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结构,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师永恒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勇于探索,力争从每一节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得以提高。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预习

预习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作铺垫,在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当前,预习对于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尚未受到普遍的重视。教师往往把它看作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课前不布置,课上不检查。

实际上,预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活动是从预习开始的,而不是从理解课文开始的。要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教师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课前布置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二是课上安排检查预习的环节。

第一,课前布置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在上新课前,学生根据每单元的导读和每课前的预习,在独立地阅读新课,完成课后的练习,做到初步了解内容,把握脉络,体会中心,解决练习。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预习当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从理论上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不仅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质疑问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欢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且随时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纳入到教学之中,发动学生讨论解决。从而提高课堂听讲水平,提高学习效益。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效果,教师必须精心编写导读提纲,可设计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样做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对后进生的指导。

第二,备课要备预习。我校是一所2003年9月刚成立的农村中心小学,新的领导班子一上任,就引导我们进行小学语文“引导自主、发现、探究学习”的教学改革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在发现和寻求真理中发展起来。可是美中不足的是,在调查部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预习情况,发现许多老师布置学生预习,往往是发一张印好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完成,内有抄词、分段、写段意、回答问题之类的练习。从期初到期末,不论什么课文都是固定一种模式。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缺乏针对性,无法体现课文特点以及单元训练重点,也不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个性发展。小学语文课文文体较多,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教学也要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备内容,备要求。特别是要求不能一般化,不同类型的课文,应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教师还要根据学习新课文的需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于预习之中。

第三,课堂教学应从检查预习入手。预习的直接目的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包括:对已知的复习,对新知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新知的难点并孕发质疑点,对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为此,须加强检查,重视反馈。教师要通过引导交流,以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划分段落层次、思考课后问题等方面的情况。检查要激发学生的探寻意识和发现心理,让学生敞开心扉,叙谈收获和感受,质疑问难。同时,要倾心细听,及时梳理,综合归纳,以了解学生所知所需,所愤所悱,从而对教学策略进行相应调整,以使预习检查与引导探究融为一体。

二、精心设计提问

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关键。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如让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少量的,能够统领全篇的问题。提问切忌细碎,没有思考价值,没有启发性。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一夜的工作》,我提出: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具体体现劳苦和简朴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后,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劳苦、简朴的高尚品质,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教学第十一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要求: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请从课文中找出来并抓住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于是学生从三个方面谈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1善待河水;2善待空气;3善待动物。且都能结合重点词、句的理解,讲得十分动情。这样,教师设计少量有一定概括性和难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且逐渐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重视以读促读,从读学写

以读促读,指的是以课内有层次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学写。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即以“朗读”促“阅读”,形成学生的阅读个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如学了《蟋蟀的住宅》,可读读《昆虫记》,学了《丑小鸭》可读读《灰姑娘》等。这样配合教材,与课本内容对接,从而带动学生广泛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能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从读学写,指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叙述内容,表达思想感情的。叶圣陶先生说:“读是吸收,写是倾吐。”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只有大量的读写活动,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从读学写”可以和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进行,也可以在理解内容之后回过头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要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例如,领会作者怎样准确用词,怎样把句子写通顺,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段话,按怎样的顺序叙事,怎样写出人物的特点等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对课文某一方面的写作特点得到比较一致的认识,而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上对写作特点的认识,并让学生进行小练笔,练习运用某种写作方法。这样,读写结合,多读多写,既能提高阅读能力,又能提高作文能力。

四、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课文应当主要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古人读书经验的总结。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教师备课要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营造气氛、指导朗读,可以教师范读。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心去读,一般采取默读的方式。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理清叙述的顺序,可以用引读的方法。为了体会并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书要多采用自由读、默读,少用齐读;读书要理解地读,动脑去读,防止“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读;读书要人人读,反复读,防止只有小数优生“表演”的形式主义地读。实践证明,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排除了课堂上繁琐的串讲串问,把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读书,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读书中学会读书。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从预习入手,精心设计提问,重视以读促读、从读学写,并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就可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