充满温馨回忆的称谓,日渐消失,其原因首先是方言的淡化。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只是随着户口政策的一度冻结,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家乡方言早已淡忘了。如果说当年移民上海的第二代、第三代还能讲一口纯正的上海话,那么今天的上海小孩则是连上海话都讲不好,这造成曾经那样丰富生动上海本土称谓的流失。比如:好亲婆、好婆等通常为祖母或外婆昵称,这些称谓今天多被标准普通话“爷爷”、“奶奶”所替代。
老上海一般孩子除父母外,不少有“寄爹寄妈”。这种干亲大多是叫叫的,不一定正式行什么过房仪式。通常双方父母是好朋友,做过房亲其意叉更在增加双方家庭间友情,仅此而已,最多过年时封一份红包及孩子生日时送一点小礼物。与社会上成年人认干爹干妈、结拜兄弟有本质的不同。
小时候见到“寄爹寄妈”总是特别开心,因毕竟不是亲爸妈,故而特别宽容客气,且总有一份特别礼物留给你。长大成人后对“寄爹寄妈”更亲切,过年过节一定拜访送上一份礼以示孝心。“寄爹寄妈”让我们学到即使无血缘关系,仍可以享受疼爱与亲情。
现今家中一个“小太阳”六个大人围着转都来不及,哪还有余暇去另寻一个小孩子做“寄儿子寄女儿”?今天的“潮爸潮妈”们只一个孩子,满眼睛除了自己的孩子根本看不到别人的孩子。
现在的小孩包括小青年,都不大会主动叫人。有时家长看不过,“逼”急了也只是喉咙口不清不爽的嘟哝一句。而我们小时候,一定要扎扎实实叫得人家听明白,因为那显示一份诚意和尊重。这可能与当今我们居住生态的改变有关。
从前弄堂是一个天生天养的居民会所,家家后门洞开,老人们带着小孩子晒太阳,孩子们在弄堂里打乒乓,跳橡皮筋,下班放学的一路与邻里打着招呼,穿越其间……孩子们世世代代就是在这样错综又单纯的社会关系中长大,“叫人”已成习惯。现今小区中难得见到抱着孩子四处转悠的,小孩子们也不会在小区里奔跑嬉游,想叫人还不大有机会呢!就是大人,在电梯里相遇,互相间能浅浅点点头已是十分客气了。这样的大人又如何能教孩子主动与人打招呼呢?
社会在前进,传统的以宗族姻亲及街坊老邻为纽带的社会关系根本不足以应付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所需。现今只要鼠标一点,天涯海角近在咫尺。但是,应着一句上海老话――叫不应。“叫人”要有人亲亲切切应你一声才觉舒坦,叫不应的“叫人”,会心生厌倦。难怪现今个别青少年那样不肯开金口叫人!
现令不少青年是在进入社会职场后才开始学“叫人”,许多新称谓:x总、x局、x科、x老板、x主任都是他们的阿爷阿娘一代弄不清楚的新派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