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望奎县城镇居民理财心理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望奎县城镇居民理财心理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了解和掌握望奎县城镇居民理财状况与投资心理,为政府扩大内需提供决策信息,近期在黑龙江省望奎县住户常规调查户种开展了城镇居民家庭理财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详细反映了望奎县城镇居民家庭的资产现状、投资意向、理财心理情况,并做以下详细分析。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wangkui resident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investment psychology of

residents in Wangkui county and provide decision information for the government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s, recently the author conducted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urban residents survey to Wangkui resident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survey results reflect current assets, investment intentions, financial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of Wangkui urban residents, and did the detailed analysis.

关键词:居民理财;理财心理;城镇居民

Key words: residents money;finance psychology;urban resident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034-02

1望奎县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投资环境优化,居民家庭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理财理念日趋变化。各类先进的投资方式和渠道逐渐为居民家庭接受。居民家庭不再固守“储蓄”这一单一的理财方式,开始转向繁复的理财市场,积极参与各类投资理财活动,以期达到家庭财产增值保值的目的。

1.1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由之前的贫穷已向良好的情形发展,投资基础扎实安定富足的家庭环境是支撑居民家庭投资理财活动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望奎县城镇居民家庭户均住房1.13套,达到了住有所居。71.3%的居民家庭认为自己收入在全县属于一般及以上,61.5%的家庭认为家庭财产处于一般及以上位置。城镇居民家庭感觉幸福或非常幸福,达到了48.3%,仅4.8%的居民家庭觉得不幸福或非常不幸福。9成以上的居民健康状况良好。社会保障方面,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居民家庭均超过了70%。

1.2 居民家庭负债以住房贷款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家庭负债额为户均18260.08元,用于购建房的负债为户均14797.01元,占家庭总负债的81%,其中14400元为银行和民间借贷组织的贷款。可见城镇居民家庭的财政压力主要来源于住房。

2望奎县城镇居民家庭理财理念与心理

居民的投资理念和心态是决定投资意向的内因,投资方向也能反映了居民的投资理念。调查结果显示:望奎县城镇居民家庭的社会互动积极性一般,投资理念比较保守,对新兴投资项目了解程度不深,投资意向以传统、稳健型投资为主。

2.1 居民家庭社会互动积极性普通,心态平和保守心态决定了居民投资理念的倾向与特点,而社会互动积极性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心态的特质。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对邻居一无所知或仅认识少部分的人占到了49.5%,仅5%的受访者认识所有邻居,另有45.5%的人认识绝大多数邻居,居民的社交积极性处于较普通的水平;在社会活动参与程度方面,59.7%的受访者经常参加单位、社区组织的公共活动,余下的受访者则很少参加,约71.3%的受访者参与了本地人大代表的选举,参与程度较好,无偿献血的次数为人均0.3次,而出于个人自发的仅为人均0.2次。可见,居民通常是被动的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个人自发的较少。在被问及日常生活中对待风险的态度时,仅3.8%的受访者喜欢或很喜欢冒险,9成以上的受访者不具备冒险精神,其中表示不喜欢或很不喜欢冒险的受访者占到了68.2%。在对待风险的态度上,居民的心态较为平和保守。居民对投资回报水平的期望主要为市场平均水平,达56.1%,可见居民投资心态较为理性,不盲目追求高回报。居民用作储蓄的目的中,最重要的三项分别为防备意外(75.4%)、养老金(46.7%)、正常生活用度(42.7%),传统的防险意识仍是居民家庭中的主流思想。

2.2 居民家庭投资以传统项目为主,投资资金较为集中

2.2.1 储蓄和房产是居民家庭投资过或正在投资比例最高的项目居民曾经和正在投资的项目中,储蓄和房产投资仍高居前两位,分别为99.2%(曾经)、98.0%(现在)和98.0%(曾经)、97.8%(现在)。曾经或正在购买保险的居民比例排第三,为33.1%和31.3%,这与居民拥有商业险的比例吻合,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拥有各类商业险的居民占33.7%,其中以健康险女少儿险为最多,分别为13.8%和15.0%。受访居民家庭中,对期货投资均无涉猎;外汇投资鲜有涉及,曾经和正在投资该项目的居民比例仅为0.8%和0.6%。

2.2.2 居民家庭未来投资意向最高仍是储蓄,房产、保险次之

对于将来有投资意向的投资项目,受访居民仍是对储蓄的兴趣最大,占56.3%,其次是房产投资,为23.2%,紧随其后的是保险和股票,分别为16.4%和14.6%。居民对期货的投资兴趣最低,仅为0.2%。受访者周围人中,参与储蓄和股票投资的比例最高。受访者周围人当中,参与储蓄投资的最多,为74.5%,其次为股票和房地产,分别为47.3%和42.1%。参与收藏品投资和个人借贷的最少,分别为3.8%和1.8%。居民家庭户均投资金额主要集中于房产投资。

2.3 居民家庭投资以中长期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家庭投资以中长期为主,投资期限在一年期以上的比例高达79.7%,其中5年期以上的占到了半数之多,达51.9%。半年期以下的比例为20.3%,其中活期比例为19.2%。可见望奎县城镇居民的短期投机行为较少,投资期限以稳健保守的中长期为主。

3望奎县城镇居民家庭投资环境评价

3.1 居民对家庭投资相关方面总体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居民对家庭投资相关各方面的满意程度较高,整体满意率在80%左右,其中对治安环境的满意率最高,达92.0%,其次是对自己职业的满意率,达89.1%,对道路交通和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好,分别为83.6%和81.3%,可见居民家庭大多安居乐业,家庭投资的基础环境较好。居民家庭对自己财富的满意率最低,仅为64.7%,对收入水平的满意率也一般,为74.9%。政府部门应努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居民家庭财富,以确保居民有较为宽裕的经济环境,从而增加投资积极性。在与居民家庭投资关系最密切的金融环境方面,居民对上市公司治理的满意率最低,仅73.3%,对金融监管的满意率为78.9%,而对财经媒体满意率则相对较好,为84.4%。要确保居民投资收益、激励居民投资欲望,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以及的管理监督,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肃清金融环境,同时各财经媒体应更加公正客观地反映金融况貌,在对居民家庭投资的引导和参考上起积极作用。

3.2 居民家庭对经济环境持通胀预期的观点在与居民家庭投资密切相关的各经济因素的预期上,受访家庭的观点与当前经济大环境较为契合。受访居民家庭对当前经济形势持较为乐观或平和的态度,48.5%的居民对经济形势的预期持平和态度,31.7%的居民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收入预期上,大多数居民表示乐观,60.9%的受访居民预计收入会增加,仅6.6%的居民认为收入水平会下降。就业形势方面,53.4%的受访居民认为会维持现状,11.5%的居民持乐观态度,23.4%的居民则认为就业形势会不断严峻。稳定向好的经济、就业形势及收入水平预期有助于培养居民积极健康的投资心态,摒弃短期获利的投资行为,趋于更加合理的长线投资。

3.3 居民家庭对投资相关对象的信任程度有待提高居民家庭对各个投资相关对象的信任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体投资环境的诚信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居民对社会人群、企业、各相关机构部门等的信任程度一般,有待提高。居民家庭对国内人群的信任度要高于境外人群,其中对城市人群的信任度最高,信任率达40.3%。而对境外人群的信任度则较低,仅为14.4%。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强开放,以拓宽居民家庭的投资视界,丰富其投资方式与渠道。

4结束语

政府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的管理,维持良好的金融秩序,而监管部门本身更要做好诚信建设,增加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财经媒体则要客观反映现实,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作用。积极营造和创建一个良好的诚信投资环境,进而激励城镇居民家庭投资积极性,维护投资安全,保障投资利益。

参考文献:

[1]朱春燕.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储蓄替代行为分析[J].消费经济,1999,(01).

[2]李晓晖.我国的居民储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0.

[3]郭洪生.欠发达地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J].黑龙江金融,2009,(02).

[4]王彬.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

[5]程彩君.我国居民理财现状和理财风险防范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2).

[6]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