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台北书展 请再多一点策展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台北书展 请再多一点策展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卖场时代的终结

大学时代的台北书展,跟现在很不一样。1990年代中期,台湾经历解严开放近十年之后,出版力逐渐旺盛,出版主题也更加多元而百花齐放,特别是社会人文出版品,当年可是随便卖都能上万本(如今则是苦哈拉的两千本卖不完)。

那个年头的台北书展,说穿了就是一个超级大卖场(加上那年头网络书店才刚刚起步,还是微不足道的小通路),各家出版社莫不卯足了劲,想方设法在台北书展卡一个摊位,推出年度重点新书,搬来全出版社的出版品,卖力地向读者吆喝。除了没有香港的书模之外,和现在的香港书展有几分相像。

约莫2005年之后,台北书展的商场特质开始逐年往下衰退。在大环境不景气,以及出版量供过于求的双重夹杀下,越来越多中小型出版社趋于守成,获利状况不若以往,于是越来越多人觉得参加台北书展是笔沉重的负担,付出的成本大于收入,越来越多出版社退出台北书展。

偏偏这段时间,也是网络崛起并逐渐渗透出版产业的时代。网络书店挟长尾效应抢市,市占率越来越高,消费者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书店买书,加上网络书店也办起自己的国际书展,折扣优惠都不比台北书展差,台北书展的大卖场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至今仍然如此。

版权买卖的兴衰

早年的台北书展,也不是很热衷卖书,更多是台湾出版人与海外版权商或出版社的年度聚会。向来是版权购入大户的台湾,每到了台北书展,便涌入许多版权商与出版社从业人员,带来大量的新书版权,除了兜售版权之外,也跟长年合作的厂商见面,联络情谊。因此书展结束后的夜晚,也是很热闹的,国际出版人群聚台北,聊书聊版权聊出版。

不过,同样随着网络崛起,越来越多的版权买卖透过网络交易,出版人与版权商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频繁地穿梭于国际书展以兜售版权。过往热闹非凡的专业日(台北书展第一天,是不对一般民众开放的专业人员日,原本的规划是让出版人可以专心洽谈版权交易事宜,后来也对身障人士开放),逐渐变得聊备一格。国际出版人带来的书籍版权数据,早已透过网络获得,国际出版人来到台北书展,只是基于情谊的礼貌性拜会与交流,实质意义的版权交易情况也日渐减少。

台北书展的青黄不接岁月

广义来看,2003到2010年之间的台北书展,士气是最疲软而感到青黄不接。原本的大卖场和版权交易功能都逐渐丧失,却又找不到新的定位。那几年出版界常常在讨论台北书展的去留与存废问题,不少人看得很悲观。

然而,解方其实已经出现,只是侧身在多数出版人不甚重视的动漫馆。

2013年台北书展结束后,动漫馆的策展团体正式和台北书展分道扬镳。2014年的台北书展虽然仍有动漫区,策展人却不是主力菁英,主力部队都跟着原本的策展团队离去,另辟新战场。

台北书展开始出现动漫馆之际,是和台湾知名的动漫社团傻呼噜同盟合作。2007-2013年,动漫馆所有相关活动皆转由策展人夏若云小姐规划。

或许是动漫产业近年来在台湾的崛起,也可能是相关策展团体的经营有成,总之,台北书展的动漫馆越来越夯,每年总能吸引大批年轻读者,从书展开始前一个月,就轮班到展场排队,只为了开展之后能第一时间冲入会馆,买到限量商品,或与来台参加书展的漫画家、声优合照、握手与取得签名。

是的,动漫馆从推出以来,就以惊人的策展力吸引了许多年轻读者的目光。无论是Cosplay秀,还是邀请日本知名的漫画大师来台举办签名会,每年动漫展区总能推出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

不得不说,动漫馆的策展力远胜过一馆(一般图书)和三馆(童书区)。

强化、深化主题策展力,才是台北书展应该发展的未来

当然不是说,原本的台北书展团队不具备策展力。不是的!台北书展也具有非常强大的策展能力,每年的年度国家馆、主题馆及各种各样的主题展览,还有大量的作家、出版人演讲活动,新书发表会,都展现了旺盛的策展力。

只不过,活动都太过静态,且主题性不够明确、强烈或丰富,常常让人觉得可有可无甚至聊备一格。例如,不丹被选为年度主题国家馆的那一年,说实在的,展出的出版品精彩是精彩,数量上却不足以撑起一个国家馆,让人意犹未尽。

主题不够明确、强烈或丰富,更是一大问题。并非主办单位在规划年度主题时不够明确,而是屡屡让人感觉,年度主题只有主办单位自己一头热的办得很开心,来参展的厂商却未必会共襄盛举。书展本身出现一种违和感。例如,强调永续绿色阅读那一年,除了主办单位的展区之外,其他出版社卖场区都还是以卖场区的方式呈现,完全嗅不到绿色阅读的气息。无法像动漫馆那样团结一致,让所有参展厂商和主办单位一起通力合作,完成一个年度主题的超大规模策展,是让人感觉书展年度主题的呈现往往显得不够丰富与强烈的地方。

如果可以,台北书展基金会应该要求所有参展厂商,根据年度阅读主题来设计规划自家在书展摊位上的呈现模式,若有举办促销或演讲活动,最好也都能和年度主题结合,而不是主办单位跟参展单位各办各的,各自精彩但主题调性不统一的话,感觉杂乱无章。举个例子,今年九月初美国洛杉矶举办了为期三天两夜的“说故事大会”。活动期间,来自全美最会说故事的一百多名杰出人物,会在展场各处呈现自己的作品或活动。所有的主题都扣连着“说故事”这件事情来布局,让“说故事”这件事情能够淋漓尽致地呈现。

能否深化或强化台北书展的策展力,我觉得是台北书展自我再定位能否成功的关键。毕竟目前处于出版市场上的书已经多到就算在台北书展上找也不如在网络书店上找来得齐全的时代,更别说早有许多出版社退出台北书展,也就是说,大卖场功能只会逐年衰退(实际上同业反映的书展业绩也都是赤字居多)。

如果书展基金会不能以策展力来统筹书展的参加者,吸引读者来参加,还继续寄望于以折扣战或大卖场模式来吸引读者,恐怕将随着动漫展与台北书展的分家而雪上加霜。这几年台北书展靠着动漫馆的青少年读者来展人数,支撑者一种表面上的荣景,此一荣景首度在2014年书展与动漫馆分家后被拆了穿,书展面临史上第一次到馆人数衰退的情况。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没了动漫馆的台北书展,同时也流失了年轻且购买力旺盛的一群读者。

台北书展唯一能做的,就是全面将书展转型为主题展,以强大的策展力,贯穿书展活动,将书展内所有的展场或参加厂商全都在年度主题下统合,唯有企划出让人惊艳的书展主题,才能重新吸引市场上的读者回流书展。

未来的书展

书展不该再作为卖场,而是应该成为一种体验阅读的环境,让出版人与出版人、出版人与作家、作家与读者、读者与编辑、编辑与编辑、编辑与版权商……诚心交流的场所。

总之,就是共同存在于出版与阅读这个超级大家庭而平日里却甚少有机会联络感情、分享彼此观点的人,大家在书展期间聚集,在书展分享自己的看法,在书展体验关于阅读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在书展碰见阅读的美好,体验书籍之美,重温文字的感动。

未来是强调体验消费的时代,体验消费需要强大的策展力来支撑。未来的书展应该向欧美的电影节、艺术节、时尚周或设计周学习,跨出展场空间的局限,在书展举办的这段期间,发生于书展所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例如邀约大台北的独立书店、咖啡馆,或人文空间一起共襄盛举,各自推出符合书展年度主题的活动或小型展览。

书展不应该只发生在某栋建筑物里面,独立于城市与读者的日常生活之外,书展应该进入生活,去寻找读者,与读者擦出美好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