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闪”和“转”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闪”和“转”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运用“闪、转、腾、挪”等动势和动态使得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特性富有灵性与朝气,并产生了中国古典舞特殊的审美属性,让中国古典舞既保留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又顺应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舞蹈;中国古典舞;闪;转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31-01

中国古典舞对“形、神、劲、律”的集中训练表现出了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整体而系统的动态、动势的训练对中国古典舞的贡献不可忽视。“闪、转、腾、挪”的动作特点与“拧、倾、圆、曲”的典型形态一道,构造出中国古典舞鲜明而浓郁的风格。

一、关于“闪、转、腾、挪”的概述

在中古典舞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创立之初,又吸取了中国武术的动态特点,其中,中国武术的“闪、转、腾、挪”的动势、动态伴随着“风火轮”“摆帘”“飞脚”等极具技术性的动作,一道进入了中国古典舞的语汇系统,和戏曲舞蹈共同形成了当今中国古典舞的基石。中国古典舞对武术中“行云流水”“闪转腾挪”的动势、动态采取了“扬其神、变其形”的方法,剥离了它们的健身性、搏击性,使它们具有了“纯舞性”。经过唐满城等前辈对其进行符合舞蹈规律的改造,运用“扬其神、变其形”的方法,中国武术中带有丰富身法、鲜明风格的动作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动态、动势,一并成为了中国古典舞身法韵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闪”在古典舞中的动态特征

“闪”这一动态,普遍存在于中国古典舞的动律、动势之中。“闪”表现在中国古典舞的动律上,是以腰部为轴心,身体向左右做快速而短促的移动。在中国古典舞的动态中,运用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特点,常能见到富有韵味的向左右轻微而短促的晃身,如旁弓箭步位上的左右晃身、技术类动作的摆莲跳等,在起跳前,常要借助穿掌摆腿舞姿跳为前奏,而这一穿掌摆腿跳前的一个向左右晃身的预动势,亦是“闪”的具体表现;“闪”还表现在跳跃动作在空中的两次发力所形成的动态舞姿,它常常借助呼吸的作用,在人体跃向空中之后,以吸气之力将身体进一步向空中提升,向空中做进一步的伸展,例如“紫金冠”“大跳”等。

“闪”的存在形式在中国古典舞中是繁多复杂的。在这种复杂中同时有两个共同的关键点,一是节奏上的符点与切分,因为“闪”的动态,其快速而短促的移动,实际上就是节奏的长短分配,无论“闪”的形式千变万化,它总是表现为节奏上的前或后的符点,或是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或表现为短暂的停顿;二是气息与头部的运用,任何“闪”的动态,都伴随着头部或仰含、或快速闪钻、或短暂停顿的动态,如果离开了头部的动态特征,仅有躯干、四肢的运动都无法真正构成“闪”的动态。它们都在“闪”的特点形式上起着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闪”表现在动律上常为身体向左右做快速而短促的移动;表现在动势上常常是借前一动律之势而形成后一动态;表现在空间占有形式上常是左右移动、前后含展、空中的两次发力至提升伸展。

三、“转”在古典舞中的动态规律

在中国古典舞的动态系统中,“转”这一动态,是表现在空间运动轨迹上的“弧形路线”,表现为动作运动线的曲回婉转,体现在以腰部为中心的或左右水平转动、或上下拧倾、或呈“8”字圆的转动之中。

“转”以腰带动,一方面是古典舞呈现于运动轨迹上具有曲回婉转、变化丰富的特点,它不单指某一个具体的动作,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动作所呈现出来的运动轨迹的共性而上升提炼出来的动态特征。另一方面,“转”也呈现在具体动作姿态之中,我们可以将翻身技术动作及其他的连接看作是“转”的具体动作姿态,也可以将许许多多动作融合进身法性元素而呈现出的动态认定是“转”的具体表现。这样的动作姿态运行结构,存在于中国古典舞的动态结构系统之中,或者说我们应当这样去认识和把握中国古典舞动态结构规律:它在动作间的组合上,在动作运行路线的起、行、止上,体现出一种曲回婉转、峰回路转的美学特点。

就“转”这一动态而言,较为典型的自然要讲到身法韵律中的典型动作“云肩转腰”“风火轮”“燕子穿林”,因为这些典型动作,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态规律。唐满城教授在《身段课探寻》一文中讲到,戏曲叫“轴辘椅子”,武术叫“云肩转腰”,它是以腰为轴心进行前、后、左、右的平圆运动。配之以移肩、靠肩、裹肩、冲肩的环动,形成一个以腰、胸、肩为整体的360度的大环动,所有的拧倾圆曲的要求都在其中。

四、结论

“闪、转、腾、挪”是中国古典舞动律、动势、动态上的一个客观存在,对于它的把握,要树立起整体观念和有机联系的观点。“闪、转、腾、挪”在动态的表现上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正是这种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动态特征,才构成了中国古典舞行云流水、曲回婉转的动势、动律特点。认识和把握这一点,对于运用和张扬中国古典舞这种动律、动势特点将会有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金 鑫(1989-),男,满族,籍贯:吉林省通化市,学历:在读研究生,单位: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