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高校校园内失窃现象的对策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高校校园内失窃现象的对策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纵观目前校园的安防现状,无论高校还是中小学校都不容乐观。而高校的失窃现象尤为突出,这一问题严重扰乱了高校治安秩序,影响和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本调研就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对于校园内失窃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为解决这类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校园失窃;对策

校园,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远离复杂社会的“一片净土”。但是近几年,特别是大学,随着国家大中专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入校学生的素质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扩招又致使各高校校区扩容或校舍扩建。当前,许多新建校区为开放式校区,对进出人员没有实行严格的登记,这使得校园与社会的分界日渐模糊,造成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复杂化;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各种因素导致了校园财物失窃现象时常发生,使以往的“平安校园”变得“不平安”。

作为高校学生,这一现状与我们密不可分,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认清现状,寻找解决途径,已成为我们要做的迫切之事。根据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以下对策:

(一)加强失窃高发地点及高发时间段的安保力度

校园失窃的地点中,占据较大比例的食堂,一方面,由于是室内,学校可以进一步完善监控系统,同时加强安保人员的监管工作;另一方面,食堂失窃通常发生在早、中、晚进餐高峰,在时间段学生应当尤其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二)增强防范意识,做好防盗工作

校园失窃现象较为普遍,同学们应当保持一颗警惕心,做好防范措施,不要因为自己的掉以轻心使行窃者有机可乘。

1.离开寝室时,哪怕是很短的时间,也一定要锁好门窗,以防盗窃犯罪之人乘隙而入。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钥匙,包括教室、宿舍、籍包、抽屉等处的各种钥匙,不能随便借给他人或乱丢乱放,以防"不速之客"复制或伺机行窃。如钥匙丢失,应及时更换新锁。

2.对于随声携带的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应妥善保管。在拥挤的人群里尤其避免手机、钱包口袋里随手一塞,即使是放进包里也要时刻警惕以防扒手。

3.发现形迹可疑的人应加强警惕、多加注意。遇到这种可疑人员,同学们应主动上前询问,如果来人确有正当理由一般都能说清楚。如果来人说不出正当理由又说不清学校的基本情况,疑点较多,其神色必然慌张,则需要进一步盘问,必要时还可以请他出示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等身份证明。若确实存在嫌疑,应机智冷静地拖住嫌疑人并与消防保卫处取得联系,以进行进一步调查。

4.自行车被盗是社会的一大公害,校园内也不例外。买自行车时一定要到有关部门办理落户手续。购买别人的二手车时一定要购买证照齐全的。自行车要安装防盗车锁,并按规定停放。养成随停随锁的习惯。骑车去公共场所,如停放时间较长,最好加固防盗设施,如将车锁固定在物体上。

(三)加强交流、彼此信任

由于保卫处和学生间缺少沟通和互动,彼此缺乏理解和信任,校方相关单位应该创造保卫处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的机会。

学校各部门都应认真履行安全稳定工作职责,认真细致地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学校保卫处作为校园安全的职能部门,承担着艰巨而繁重的安保任务。落实校园层级值班制度,做到安全工作排查全覆盖,整改全到位,发生失窃事件,确保安保工作不走过场。

在保证校园安全保卫常规工作不放松的同时,还要重点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只有从思想意识上让大家明确安全防范的重要性,掌握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共筑校园安全防控体系,才是保障校园安全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为此,学校保卫处可以针对新生开展一系列的安全防范教育工作,如国家安全教育讲座,法制安全教育讲座,安全教育进课堂等相关活动,大力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同时,学校可以加强校园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使校园安全防控在人防、物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防水平,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校园安全防控网络,增强校园的安全保障,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威慑力,为师生营造和谐、安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做出新贡献。

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当提高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积极与学校保卫处配合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旦发生盗窃案件,同学们一定要冷静应对,做到以下几点:

1.应该立即报告学校保卫部门,讲明详细情况。如果是寝室失窃,同时也要封锁和保护现场,不准任何人进入。不得翻动现场的物品,切不可急急忙忙地去查看自己的物品是否丢失。否则,不利于公安人员准确分析、正确判断侦察范围和收集罪证。

2、发现嫌疑人,应立即组织同学进行堵截,力争捉拿。 3、配合调查,实事求是地客观回答公安部门和保卫人员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提供线索,不得隐瞒情况不报。学校保卫部门和公安机关有义务、有责任为提供情况的同学保密。(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