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课堂重构中超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课堂重构中超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篇课文,两种境界,在“变”与“不变”之间,她演绎出了那份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丽与精彩;在肯定与否定之中,她实现了自己教育格式塔的重建与超越。听周婷老师的课,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享受着她温润圆转的声音,如清风拂面,细雨润花;享受着她真挚自然的师生对话,如高山流水,灵动率真;享受着她精致的课堂架构,如漫步山林,曲径通幽;享受着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如啜饮甘露,回味无穷。

一、字词开道――不偏不倚解真义

2002年课例(下称“课例1”)中,周老师绕开了家常的识字、写字环节,选择了完整的课文教学,是为了更多呈现老师“教”的精彩。而2010年课例(下称“课例2”)中,她把识字和写字这个低年级语文学习重点突出了,更多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我想这也是她对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本质不断深入思考的结果。课例2中,周老师从检查生字的默写入手,指导学生把“遥”和“论”写正确,写美观。她联系语境,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区分“遥”和“摇”,使学生感受到这两个形近字的不同写法,不同用法,并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认识。她灵活地驾驭课堂的情境,通过传习字卡、传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动作的演绎中生动地理解了“传”和“传说”的内容、意蕴。新课程标准强调:“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交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上述环节的教学中,周老师就是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和重点,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字、词、句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了一起,扎实而灵动,科学而有趣。这一目标的达成,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更为他们今后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触摸表达――不蔓不枝见真醇

课例1的教学,周老师创设了活动化的教学情境,她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用同桌配合的方式给丹顶鹤涂上相应的颜色。就在这兴致盎然的一“读”一“涂”中,文本的内容悄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但我们知道,即使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任务也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而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关注言语表达的形式,即“作者是怎样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等等。从这一层面来看,上述环节在热闹的背后似乎缺少了一点对语言的关注和品味。

课例2的教学,周老师在出示了课文片段后,巧设情境,让那些“穿红衣服的词语宝宝”跳出句子“玩一玩”,在揣摩与品味中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词语的精妙传神。尤其是理解“嵌着”一词时,周老师运用了一组图片,在她的点拨和引领之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嵌”字能表现出丹顶鹤头部的美丽。在这一环节中,周老师就是紧扣文本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揣摩走进言语的深处,触摸语言的温度,咀嚼文字的精髓,体味语言散发出的独特的气息。没有刻意雕琢,也没有生拉硬拽,在师生积极活跃的对话中,学生对文本“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已然心领神会。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可见,语文教学要回归源头,牢牢抓住语言训练这个根本,去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这样才能为他们更有生命的表达奠定基础。

三、深度解读――浓墨重彩运匠心

“高雅”一词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高雅”的特征和内涵,不同的教学行为下,教学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教学课例1,周老师针对以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的状况,精心创设了表演的情境,让学生在演一演、评一评的过程中去描摹和演绎丹顶鹤“引吭高歌”和“展翅飞翔”时的高雅;在教师的一次次追问和引导中,学生的表演也愈加趋向于“高雅”。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的热情高涨了,参与度也明显提高了。然而,高雅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和“美”、“好看”有怎样的区别,丹顶鹤的这份高雅来自何处?课堂上的这种“不求甚解”可能导致的是学生最终都没有厘清什么是真正的“高雅”,学生的身体是活跃的,但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却是滞后的。

教学课例2,周老师聚焦“高雅”,层层铺垫,层层渲染,将学生对“高雅”的理解,一步步引向深入和深刻。她运用图片引导学生去直观地感受生活中高雅的事物,让学生得“意”、得“言”――“高雅”的感觉是“美丽高贵的”;她引导学生回顾各种野生动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观照文本――丹顶鹤的高雅来自“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正是这份“修长”与“轻盈”赋予了它独特的高雅。正如周老师在《阅读教学:关注落点的飞翔》(《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9C期)一文中强调的那样:“不管阅读教学到哪个年段,不管它具有多少功能,它首先姓‘语’,语言文字是它关注的全部信息。……阅读教学要以丰富的语言为凭借,引导学生想象、思考、感悟,传递文字的表现力,不断熏陶、怡养学生的情操。”在上述的教学中,周老师便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导学生直面语言,潜入语言,涵咏语言,在老师精心创设的语言情境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沟通了生活与文本,丰富着情感与认知,收获着智慧与感悟,在那看似平静的课堂中,涌动的是灵光乍现的思维的浪花。

综观两则课例,不难发现,相同的文本,相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理念的观照下,课堂呈现出了不同的价值追求和生命状态。藉此,我们可以探寻到周老师教学技艺的提升与理念的超越:

第一,更加扎实的语言训练。课例②中①无论是导入新课时对“怪不得”的巧妙渗透,还是检查生字时对“传”和“传说”的生动演绎;无论是触摸表达时对“鲜红鲜红”的直观感受,还是在揣摩词义时对“高雅”的深度解析,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着周老师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敏感和文本解读时的匠心独运,在一次次用心的揣摩、一回回智慧的碰撞中,学生逐步体悟了言语的精妙,增长了言语的智慧,发展了言语的个性,实现了课堂语文本位的回归。

第二,更加无痕的诵读指导。有人说,汉语之美正在于它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因而,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帮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而在《情趣导引 美读浸染》(《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一文中,周老师也曾这样强调:“‘美读’不仅要求学生语调声音等外显的因素具有抑扬顿挫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情趣导引下,‘浸’润到文字海洋里,深受感‘染’,有理解、有体悟、有内发的真情实感,并善于用朗读表达出这种体验,在体验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在周老师的课上,可以说,她对朗读和背诵的指导无处不在,却又自然无痕。丹顶鹤有颜色的鲜明朴素美、躯体的修长美、姿态的高雅美,周老师将这些丰富的美丽细致无声地“染”在孩子的心上,在不断深入的感悟中,孩子们将这份美丽婉转在了舌尖。周老师又层层铺垫,从对着图文说,到逐步隐去图文说;从填空着说,到加上动作表演着说,周老师没有提到一个“背”字,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纳和内化了文本的语言,并有了大胆的创生。

第三,更加灵动的师生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获得心灵的抚慰、智慧的启迪、真情的交融和价值的去蔽。正如周老师在《追寻充满魅力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11C期)一文中所说:“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一定有以下特质:一是师生都‘在场’的亢奋状态,因而有盎然地趣味,平等的交流,个性的张扬,巧妙的启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般自然,随意中涌动的师生智慧。二是教师鲜明的个性,全身心的投入,渗透于片段、细节间的理念与功力。”周老师用心实践着这样的“魅力语文”,在课例课②中,她精心创设多种对话的情境,从重点词语的辨析,到情趣表演的评议,周老师始终关注着、倾听着、点拨着、引领着、赏识着,真诚而又自然,巧妙而又智慧,在这样一个对话的“场”中,师生情感水融,沟通自由通畅;语言训练层层落实,训练力度步步加大。周老师用充满童真的语言,精心描绘着充溢童趣的情境,引领着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潜心会文,自助感情,获得语言的积淀和智慧的提升。

(佘娟,如东县双甸小学,22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