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寒凝心脉型心绞痛的中医护理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寒凝心脉型心绞痛的中医护理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和分析寒凝心脉型心绞痛中医护理的对策及其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接收治疗的60例寒凝心脉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患者3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穴位按摩以及健康教育等中医综合护理方法,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护理,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有16例, 有效有11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有8例, 有效有12例, 无效有10例, 总有效率为66.7%,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寒凝心脉型;心绞痛;中医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 因寒凝心脉型心绞痛住院治疗的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该病症病情严重、治疗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 且并发病发病率非常该, 一旦患上稳定型心绞痛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中医辨证观点认为,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心痛”、“胸痹”等范畴, 其发病机制复杂, 寒凝心脉作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 中医主张温经通络、理气止痛的原则进行治疗[3]。本研究, 主要以郑州市中医院60例寒凝心脉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寒凝心脉型心绞痛中医护理的对策及其护理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接收治疗的60例寒凝心脉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分布42~79岁, 平均年龄63.5岁;患者心绞痛的病程为15 d~5年。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对策进行护理治疗, 具体步骤如下。

1. 2. 1 中药护理 选择中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汤, 药剂包括, 24 g 瓜蒌实一枚, 12 g 薤白, 以及适量白酒, 煎服, 2剂/d, 分早晚服用。

1. 2. 2 生活护理 勤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环境舒适、干净, 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同时患者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 及时帮助患者翻身、保持病床清洁、干燥, 防止引起褥疮。适当陪伴患者进行户外活动, 必要时可以参加部分体育活动, 如:太极、慢跑等。

1. 2. 3 心理护理 寒凝心脉型便秘的患者通常伴有情绪不稳定、焦躁不安、抑郁等, 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 及时安抚患者的情绪, 舒缓患者心理, 帮助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

1. 2. 4 饮食护理 患者要以清淡、高维生素饮食为主, 少食多餐, 严禁使用刺激性强的辛辣食品。对于寒凝心脉型心绞痛的患者可以食用适量紫河车、核桃仁等具有温阳补肾效果的食物。 另外还可以选择生姜、葱白等用热水煎服, 有很好的驱寒活血的效果。

1. 2. 5 穴位按摩 取患者仰卧位, 对患者中脘、天枢、大横穴位进行一指禅法按摩, 按摩时间持续1~3 min, 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患者腹部, 将热量渗透患者腹部。再按摩患者长强穴3min。每次按摩时间持续10~15 min。

1. 3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16.0 软件实现。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16 11 3 90.0

对照组 30 8 12 10 66.7

P值

从表中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有15例, 有效有1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有7例, 有效有13例, 无效有10例, 总有效率为66.7%,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辨证认为,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心痛”、“胸痹”等范畴, 其中寒凝心脉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主要为, 患者会有突发性胸痛如绞, 胸闷气短, 感寒痛甚, 四肢无力、寒冷, 舌苔泛白, 脉搏沉细。中医主张温经通络、理气止痛的原则治疗[4]。近年来, 临床上采用中医综合护理对寒凝心脉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显著, 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5]。中医综合护理方法包括, 煎服中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 饮食需要忌生冷、辛辣食品, 可以给予生姜、葱白温水泡开服用。另外, 患者心痛发作时, 采用温针或灸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症[6]。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经护理,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有16例, 有效有11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有8例, 有效有12例, 无效有10例, 总有效率为66.7%,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莫鸿辉, 黄衍寿, 洪永敦, 等. 黏附分子-1血清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痰瘀证候关系研究. 新中医, 2009, 41(11):25-28.

[2] 张鹏, 刘鹏, 贺劲, 等. 冠心病病人血脂改变与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12):1428-1430.

[3] 刘卫平, 肖艳平, 邢之华, 等. 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4):614-616.

[4] 张鹏, 刘鹏, 徐伟建, 等. 368 例冠心病冠脉病变特点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11):1308-1311.

[5] 李鸥, 徐浩, 高铸烨. l07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4):385-386.

[6] 汤艳莉, 王阶, 何庆勇.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的比较分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 11(3):35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