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绿网设计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绿网设计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作者结合城市生态绿地绿网建设的一般性原则分析实践中具体的城市条件做出合理的安排绿地景观,如城市的规模、自然状况、城市规划格局等。融入考虑城市生态建设规划,为城市绿网合理布局设计提供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网;绿地;生态城市

一、城市绿网

城市“绿网”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生态学基础之上的,因此生态学原则是城市绿网建设的主要原则。这不仅因为生态学是我们认识人与自然、植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因为,通过对它的实际应用确实可以提高绿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当今城市问题的出现,环境恶化的严重性,归根结底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不足与严重破坏。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生态绿地的建设。其布局原则除满足生态学原则外,还应当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应以群落为单位,尽可能把乔木、灌木、草本以及藤本植物因地制宜地配置在群落中,达到种群间相互协调和群落与环境的协调。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应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城市绿地系统中建立稳定的顶级群落,可以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改变种类组成,直接建立顶极群落和顶极群落的前期阶段,以缩短演进的过程;而当我们希望保持某种演替阶段时(如草坪和湿地群落等),则又可通过人工措施, 以阻止演替的发展,而是让这一过程长期停留在某一阶段。

在城市绿地建设中要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留下来的自然植被,池塘以及动植物区系应加以保护,维持已经建立的稳定的植物和动物区系,尽可能保存不同的生境条件,为特殊的种类提供生育地。

在绿地建设中既要注意各种植被的相关性,又要注意植物与动物的相互关系,以及绿地与人的关系。要把绿地建成系统,需把城市开敞的绿色空间连接成网络,减少绿地的孤立状态,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并建设大块的绿地,

景观的理解是指一定地面上的无机自然条件和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综合体。一地的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块所组成,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城市景观既包括自然形成,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或主要是由人工建造的景观。自然界中景观的稳定性与景观的多样性相联系,即多样性可以导致稳定性。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也必须强调景观的多样性,这不仅涉及城市的美化,而且也涉及绿地系统稳定。

二、城市绿网布局一般原则

1.网络原则。各种绿地相互连成网络,城市被绿地楔入或以绿带环绕,可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

2.匀布原则。各级公园按各自的有效服务半径均匀分布;不同级别、类型的公园一般不互相代替。

3.自然原则。规划尽量结合山脉、河湖、坡地、荒滩、林地及优美景观地带。

4.因地制宜和生命周期原则。注重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林地、史迹等条件。充分考虑植物生命周期、群落替代过程。

5.地方性原则。乡土物种和古树名木代表了自然选择或社会历史选择的结果,通常是使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达到良性循环的骨干。地方性原则能使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之间迅速建立食物链、食物网关系,并能有效缓解病虫害。

三、创建生态城市整体格局,确保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四、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

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在统计学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并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而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五、结语

城市绿网在结构布局上应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