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春节PK圣诞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春节PK圣诞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圣诞节刚刚走远,中国人的特大节日――春节就要到了。但人们对洋节在中国的肆虐还存在着的那份感慨,仍然索绕在心头――洋节应不应该过,春节怎么了?洋节在中国真的是“狼来了”吗?

在2008年圣诞节到来的时候,北京东城的一个著名四合院――西堂子胡同35号院子里,正在筹办一场热闹的圣诞聚会。而透过这个院落里中国传统的长廊、假山、花园、古树等掩映下红衣红帽的圣诞老人、披挂灯光的圣诞树的和谐存在,人们似乎阅读出一种意味深长。

在西堂子胡同35号院举办的圣诞聚会,在30年前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过洋节日几乎是与崇洋这个令中国人却步的词语划等号的。

进入21世纪,洋节在中国较之30年前的情景是大相径庭,圣诞节其实不仅仅是洋人的一个节日,它还是他们辞旧迎新的开始。用我们的说法,就是他们开始过年了。

过年不管对世界上哪个角落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过年就要过得像个年样,估计是不会有人持反对意见的。那么,这几天自然肯定要比平日里气氛更喜庆,场面更热闹了。

看到他们喜气洋洋、热火朝天的,我们于是感到新鲜,感到眼馋。我们,特别是年轻人,也走进了他们的节日中,但他们却没有走进他们的节日里。

在2008年圣诞节,记者在王府井大街看到,几乎所有的鞋帽衣饰食品店都张贴着圣诞饰品。北京市的各大商场在这一夜却是热闹非凡,大人小孩的头上戴着闪有红光的圣诞帽、手里拿着粉的绿的纸花,人们“肩蹭着肩、脚蹭着脚”,公交车、私家车几乎是寸步难行。其中一些店的门口、橱窗里还置放了挂满饰品和彩灯的圣诞树,一些商家还推出了一系列诱人的特惠活动。不少大型百货商场推出“圣诞打折”活动,夜里的商场仍是灯火通明,街上车水马龙。商场附近露天的大排档小吃也是人满为患,顾客们不停地催促老板才能争取到一些食物。

当然更多的人对这个洋凶不感冒。一位刚刚出去散步归来的老人说:对于过节,其实最不应该感到新鲜、感到眼馋的就是我们。我们可是炎黄子孙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节日特多。不但多,而且每一个都是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得很。

一位和女朋友遛弯的年轻人说:就拿过年来说,我们有除夕和春节。除夕和春节,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可以跟洋人的圣诞节pk三百个回合。

春节与圣诞节的区别

那么春节和洋节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圣诞节与春节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产物,一个是基督宗教的礼仪传统,一个则是几千年的民间传统。虽然大家都在这寒冬的季节里创造了一种温馨气氛,在辞旧迎新中寄托着感恩与希望,但是春节和圣诞还是迥然不同的。

从时间上看:西方人的年节,大致是由圣诞到新年,前后一周;中国的旧历年(现称春节)则是早早从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热的腊八粥时,就听到了年的脚步。这年的行程真是太长太长,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才画上句号。算一算,四十天。

从象征物看:西方人的年节圣诞树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也就是生命之树,永恒之树,树上挂的小甜饼象征赎罪,点亮的蜡烛象征基督,整个的寓意具有感恩与希望,对新年的丰收和平安充满期盼。中国年节的瓶子、苹果表示平安,金鱼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儿孙的绵延,桃子表示长寿,马蜂与猴表示封侯加官,鸡与都表示吉利吉祥,年糕可以用来表示高高兴兴,其全部意义表现了对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发财、兴隆、加官、进禄、有余、长寿的追求。

从表现形式看:中国人的年节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祖、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的物事,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团圆饺子”,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这样,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平日竭力勤俭,年时极尽消费,原因是使生活靠向理想的水平。过年是人间生活的顶峰,也是每个人特别是孩子一年一度憧憬的梦。

西方人的年节,特别是对基督徒来说,它代表了耶稣的诞生。他要求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在采购礼物及寄送圣诞卡片的一阵忙乱中,很多西方人仍会拨出时间去帮助别人。圣诞节提供了很多传扬“平安与世,善意与人”的机会。如一些教会的慈善机构大多数为圣诞节购物的人们而言,是一个熟悉的景象。他们通常会站在购物中心和商店外面,为有需要的人募捐。收集玩具和衣服,作为穷苦家庭的圣诞礼物。

从敬拜上来看:中国人敬拜的诸神,民间词语中的“上贡”、“烧香”等,无不灌输给人们这样一种文化:过节就是要敬比自己能力强大的人或神。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过日子”往往被视为生存过程。在人们给天地间的诸神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企望诸神降福人间,能过上美好而又富裕的生活。这无非是想借助神的威力,实现各自的向往,至高无上的仍是生活本身。

谈到西方人的敬拜,让我们首先想到《圣经》中三王朝拜圣婴所带的黄金、乳香、没药这三样礼物,黄金是金属之王代表尊贵,寓意耶稣是“君王”;乳香代表献祭,寓意耶稣是“祭司”;没药是贵重的香料,代表奉献、牺牲、最高的尊敬,寓意耶稣基督是众人的“救主”。也就是说西方人敬拜的是天主的儿子耶稣、基督、默西亚。一位通过马槽、十字架、祭台,为了人类生命获得救赎,获享永恒,与主同福的神子。这种敬拜是一种基于心灵的精神的信仰的理想,而生活的本身只是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

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这种文化的传承,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春节仍是中国传统节日之根

“许个愿吧!”一个女孩站在东长安大街傍的赛特楼前的高达十几米的圣诞许愿树前,甜蜜地对身边的男友说……

距离12月25日西方人传统的圣诞节还有好几天,在北京街头,不少商家就早早挂起了圣诞减价或促销的大旗,很多酒店、快餐饮食店、花店、饰品屋纷纷装扮上圣诞老人和圣诞树,五彩缤纷的圣诞饰物将古城的街道装扮成了一个童话世界。

虽然各大宾馆、酒楼准备了豪华的圣诞大餐,但许多大专院校的学生和年轻人,还是选择在平安夜、圣诞节,以街头狂欢、购物、聚会的形式度过。他们是不会在宾馆酒楼里欢度圣诞节的。

两位正在逛街的大学生告诉记者,平安夜他们还会结伴来大街上游玩,主要是来凑个热闹,放松放松,缓解一下平时的学业压力。

一位带着孩子购物的年轻母亲告诉记者,孩子的幼儿园老师要求每个小朋友的家长要专门购买一件圣诞饰物来布置教室,她并不反对这种做法,只要孩子高兴就成,对于是否担心助长孩子的崇洋心理,她说:“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看得非常重,至于下一代究竟是喜欢圣诞节还是中国的春节,就很难说了。”话语间隐约含有一丝担忧。

西安外国语学院的一位美籍教师说:“在美国,圣诞节是和家人在一起度过的,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她认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外来的新鲜、时尚的事物让许多中国的年轻人喜爱和接纳,他们只是为了寻找一个把朋友约出来狂欢的理由,而圣诞节的真正含义对他们而言也许并不重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英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圣诞节在国内的大城市、大学生中开始兴起。它首先被心理特征上求新求变的年轻人所接受,后来又被商家所利用,尤其是圣诞节以朋友聚会、以玩为主的过节形式,大大区别于中国传统节日以合家团圆、以吃为主的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使精明的商家捕捉到卖点,也给他们提供了炒作的机会,逐渐使圣诞节越过越火,胜过春节等传统节日。

城市里,校园间,圣诞节的气氛越来越浓。舶来的“洋节”是否会取代中国传统节日?石英自信地说,这个问题不必过分担心,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根,不论圣诞节有多么盛大,作为东方人的中国人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春节的。

因为这些人并不了解圣诞节的真正含意,年轻人和商家的行为对于圣诞节来说只是一个借口而已。过圣诞节的大多不会在家里过,而是呼朋唤友去到酒店餐馆里过,也没有外国人那么多繁琐的仪式,就是找个借口吃喝玩乐一番罢了。而且很多人连吃喝玩乐都不屑,只是跟风似地说一声“圣诞快乐”,这样的一股风,当然成不了什么气候,大可不必慌慌张张地高喊“狼来了”。

文化的融通是一种进步

在圣诞节临近的时候,各报纸、网络等媒体都刊登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博士发出的《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联名倡议书,旨为“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主张一定要“抵制圣诞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

该倡议书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处于一个复苏和上升期,但仍被西方文化压迫。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中国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并且认为圣诞节等西方价值文化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来说是“异端”,应该予以“拒斥”。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此外,博士们还对商家的“圣诞节营销”提出了批评,表示这些商家“对圣诞节流行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建议商家“应充分挖掘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巨大商机。”最后,博士们还希望“国人能幡然醒悟”。

其实,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有着同等的地位。博士的倡议无非是担心终有一日,圣诞节会取代了春节。

西南大学历史系卞兆明教授就有着与十位博士不同的观点,在他看来春节并没有那么弱势,“看看春节期间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

事实上,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春节,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虽然人们庆祝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但春节的文化内涵却没有改变。

如今,春节已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在海外,春节不再只是华侨华人的节庆,它已经成了一种文化,正逐渐融入所在国的主流文化,正在走俏世界。

相比较而言,别人对待中国的文化,对待中国的春节却采取了宽容、接纳的态度。

有报道称:在2007年春节来临之际,马来西亚各地的华人聚居区都挂起了大红灯笼,贴起了春联,一派新年气象;美国新年“洋庙会”在洛杉矶红火登场,各族裔民欢聚一堂,不亦乐乎;巴西里约热内卢华侨华人举行的联欢晚会上,侨胞和巴西青年共同表演的中国传统舞龙舞狮节目“龙腾虎跃贺新春”,热闹精彩;美国总统布什以书面形式发出贺信,向全球华人拜年;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在参加当地华侨华人举办的“新春花市同乐日”活动中,用中文向华侨华人拜年;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也向全国的华人政党、社团、工商、华文学校、媒体等各界人士寄去了3000多张贺卡,表达新春祝福;等等等等。

其实,以“洋节”为载体的别国文化的进入,并不能使传统文化消失,正如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不会妨碍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我们现今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倘若真如十位博士所言,我们无异于自封国门,难道历史上闭关锁国的那段历史所带来的后果还不足以唤醒我们吗?

过圣诞节是一种潮流,有潮涨就有潮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东西不胜枚举。赶圣诞潮流者,不妨由着他们去,信仰自由,过节自由,干涉没用的,只要体内流淌的血液是中国的,不怕他不回归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