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历史渊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历史渊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紫砂艺术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了500多年的风霜雪夜,紫砂陶刻艺术的价值在于将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众多的文化形式与紫砂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紫砂壶;陶刻;历史

1 前 言

陶刻,是紫砂艺术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紫砂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集书法、绘画、金石、文学修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紫砂陶刻有多种表现和运用手法,紫砂陶刻艺术把平常一把壶、一只盆等转化成多种艺术精品。现存历史最早的紫砂陶刻文字见于元末“且吃茶・清隐”五个草书紫砂陶刻文字。早期陶刻艺人有明代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等人,他们精通书法,诗、书、画俱绝,用竹刀刻划,留下了众多的紫砂陶刻精品。

2 紫砂陶刻经典代表

最早的紫砂专著《阳茗壶系》提及“镌壶款识”时说:“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间……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若李茂林,朱书号记而已。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沈子澈……尝为人制菱花壶,铭之日:“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陈用卿……款仿钟太傅(钟繇)帖意,落墨拙,落刀工。”

陶刻装饰史上最具影响力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当推清代嘉、道年间的陈鸿寿(字曼生)。陈鸿寿为了自娱雅兴,切身介入设计了多种以光货为主的造型,比较简洁,壶型可装饰面较大,利于装饰,请紫砂艺人杨彭年等人制作,由他自己及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等人题铭并刻画,开创了紫砂壶艺的独特艺术风格,是陶刻装饰上的一次奔腾性的升华,自此打开了紫砂步入艺术殿堂的通道。陈曼生等人凭借他们的学识素质,提出完整的总体设计,讲究造型的形制,施工制作以形而定,或需精工细作,或求粗犷宽大旷达,选泥或粗或细,或调砂或铺砂,形式和工艺协调,光彩适宜。曼生壶主要是由铭文为主的陶刻装饰,以贴切的文学艺术、自成一格的书法布局,装饰表现不拘一格,镌刻的刀法与壶形、壶名及其铭文相映成趣,其艺术特点与风格整体追求文化和艺术的高品位。特别是其铭文,布满了文人的雅趣和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直接表达了设计者和介入者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自陈鸿寿开创陶刻壶铭新风之后,又有朱石、瞿应绍、邓奎、胡公寿、梅调鼎、徐三庚等一批字画家积极介入其事,对紫砂陶器向艺术的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门装饰艺术。

清末,宜兴有名的字画金石家崔克顺、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碑刻家韩泰等,是造壶店商礼聘的兼职陶刻的宜兴文人,他们笔法老辣、技艺熟练,讲究布局的程式化与完整性,亦具风貌,雅俗共赏。陈少亭(少庭)、任淦庭等就是师从卢兰芳的闻名陶刻艺人,同时期的陶刻艺人还有饶寿川、戴雪生、杜顺六等人。紫砂陶刻的师承徒习制是从邵云如开始的。邵云如,字筠如,又名祖庆,笔名北岩、北研、北岩生、蜀麓隐士,斋号适然轩主,约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邵云如祖籍宜兴川埠上岸里(今川埠乡紫砂村),其父邵赦大时迁居蜀山,并在蜀山北厂开陶器店。邵云如自学成才,擅长花鸟画,有署刻癸亥春月、己未春月、壬戌仲冬等年月的作品存世。他陶刻的作品布局匀称,陶刻功夫深挚,富有金石和陶刻味。邵云如陶刻用印有:“适然轩主”印为小篆阳刻长方印;“北岩”印为方形,两字一阴一阳;“筠如”印为小圆印,阳文篆书。

3 总 结

对于陶刻装饰的艺术要求而论,不应只把书法、图画、金石、木刻、图案等图像在紫砂陶上简单地搬移再现,如果不加经营,或只以师传的稿本抄录摹写,按传统习惯布局画面,把壶或花盆之可装饰面当做纸张施展技艺,忘记了不同的创作对象应各有各的深度和空间要求,不能求得施艺的载体和将要装饰的图案的统一,就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高水平陶刻艺术品,而只是一件工艺品。

参考文献

[1] 顾景丹.宜兴紫砂珍赏[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1.

[2] 房暗星.中国砂壶鉴定简述[M].台湾:壶中天地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