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家原创:浅谈小班幼儿攻击的表现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家原创:浅谈小班幼儿攻击的表现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幼儿攻击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而幼儿问题行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存在。攻击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也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多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长。幼儿攻击的产生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创设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幼儿攻击环境教育模仿

一、幼儿的攻击性表现

幼儿攻击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我们去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其具体表现为抢人家的玩具或其它物品,争游戏角色,打人等等。比如人家正在玩玩具,他想要玩,他就一把抢过来,不知道应该说:“你给我玩一会儿行吗?”别人玩积木玩得正开心,他一脚就把积木搭成的房子踹倒了。一旦发生冲突,他就动手打人,不讲道理。有个孩子看到教师表扬悦悦,摸摸她的小脑袋,他也走过来,摸摸她的头,而后就在其脸上咬了一口。老师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悦悦很可爱。”有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入园时哭哭闹闹的找妈妈,老师把她抱起来想哄哄她,她居然“啪”地给了老师一巴掌。

我们发现,大多数的攻击发生在活动和游戏时,比如:

1.排队活动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老师要求后面的幼儿搭着前面幼儿的肩膀。排队走的时候,有的小孩子经常会故意掐着前面幼儿的的脖子或拉住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搭自己的肩,否则就动手打人。

2.玩玩具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男孩子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儿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当他搭好一支手枪,总是很炫耀的朝其他幼儿“砰砰”开枪,一副“恶霸地主”的样子。

幼儿的攻击还有很多很多方面的,带过班的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小班家长找老师告状的最多,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被抓破了脸,咬了手指,被人推了等等,还有的就是故意破坏幼儿园的设施、玩具等,教师要抽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

二、幼儿出现攻击性的原因分析

现在多数的孩子在家都是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一切都顺从他们,时间长了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唯吾独尊”的骄横、霸道的性格。上幼儿园后,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出现较多的攻击,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他的攻击越明显,而且攻击性幼儿中男孩居多。

如果对幼儿的攻击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这种孩子长大后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资料表明,70%的暴力少年犯在早年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我们幼教工作者更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尽早干预对幼儿攻击的控制与矫治,以减少幼儿间的伤害,促使他们更健康地发展。那么,我们就要从根本上弄清幼儿攻击产生的根源。

1、生理因素

婴儿的大脑需要爱的刺激,由家庭成员或亲友照看幼儿是更加安全的选择,2岁之前,母亲应该是帮助孩子心理成长的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家庭的其他成员,2岁或2岁半,一般是有利于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比较合适的入托年龄。入托较早的幼儿产生的问题更多的不是“攻击性”问题,而是他们的情商尤其是他们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2、家庭因素

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如有的家长只要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稼”到别的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又如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

3.社会环境的因素

由于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虽然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休息。但由于同邻居伙伴交往明显减少,不利于儿童社会化、不利于儿童扩大生活氛围,增长知识。例如,由于当今家庭向核心化、小型化发展,儿童的交往环境大大受到限制,电视减少了儿童在家庭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儿童电视片中的孙悟空、奥特曼等成了孩子崇拜的偶像,儿童对电视节目不加选择,缺乏指导,往往会形成“电视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些暴力行为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大大地影响着幼儿身心地健康发展。

另外,教师教养方式方法是否恰当,也是幼儿产生攻击的直接因素。例如,在培养幼儿的合作性上,教师不时强化幼儿争强好胜的心里和挑战行为,教师采用的语言有“看谁做得好”、“看谁跳得最好”等。“六.一”儿童节登台表演的是教师认为班上几个跳得最好的幼儿,这种充满挑战和紧张的氛围以及随时可能失败的压力,在不少教师看来是一种“竞争性”,实际上,攻击性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性完全是两码事。

有的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行为上,他们对幼儿过失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很少作细致的分析,常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极少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研究。矫正技术、技能也十分贫乏,往往采用否定性的口语来矫正幼儿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的较多,正面教育和引导的不够。可见,幼儿攻击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更多地从环境中去认识它,去寻找原因并积极加以矫治。

三、对幼儿攻击的矫治对策

1.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的刺激

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产生否定的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的榜样学习的愿望,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万有攻击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性色彩的言语。从而减少攻击。

2.给予榜样示范

使幼儿能从中潜移默化得到教育,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外一方面,应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但应该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话、批评孩子的攻击,而在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的方式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3.孩子的攻击“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对一些比较容易冲动的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不予理睬,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里反省,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直到他平静下来为止。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有时候,父母有必要对孩子的攻击故意忽略,而特别关注被攻击的对象。如果孩子想以攻击来引起他人注意的话,父母的做法也许会使他“有所悟”。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后就要解除惩罚,同时要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最关键的是对有攻击的幼儿,家长要更多地以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将“冷处理”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4.尊重幼儿。

与幼儿交往,成人始终要抱着平等相待的心态,哪怕幼儿犯了错,成人也不能因此呵斥他们,而应正面引导,充分尊重幼儿。成人可以告诉幼儿,在特定情况下自己要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要避免冗长的教训。幼儿会从成人的声调中以及从成人说的话中意识到成人的不高兴,但是成人要把自己的不赞成表达清楚。反之,冗长的教训和可怕的言语通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项长期工作,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本人认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都应更多的强调充满爱和温暖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会有心情浮躁的时候,但我们当老师的毕竟比幼儿有更丰富的认知能力和忍耐力,只有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心态去帮助幼儿,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