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散学归来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散学归来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中总有许多令人留恋的美好往事。一天天、一年年,梦幻样朦胧,彩云般绚丽。翻开案头卷帙,漫步古诗苑圃,不经意间读到几首“童趣”绝句。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把我们带到春天的田野里,放起了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一首生机盎然的诗作,诗人为我们打开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景,写得颇有生趣:青草、黄莺、蓝天、绿堤、碧柳、白烟,作者虽没有直接泼洒浓墨描绘,但春之色彩自然地跃入读者的眼帘。草之“长”,静态中显生机;莺之“飞”,动态里传声韵;以“拂”与“醉”,明写杨柳摇曳之姿,暗含春风荡漾之意,为下面写“纸鸢”埋下伏笔,同时也是诗人春日好心情的形象写照。后两句写人,显得朝气蓬勃:诗人选取天真活泼的孩子放风筝这一情景,来表现人们在春天里的活动。着一“早”字,可见“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注一“忙”字,表现出儿童那种急于玩耍的心理和神态,一群可爱的孩子的形象仿佛出现在读者的眼前,村头、田间、路旁、河滩……到处是他们追逐、跳跃、欢呼的身影。天空中,各种风筝随风飘飞,红的、黄的、绿的,蝴蝶形、蜻蜓式、老鹰样,不一而足。短短的四句诗,情景交融,使人备感亲切、神清气爽。

春姑娘披着五彩花衣悄然离去,夏公主又翩翩而来,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热情奔放的季节。且让我们到河边钓鱼去: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夏日里一个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诗人勾勒了小儿垂钓时的神态,宛如一部简短的动画片。诗人将小孩垂钓时那专注而带些稚气的神态简直写活了。“蓬头”,指小孩披散着头发,也许头发上还沾挂着一些草埂、草屑哩。“侧坐”,指随意坐下,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诗人把“垂纶”“稚子”置身于“莓苔”之上、杂“草”之中,不加雕饰,写出了一个山野孩子真实的外貌特征,表现出其顽皮活泼而又憨厚朴实的特点,真切自然,惹人喜爱。小家伙是多么的机智、聪明、灵巧啊,他选择了一个人迹罕至的阴凉之处,恰好是鱼不受热、人不挨晒的理想的垂钓之处。更让人觉得有趣的是:此时有人路过,正要向他问话,他却“遥招手”而“不应人”。大概是鱼儿正在咬钩吧,他心中不禁一阵喜悦与紧张,担心惊跑了鱼儿,只好用手比划着回答过路人。一个“遥”字,表明了他不想让人靠近的心理。远远地就摆手示意,这并非冷漠无礼之举,而是心意相通的友好之态;他不是懒得回话,而是像对待老朋友一般,用手势来表情达意。那种专心致志、一本正经的情态,令人忍俊不禁,更让人感受到小家伙的可爱。

一个真正懂事的乖孩子,要能成为大人们的好帮手。对了,放鸭、喂鹅,正是这些“小大人”们干的活儿:

乌鸟投林过客稀,

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

独自编阑鸭阵归。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楝花风起漾微波,

野渡舟横客自过。

沙上儿童临水立,

戏将萍叶饲新鹅。

――明・邵亨贞《贞溪初夏》

前一首诗描绘出“放鸭晚归”的图景:鸟儿纷纷“投林”,行人渐渐稀少,云烟远来,罩住了农家的门窗;不知是谁家的孩子,撑起一叶扁舟,赶着鸭群,独自回家。诗人从收工回家的人群中选择了放鸭儿童,通过描绘他的动作来表现乡村暮色,栩栩如生,宛若一幅真实生动的生活画。特别是“独自”二字,充分表现出“小童”的聪明能干。

后一首摄取了“溪边饲鹅”的情景:夏风轻轻吹,溪水缓缓流,野外渡口舟自横,行人过溪河;水边沙滩上,小孩真顽皮,手拿萍叶,戏喂新鹅。诗的前两句描写环境:楝花、微波、野渡,渲染出江南水乡那平和宁静的氛围;后两句刻画人物,表现出乡村孩子的活泼和勤劳。

不难看出,这两首诗的写法相似、情境相近,颇值得我们作对比欣赏。两首诗都是先绘景、后写人,前者为后者设置背景,后者为前者增添生活情趣,从而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夏日的美妙时光,让人难以忘怀,那么秋天呢?请读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夜里的童趣: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是一首舒缓缠绵的小夜曲。首句用“萧萧梧叶”和“寒声”极力渲染秋夜的冷清,使人感到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第二句写“江上秋风”牵动了诗人无限的“客情”,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孑然独立的身影。世有悲秋之说,身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没有亲友的慰藉,站在这瑟瑟秋风之中,怎不感慨万千!“送”“动”二字,使情与景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的多少惆怅!三、四两句将笔触转向了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他们在父母的身边幸福地生活着,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就是在这凄冷的秋夜里,也能提着灯笼,在篱笆边捕捉蟋蟀,尽情地玩耍,面对此番景象,诗人虽在凄凉之中感到了一丝安慰,但内心愁苦的滋味却更加深重了。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自己的游子愁思,情与景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显得诗味无穷、颇为感人。在这凄清的秋天里,童趣是多么的令人向往、让人陶醉啊!

冬天的“百草园”似乎比较乏味,可一下雪,一结冰,就不一样了。有诗为证:

宫树堕晴雪,

凝寒入毳裘。

邻娃取冰箸,

道是玉搔头。

这是元代诗人曹文晦《四时宫词》中的一首,描写的是冬天儿童嬉戏的情景。前两句形容天气寒冷。首句触题,展开一幅雪后初晴的图画,虽未明夸雪量之大,却蕴含赞美之意。“树”前一“宫”字,紧扣诗题,一下子便把人们带到了庭院深深的情境之中;后接一“堕”字,可见所绘并不是雪花飘飞之景,而是雪块剥落之状,这就切合了后面的“晴”字。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不错,昨夜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现在天放晴了,雪开始融化,使人觉得寒气直往衣服里钻,第二句写的就是这种感觉。着一“凝”字,将寒气固体化了,令人倍觉寒冷;后接一“入”字,巧妙传神,极富动感,难怪连细软的皮衣也抵挡不住那严寒呢。后两句表现出无限的童趣。大意是:邻近的娃娃们来到这里,摘取挂在树枝上的冰条,骄傲地告诉别人这是用白玉做成的搔头。冰箸,指像筷子一样的冰条,俗语谓之“凌(líng duó)”,它是因雪融遇寒而成的。玉搔头,即玉簪。孩子们将无用的冰条当作珍贵的玉质饰品来玩耍、炫耀,其纯朴天真、活泼可爱的样子,如在眼前。另外,“玉搔头”一语,道出了宫中的特点,切合题旨。综观全诗,前两句渲染气氛,反衬后两句的稚人稚语,更显出孩子们的兴致之高。诗人揽寻常景致入诗,质朴自然,情趣盎然。

明人李卓吾在《焚书》中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在中华民族的诗歌长廊中,许多诗人在自己的一些诗作中,描写了儿童的生活图景,表现出纯洁的童心,我们不妨把它们看作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