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二胡演奏者的学习与修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二胡演奏者的学习与修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些日,友人赠我一本《刘天华记忆与研究集成》,是从旧书坊淘到的,存量很少,非常珍贵。书保存得虽好,但因岁月的久远,页面已开始泛黄。书中收编了刘天华先生的重要文摘、创作曲谱、生前使用过的乐器及大量其它物品照片,还有许多生前好友、学生的回忆文字和诸多学者专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厚厚的一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而看完后,心里的感动和收获却更加丰厚。

书的开篇即记叙了刘天华先生创办“国乐改进社”时的初衷:“改进国乐这件事,在我脑中蕴育了恐怕已经不止十年,我既然是中国人,又是以研究音乐为职志的人,若然对于垂绝的国乐不能有所补获,当然是件很惭愧的事。”天华先生改进国乐社的计划非常详细和务实,如:刊印音乐杂志,设立研究部,保存古合乐,音乐演奏会,国乐义务教育,乐器制造厂,名奏蓄音等。刘天华先生当年为复兴国乐,改进国乐可谓呕心沥血。好在这些先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打出一条新路”,最终使“垂绝”的中国民族音乐再度兴盛起来。先生辞世已八十年,值得告慰的是,他当年“挽国乐垂绝之夙愿”几已达成,其志其行亦薪传华夏,广励国人。

掩卷抚琴,当悠扬的旋律从指尖流出,思绪似乎也跟着飞扬。我仿佛看到刘天华大师温厚而坚定的目光,感受到他对民乐对祖国的挚爱和拳拳赤子之心!不知不觉,从事二胡学习和演奏已二十余载,胡琴早已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天华先生的品格和才华高山仰止,笔者虽不才,窃以为振兴和发扬国乐应该是每一名民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谨将近年来一些习琴的心得粗理成文,供朋友们参考和品鉴。

一、技为琴之体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创新的追求,固步自封是没有前途的。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技法,便是实现攀高和突破的必需品。就二胡来说,技法是技术与韵律,速度与内涵的统称。如科学的换把、触弦、换弦、揉弦、运弓及多变的音色等等。而这一百年来,二胡技法的发展着实惊人,高难度演奏技术层出不穷,除艺术风格、地域风味和流派特点的丰富,一大批借鉴其它艺术门类技法的曲目也已广为流传。有高速度的换把、换弦、运弓、运指等,还有对不同“律”( 即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等)作品的适应和掌握。不同于传统把位的运用,大量增二度、增四度、大跳度运行的大小六、七度,难度极高的大量人工泛音的叠加,如移植于小提琴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回旋》、《流浪者之歌》等,以及近期王建民、高绍青创作的第一、二、三、四《二胡狂想曲》,第一、二、三《二胡随想曲》等。

还有一类“深韵律”的传统或现代作品。如:刘天华的《悲歌》、《独弦操》、《苦闷之讴》、《汉宫秋月》、《长城随想》、《红梅随想》等。这类曲目体现了二胡独有的魅力——即神韵所在。技法的要求更多是讲韵、讲情、讲度、运律,如吟揉(是先揉后不揉)的火候把握,运弓中的弓速、弓长,换弦力度的变化,如“松”和“紧”、“扬”和“弃”、“收”和“放”,静中的动,闲中的淡。把力度传导融化在不同的弓速度变化之中、换把运动之中、揉弦的频率与节奏把握中,这样的技法也是极有难度的。我的老师中央音乐学院赵寒阳教授曾归纳总结说,二胡演奏的大厦按这样的顺序建: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进行严格的手指机能训练——进行严格的音准训练——对旋律线性和分句有概念——学习传统乐曲——学习民间乐曲——学习各种地方风格乐曲——学习现代乐曲——弄懂14种乐感的表现——在实践中运用——追求用“灵”演奏的层次。

技法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民乐大赛中新人辈出,新作频频,着实可喜,很多选手精湛的表现让人由衷赞叹。同时,现在二胡新曲中难出精品,也让人颇为忧虑,某些作品冠现代之名,矫揉造作或晦涩喧闹,练得辛苦,听得辛苦,何苦!二胡作为演奏的艺术,其技法和表现不能光求新、求奇,而偏离美的范畴。

二、风为琴之理

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自古就有很大差异,可谓色彩斑斓。南之婉约、柔媚,北之遒劲、洒脱。作为演奏者来说,了解和积累是不可或缺的。

具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正如生活在江浙一带的人和风景,清秀含蓄,清新活泼,加花的打指、吟揉、抹、滑皆有奇趣。运弓、揉弦的细致,音色的旖丽变化,都要体现得恰到好处。听听越剧评弹,到苏堤西湖边走走,在吴侬软语中体会江南独有的风情。

北方音乐开门见山、高亢明亮,二胡表现中大滑小滑、回滑淋漓尽致,运弓厚实粗旷气势磅礴,但火热之下也透着那份独有的细腻和韵味,“刚中带柔”是很贴切的形容。

各地的民歌和戏曲是二胡曲形成众多地方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很多作品都是根据地方戏曲或民歌主题音调改编创作而来。如《苏南小曲》根据锡剧曲调改编,《兰花花》是采用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曲调和故事创编而成,《一枝花》是山东唢呐曲牌曲改编而成,《草原新牧民》采用内蒙长调素材及模拟马头琴演奏手法,《河南小曲》、《豫乡行》大量运用河南坠子及豫剧的表现特征及手法。

这些浓郁地域感的乐曲涉及到地理、语言、性格、气候、人文、风情等多面知识,也是演奏家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需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活和善于感受、开放的心灵,再结合各方面知识和生活积累,才能逐步准确掌握乐曲的风格。

三、韵为琴之魂

演奏好一首曲子,还需准确把握和演绎曲子的故事和情韵,即乐曲的灵魂。曲子是有生命的,有其丰富的内涵。二胡声音之纯真与精微,于国人亲切而易懂,这也是民族的一种凝聚力,现在当其和先进的现代意识互补交融后,更是国家和民族稳健发展前进的动力。

品味艺术,甚而在演奏中感悟,是极美妙的一件事。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是精彩绝伦的陶醉,不仅得到审美素质的提升,更能得到高尚和高贵的精神幸福。这种心境,哪怕在物质上不富有,但却能淡定、从容,拥有广阔的幸福,活得有序而丰富。

“抱朴含真,陶然自乐”,以静制噪,以简胜繁。习琴,习天华先生的曲目,感悟传统中的生存方式和心理文化的积淀,找寻一种民族历史的沿革和价值观。“每引弓一弄,令听众低回玩味,歌哭无端,感人至深。”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才是乐之“韵”和“魂”所在。明朝冷谦的《琴声十六法》云:“声厉则知噪,声粗则知浊,声静则知虚,此番音之道也,调气则心自静,调法则声自虚,故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深浅自居,高山流水,于此可以神会”。

演奏传统音乐、传统曲目,了解传统文化,体现和把握本民族的“精”、“气”、“神”、“韵”。“兴于礼,成于乐”,在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的当今,对文化的认识也产生了各种的异化,把失落的精神文明重新连接到我们的传统优秀人文价值上,国乐的力量便不可小觑。

四、学以广才,志已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确立一个理想或方向,围绕其组织学习,广泛涉猎各类人文知识,是二胡演奏者学习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所应遵循的规律。

“非志无以成学”。不得不再提到刘天华先生,先生弱冠即立志“挽国乐于垂绝”,倡“为人生而艺术”,矢志创造“唤醒一个民族灵魂的音乐”。正是这样的志向,促刘天华先生不断前行,成就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文精神,儒雅的美学观点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成就巍然。

“非学无以广才”。艺术家善于发现真、善、美,也创造真、善、美。音乐对人生,对社会有积极的作用,也能记录一个时代的特性。作为演奏者更要具备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和美学追求,对美有较高感知度和融合度。追求细腻、典雅、优美、精致、意味隽永的内涵,不流于单纯模拟生活的表层。阿隆·古尔维奇在《意识领域引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于“场”之中,作为一个社会人,其自身就是一个“场”,“共在场”就像一张网相互交织,个体意识中有从古到今的历史文化积淀,主题意识中有中外信息的渗透。有的人只是被动地接受某些“共在场”的影响,而自觉的艺术家则是主动地选择和消化这一“共在场”的精神财富。作为主体的艺术家,能否预见自己的发展方向,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去充分发挥,结果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演奏不仅仅是演奏,在不断的演奏中要掌握、积累、学习和“聚变”。

二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注重中华音乐文化传统积淀中精神的积累,也要大量吸收中外的各种新的技法和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不同文化及艺术门类碰撞出新的火花。想起在前不久音乐会上我与朋友们的合作,和古琴共同演绎《听松》,和古典吉它演绎《流浪者之歌》,和女中音演绎且深情且爵士的现代歌曲,和小提琴角力对话《阳光照射在塔什库尔干》。在这些合作和碰撞中,总有些出乎预想的激情和效果。当然,寻找和配合的过程是艰辛的。有疏离感,也有融合感,有风采各异,又有相得益彰。根植于研寻中国音乐文化所蕴含的无穷变化,继承传统又不于传统。用于借鉴、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但不失掉自身文化的精髓和乐器特性,用于创造而又能真正把握艺术意境创造的本质,并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技术功力,必能创造出新世纪的中国音乐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