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名著导读”教学寻找一片“晴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名著导读”教学寻找一片“晴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速度”时代,成年人为生活奔波忙碌;中小学生则疲于应付功课学业。生存竞争的压力中,多的是匆匆的脚步,人们已然没有时间慢慢品味文化经典与文学名篇,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正应了马克・吐温颇具调侃意味的话:“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然而作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更需要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于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设计这一模块,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涵养他们的性情,健全他们的人格。

【关键词】教学;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实际教学中,“名著导读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中学语文教师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教学模块,忽视或不够重视“名著导读”模块。有的学校听命于高考指挥棒的指使,为了能够替学生节省时间,以自己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把名著制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把高中阶段必读的十部名著浓缩为一张讲义,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对应的典型情节几个方面阐述,学生只要把讲义上的内容背出来,就可轻松应对考试,导致了名著阅读走向不读原著也能做好名著题,读了名著却未必能做好名著题的怪圈;或是由于老旧思想和功利思想, 认为名著多为大部头著作,“导”的过程很费时间,效果又不显著,只做粗略处理,一点一说,学生读一遍了事;或是即使认识到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但仍然导不得法,以讲代读,错把课外自读当作讲读;稍好一些的学校倒是建议同学买买书,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更有甚者,教师自己没有读过作品,也不愿花费时间去读, 或是干脆把这一环节略去不提,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方面,因“快餐文化”的裹挟,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学生阅读变得功利性极强,很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一两本名著,他们大多专注于阅读那些插图丰富、情节轻松、思想浅近的易读书刊,而不愿亲近那些思想丰厚,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挑战性的名著作品,“快餐文化”占据了他们的阅读视野,他们只看缩写本,只看“名著简介”,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讲义。这些都使语文新教材的“名著导读”模块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初衷大打折扣。

面对如此种种,怎样利用语文这块阵地,改变当前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让学生的阅读回归经典,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在困境中自拔,得意时淡定,我对名著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毫无疑问,高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适应并热爱名著阅读,激发高层次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对学生讲明名著导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和自己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让阅读名著成为每个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必修课。

其次,大胆地尝试利用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来为名著阅读“造势”。我在教学中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播放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百家讲坛”之于丹《〈论语〉心得》、四大名著电视剧等,课前讨论网络中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紧扣了学生心理,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

最后,举办有关名著阅读的一系列活动。比如成立班级图书馆,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带到班级交换阅读,设立专人负责,肩负保管和登记借阅情况;举办“我爱名著”读书推介会,让学生轮流上台推荐,作简短发言,言明推荐的理由,学生则在笔记本上写上推荐篇目的名字,所有推荐的篇目都上交,装订成册,一本学生推荐而产生的“经典书目”就诞生了;还有举办“我爱名著”读书征文比赛,优秀作品推荐到杂志和报纸上表;还有举行“读名著讲故事”比赛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挖掘诱点,刺激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验他们阅读的效果。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否则“名著导读”这一模块就只能流于形式,浮光掠影。

我认为对名著的阅读,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略读为先,精读为后。但略读不是为图热闹而阅读,为完成任务而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流于走过场,生吞活剥。应告诉学生要运用从语文课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不必拘泥于高考考什么,灵活性大些,功利性小些,故我跟学生说读名著无需像读教材那样,没必要正襟危坐,也不需要整块时间,只是以略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再对文章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了解重要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最后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当然阅读的形式不仅于此,我们还可以利用上课前和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大声朗读名著中精彩的段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复述文章梗概等等。也可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举行读书交流会,谈谈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等等。总之,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达到引导学生认真自读、让名著阅读发挥最大效用为目的。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悟,有所体会,若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写读书笔记,摘录名著中精彩的段落或语句,写自己独特的感悟,对作品进行质疑、批判等,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等,都是自主阅读名著的好形式。甚至我们还可以根据江西有一道高考语言综合表达题的特点对名著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我们每学期可以利用作文课至少安排三到五次这种专项训练,既可以展示名著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同学们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如指导学生把《论语》中的一些片段改成一篇小的记叙文,给《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来个新的结局,在各种类型的写作中,学生既丰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对原作的再创造使他们更易于感悟语言大师们驾驭文字的高妙。因此,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对学生的阅读关系重大,它将直接培养学生将名著阅读中的精华融会贯通到语文学习中,逐渐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果,

阅读,是伴随人一生最主要的获取知识的认识活动,引导高中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显得很重要。名著导读教学模块引导高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书籍,穿梭古今,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不仅能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精神生活面,而且也可以涵养他们的性情,健全他们的人格。那么,重视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势在必行,也亟期有更多的杏林同仁引起重视,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让名著导读教学有一个成熟而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名著导读教学寻找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