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咨询专家无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咨询专家无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家长与专家的交流更便利了,想要请教育儿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上找到一个或多个专家。但有时候向专家请教了问题,得到的回复并不理想,有的建议操作起来一点效果也没有,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坦白说,虽然有名无实的专家的确是存在的,但作为提问的一方,当家长的是不是有可以改进的空间呢?

因为顶了个教育博士、心理咨询师的头衔,还出过几本专著,我也经常受邀作为“专家”为家长答疑,还有的家长,也会通过微博留言或邮件向我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以说这些年接受的咨询还是很多的,我也十分乐意通过这种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却经常发现自己陷入某种困境,忙、时间不够用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最主要的却不是这些,有的家长提问时不懂得如何提供信息,或者秉持了不当的育儿观,交流起来实在是力不从心。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答疑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对家长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专家咨询提三条建议。

案例一:那些过于笼统的问题

有位家长在微博上留言,说想咨询个重要问题,我怕微博上说不清,就给了她我的邮箱,让她把问题发到我的邮箱里,当天晚上,果然收到了她的邮件,打开,却只有一句话:

“桐桐妈,我家孩子看起书来不专注,怎么办?”

看到这个问题,说实在的我有点傻眼――实在不知道如何回复才能真正帮到这位朋友。因为这是我最发憷最不知道如何回答的一类问题――太笼统。

类似的问题还有“我家孩子入园半年多了,还是不喜欢幼儿园,怎么办”,“我家孩子老喜欢打人怎么办”等,都是非常常见的笼统问题,从家长的邮件中得到的信息,仅仅是这么一两句话,但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主要有什么具体表现,我无从得知;更进一步,孩子的这种状态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也没有更详细的背景信息供我判断,自然就很难对症下药,提出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为什么没有更详细的信息就难以给出切实有效的答案呢?

这是因为,从心理角度来看,每个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成长史自然延展的结果,就像生命之河顺着特定的轨迹流淌一样,流淌到当前的“问题”这个点,是水到渠成的,若想弄清楚当前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往往需要“溯本求源”,比如,是不是流淌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人为的障碍、是不是流淌过程中携带了太多负性的东西等等。这个溯本求源的过程,如果没有详细的信息支撑,往往是很难实现的。

而且,孩子的成长,往往是很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有遗传的,也有后天的。遗传的,包括健康方面的生理基础(甚至胎儿期的成长史)、特定的先天气质类型、性别、先天禀赋等。后天的,包括孩子所处的家庭氛围、教养观、教养方式,也包括白天谁来带孩子、晚上孩子跟谁睡、孩子一天的教养是怎么安排的等等各种琐碎的细节,还包括孩子所处的更大范围的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等等。如此多的因素同时对孩子的成长发挥作用,错综复杂,没有详细的背景信息和深入的互动沟通,很难排查到真正的问题成因。

以孩子难以专注地进行阅读为例

从理论上来说,孩子不能专注地阅读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平时家长经常给孩子提供电视碟片之类强度较大的刺激,阅读材料本身不能唤起孩子的阅读欲望,孩子的学习类型不是视觉偏好的,孩子年龄较小以至于能够保持专注的时间本来就不长,孩子平时没机会形成专注的习惯,家庭环境不适合孩子专注地阅读,感统失调等。如此多可能的成因,要想从中分离出跟某个孩子关系相关的因素,没有对孩子详细成长史和教养信息的把握,是很难辨析清楚的。

即使是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出上述各种可能的成因,具体到不同孩子身上,同一因素的影响又可能差别很大,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比如,就理论而言,经常看电视碟片对孩子的专注力是有影响的,但有的孩子,经常看,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专注力,读起书学习起来非常认真。再比如,同样的阅读材料,给同样年龄和性别的孩子,被接纳和喜爱的概率也是不同的。在如此复杂的因素之下,如果家长在提问时没有呈现孩子的详细教养资料,只有“我家宝贝看书时总是坐不住”之类的简单信息,专家是很难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的。

我的建议:

为了得到真正有针对性的咨询意见,家长在咨询时,提供的信息一定要全面、详尽,最好在陈述中涵盖如下信息:

? 孩子的基本信息:即比较完整的成长史和教养信息,包括出生的方式是顺产还是剖宫产、性别、年龄、成长中的重大事件、健康情况、教养者的情况等等,有时候还需要提供判断问题所需的很多细节,比如,什么时候开始走路,什么时候开始说话,有没有寄养的经历等等。

? 关于孩子问题的信息:包括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个问题的,问题的具体表现等。

案例二:一个“自以为是”的家长

一位家长打电话给我,忧心忡忡地说:“我家女儿跳舞跳得很好,弹琴弹得很棒,画画水平很高,还在比赛中得过奖,就是一上台讲故事就很紧张,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我和孩子爸爸都愁死了。你说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当众发言时侃侃而谈呢?”

听到她着急的语气,我就安慰她先不要太焦虑,孩子当众发言容易紧张,不一定是你们教育的失败,也不是孩子不努力,可能孩子先天的气质类型就有点偏黏液质甚至抑郁质,不能指望她像多血质的孩子一样放得开,再说,孩子的发展,不可能样样领先,总有好的方面,也有薄弱的方面……

可是这个家长还没听我说完,就说人家某某小朋友不光跳舞和画画很好,语言也发展得很棒,才上大班就会讲很长的故事了。我又说最好不要拿孩子跟别人做横向比较,别家的小朋友千千万,总有这样那样好的方面,老是拿别家孩子的发展状态为自家孩子设立发展的标杆,很容易让孩子只能被动地去做别人,没机会做自己。孩子的发展,只要不是涉及到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问题,只要尽力引导了,就可以顺其自然。如果对孩子心怀过高的期待,那样反而会给孩子发展的压力……

刚说到“压力”二字,这位家长又急了,说:我没给她压力呀,我只是希望她在这方面(语言表达)好一点,考个好学校。人家有的家长就把孩子这方面调整好了……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该说什么了,因为这位母亲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而我都是错的,我突然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来咨询我。

这类“自以为是”的家长,在咨询中也不少见,明明是教养观的偏差造成了孩子的“问题”,却不愿承认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而是一味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这种情况往往特别棘手,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矫正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的儿童观、教养观以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方面。这些观念的校正,是比具体的技术指导更难撼动的东西,如果家长意识不到自己观念方面的不妥,咨询过程就可能变得很尴尬。

我的建议:

既然是虚心请教,家长就要做好清空自己、接受批评的思想准备。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未必是他自己的问题,而是家长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的问题,如果家长对这一点没有思想准备,固执地认为自己不可能有错误,那么咨询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让咨询没法继续。

案例三:女儿被拒引发的焦虑

一个朋友在微信上留言,语气恐慌焦虑,她说:前一天她带女儿璐璐从幼儿园回家,正好看到同班的两个小朋友在玩,璐璐也想加入,就让妈妈带她一起过去。没想到,当璐璐提出希望一起玩的要求后,被那两个小朋友很不客气地拒绝了:“我们不跟你玩。”出乎意料的被拒,让妈妈觉得很尴尬,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被拒的女儿,因为她本身曾经有过这样被拒的经历,知道那是一种特别难受的感觉,特别担心女儿璐璐因此受伤。她想了很多办法,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不知道该如何消除可能带给女儿的阴影……

听了她的这些留言之后,我发现在孩子被拒这件事上,妈妈通篇都在讲自己的感受,而孩子当时是什么反应,我看了半天都没有找到蛛丝马迹。因此,我意识到其实问题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严重,这件事之所以让她抓狂,不过是因为她内心对被拒心怀恐惧,然后就把这种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被拒绝一下未必有这么严重;但如果她不能克服自己的这种恐惧,把事态扩大化,反而可能真的让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因为孩子最初经历某个事件的时候,她对于这件事的性质判断,是以周围成人的反应为参照的,如果妈妈对这件事反应过激,认为它很严重,那么孩子就会从妈妈传达出来的感觉里,嗅出一种可怕的东西,进而也认为自己遇到了非常严重的事情,甚至也开始害怕被拒。

想到这里,我就向朋友解释了这个道理,顺便问她:孩子当时什么反应呢?这位朋友想了想说:好像孩子的反应倒是没什么,没看出有什么尴尬的样子。我说既然这样,你还纠结什么呢?在这件事情上,需要成长的是你,而不是孩子。朋友释然。

的确,很多时候,家长遇到棘手的育儿难题,并不是真的因为出现了那么严重的问题,而是家长的内心有太多恐惧,这个时候,需要干预的就不是孩子的教育过程本身,而是家长自身的成长问题了。

我的建议:

当你为孩子的某个遭遇纠结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到底是孩子承受不了那个结果,还是我们自己无法承受那个结果?我想,当这样反观自己的时候,很多时候家长都会发现自己心存着特定的恐惧。因为这些恐惧的存在,才扩大了事态,认为孩子受了很大的伤害,然而,归根结底,只是家长自己不够强大而已。如何通过祛除内心的恐惧让自己强大起来,就不能只靠育儿专家了,相对而言,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灵性导师等更可能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这就需要家长转向他们寻求帮助,并做好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