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陈怡作品中西合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怡作品中西合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怡作品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特点,民族元素在作品中以显性、隐性与抽象交织的方式复合应用,实现了与传统音乐现代化的创作理念相吻合的具有时代特性的音乐结构形式。

“《龙声华韵》音乐会系列――陈怡交响作品音乐会”5月29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

以中国传统诗词韵味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曲《四季》开场拉近了观众的距离,作品既蕴含本国熟悉的音乐语言,又融合中西混合的配器音响,使听众耳目一新。作品取四首宋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以及曾巩的《西楼》,对作品四季山水之赋比兴作为音乐构思的基础,以鲜明的音乐形象来象征与大自然相对应的人类社会那永恒的演进与拼搏,渴求与激励。

紧接小提琴协奏曲《德雷斯顿之春》是应小提琴家王峥嵘女士,德国德雷斯顿萨克逊管弦乐团和美国纽约爱乐交响乐团之约,为庆祝二战末被英美联军炸毁的妇女教堂在六十年后的今天重建与开放而作。以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之诗句作形象依据来设计音乐织体的变化与起伏,全曲由头腹尾三次小提琴独奏华彩段落作为框架,音乐结构基于黄金标界数理原则,音响由寂静到喧腾,风流尽处达到无尽的升华。

这两首作品使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语言巧妙的融合。中西合璧,浑然天成。

下半场是两首三个乐章的交响乐作品,即:胡琴与弦乐队曲《胡琴组曲》(1998年)和《第三交响曲――我的音乐历程》(2004年)。

其作品《胡琴组曲》是为三种胡琴与弦乐四重奏而作的五重奏曲,九七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弗罗姆音乐基金会作曲委约奖。全曲分三个乐章,分别表现了二胡柔美的歌唱性特质、中胡的人声化音色、京胡运弓的遒劲与潇洒。在第一乐章《唱》里,主题旋律具有五声性;而在第二乐章《吟》里,演奏家们用器乐模仿了用普通话吟诵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腔调;第三乐章《舞》的旋律素材取自京剧曲牌《夜深沉》。此曲曾于同年改编为胡琴与弦乐队协奏版本,并于2000年改编为胡琴与大管弦乐队协奏版本。此次演出为胡琴与弦乐队协奏版本在国内的首演,担任胡琴独奏的是演奏家孙凰。

最后一首交响乐作品《第三交响曲――我的音乐历程》则是整场音乐会的高潮,也是本场音乐会的总结与升华,更是作曲家本人对家乡的祈愿和感恩。

整场作品的风格、结构、内容之宏观安排,正如作曲家创作作品时所采用的“黄金分割”高潮的设计,把每个高潮点不断再次进行分割,使之增强紧张度,随着加快加密的节奏时值与纵横音响织体的配合,使音乐具有无限的张力和能量。这在《第三交响曲》中能够深刻的体现。

《第三交响曲――我的音乐历程》是为庆祝美国西雅图交响乐团成立一百周年,由该乐团委约而作。乐曲从作曲家的中华文化根(第一乐章“龙文化”沿用民间吹打乐《水龙吟》之曲体结构,音乐由慢至快地展现了延绵不断地发展着的动势以及宏大与威严的形象),到生活在多元文化汇集的美国社会之感受(第二乐章“大熔炉”充满了幽默且朝气十足的由爵士风背景、五声音调穿插与“数来宝”的豪放所交织起来的音响与神韵)。在最后的第三乐章“惟有夜来归梦,不知身在天涯”(引自贺铸[宋]清平乐),音乐意境将我们从乡愁带向了对未来的憧憬,表达作曲家游子思乡之情,以第一乐章“龙文化”主题动机的倒影形式为主要音调材料,配器音响清新柔美,全乐章犹如一阙优雅的音诗,抒情而感怀。

整场音乐会在悠远、沉思、怀念、憧憬的第三乐章中结束,意味深长的尾声安谧飘渺、余音绕粱,呼吸也随着音乐余味沉醉片刻,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

陈怡的作品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特点,民族元素在作品中以“显性”、“隐性”与“抽象”交织的方式复合应用,实现了与“传统音乐现代化”的创作理念相吻合的具有时代特性的音乐结构形式。

陈怡就是用自己的音乐语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架起了东西方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加强不同文化背景民族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为世界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