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何该出手时不出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何该出手时不出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守望相助,本是一种传统美德。但为什么现在这种见义勇为的事情越来越少,为什么大家越该挺身而出的时候就越袖手旁观?

有少女在校园被男友殴打致死,旁边围观者甚多,却无一人出来制止,更无人报警;

民警追缉凶犯时身负重伤,最终伤重不治。但就在民警浴血奋战、生命垂危之际,周围的“看客”们只是麻木地看热闹,无一人挺身而出;

一名精神病人跳水自杀。同样,周围聚拢了大批看热闹的群众。但无人伸手救援,直到她最后沉入水底;

至于在公交车上看到小偷行窃,却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装聋作哑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禁有些不寒而栗:社会道德何时败坏至此?长此下去,当我们从看“热闹”的群众成为“热闹”的主角时,还有多少人会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为什么越是众目睽睽之下,罪犯却越能扬长而去?

不要过于苛求道德,因为道德并不能解释一切;也不能把责任全归结为法律,因为法律也不全能。像德国曾经的法律那样规定“见义不勇为”者犯法的事,在世界范围内毕竟还是少数。

如果是自己单身遭抢,为了自身利益也应该要奋斗到底;如果和朋友一起被抢,挺身而出也是义不容辞。那为什么人多了,却反而“人多力量小”了呢?为什么在人人都能出手的时候,却人人都不出手呢?

说到底,这还是人天性中的不良因素在作祟。

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时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用以研究人类的劣根性――旁观者效应。

他们曾经安排过一个女人在大街上大喊“救命”。此时如果只有被试一个人,那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帮忙。但如果身边还有别人,被试就会犹豫地看向他人。如果其他人选择若无其事地面对,那被试也会漠然对待。

此外,他们还做了另一个比较实验。他们招募了一批被试来参加实验,并答应给他们每人一笔实验费。可就在付钱的时候,秘书说没有零钱,要用大票和他们兑换零钱。正当被试在掏钱包翻零钱时,隔壁的电话响,秘书走开接电话去了,那沓大票就放在桌子上。一个预先安排好的“小偷”悄悄走到桌旁,从那沓钱里偷了几张,并且故意暴露给其他人看见。

猜猜看,有没有人告发小偷?

当秘书回来后,如果只有小偷和被试两个人,那么被试会选择毫不犹豫地告发小偷。

如果人多一点儿,那被试说与不说的概率各占50%。

如果房间里有很多人,那么基本上没人告发。

这就是美国版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鲁迅先生所形容的“麻木的看客”,并不只是中国的专利。

这个实验的现实意义在于,如果不从人的心理成因上去考虑问题,单纯强调法律和道德是没有意义的。紧急情况下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就会减少。旁观者越多,利他行为减少的概率就越高。

这或许是出于责任分担的心理吧。因为还有别人在场,所以个体就会观察和仿效别人的反应,从而把帮助受难者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良知,在这个时候敌不过利益。“我就算不出手,也自然有人出手。何必为了一个并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去冒险呢?”这是很多人内心的想法。最终的结果就是一种集体性的坐视不救。

而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时,那他就会把这种援助理所当然地视为自己的责任,从而挺身而出。这也是旁观者效应的另一个侧面。

达利的这个心理学实验,当然不是鼓励行人独身走夜路。实际上,明了自己的这种心态,才可能“该出手时就出手”。旁观者效应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却绝不是人们可以冷漠旁观的理由。守望相助是社会人的本分,更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