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产大飞机总设计师吴光辉:“我愿意第一个坐C919”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是998型号总设计师、ARJ21 民用客机总设计师、C919 大型客机总设计师, 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成果一等奖, 某重点型号首飞获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一等功、国防科工委个人一等功, 某重点工程载机改装获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 ……
基础不好的他比别人更努力
与南航结缘, 对于吴光辉来说实属意外。1960年出生的吴光辉老家在湖北武汉, 20 世纪70 年代初, 他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从小, 他就热爱学习。 后来他还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苦于条件有限, 也只能摆弄一些废旧的电子器件。
高中毕业后, 吴光辉回到了湖北老家当了一名知识青年。回忆起自己的知青时光, 吴光辉说: “时代的经历使我们这一代人更懂得吃苦耐劳, 更懂得珍惜现在。在老家‘上山下乡’ 的时候, 家乡人民对我很关心, 也没受多少苦, 反而感觉其乐融融,离开家乡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大学梦, 开辟另外一番天地。”
1977年, 全国恢复高考。 当时物质条件非常贫乏, 连高考试卷都是借用印《选集》(第五卷) 的纸赶印的。学校都是先录取后选专业,当时南航的专业都是保密的,专业介绍很少,懵懵懂懂的他也不知道怎么选择。“我个人比较爱好电子,后来一看专业很多,有飞机设计、电子电气、雷达、发动机等,当时就想学飞机设计,将来可能做总设计师,于是就报了飞机设计专业。”这个简单而朴素的想法使吴光辉与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飞机设计事业也成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挚爱。
入学报到的时候,吴光辉一个人从汉口坐船到了南京。“我刚进学校的时候学习基础不是特别好,在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上和其他同学相比差距还不是很大,但是高数明显感觉很吃力。”每次上完课,吴光辉就到自习室、图书馆看书,把课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复习和自学上。为演算一道高数题,他时常沉浸其中,等有抬眼的工夫时,发现整个教室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学校除了开设各种专业课程,还特别重视工程实践。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他们到国营峨嵋机械厂实习,他被分到飞机设计研究所学习锻炼。在那里,他和研究所里的技术人员们一起钻研如何改进飞机结构、提高作战能力。有些看似深奥的问题在一次次的技术钻研和思想碰撞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所里老师傅们丰富的“作战”经验更让他受益匪浅,“这种真实的工程环境对我后面的成长很有帮助!”
逐渐挑起飞机设计的大梁
从南航毕业后,吴光辉被分配到了航空工业部603所担任技术员。刚开始,这位年轻的技术员并未引起大家的太多关注。但吴光辉踏实肯干、刻苦钻研,基于在大学学到的扎实的专业基础,加之对计算机这种新生事物的快速掌握,他逐渐显现出了在专业领域的优势。
渐渐地,他成了设计小组的主力。由于缺少人手,整机的运算、燃油的消耗、弹药的消耗所造成飞机重心的变化等一系列数据,都由他来负责计算。凭着对航空事业的这股执著劲儿,经历种种磨炼的吴光辉慢慢挑起了飞机设计的大梁。
从1987年开始的3年,吴光辉从军用飞机设计转到了民用飞机设计。1990年,他又重回军用领域,转入预警机的研制。凭着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和全面的综合素养,吴光辉总能从宏观上把握设计,从工程方面综合权衡利弊,显示出了超强的把握全局的胆识和魄力。事实证明,他10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在他的带领下,我国预警机研制开启了新的征程,他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个人排名第一。
2005年,吴光辉勇挑重担,从战斗机的设计中抽身出来,投身到ARJ21民用客机的设计中。ARJ21是中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并制造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吴光辉认为,ARJ21的研制不仅为我国大飞机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而且通过ARJ21项目,我们开始培育出自己的民机市场开发、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能力,使我国在世界民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他的带领下,ARJ21支线客机首次获局方审定试飞成功,在ARJ21设计上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大型客机C919设计的前奏。
实行“711”和“724”高强度工作模式
C919是中国继运10后自主设计的第二款国产大型客机。2008年5月,中国商飞挂牌成立,吴光辉调任新岗位,担任起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和C9型客机总设计师。在多次与美国、德国、法国的合作交流中,吴光辉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国内基A的薄弱和国外技术的垄断与封锁使得一切都是从无到有、赤手空拳摸索的过程,前进的每一小步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说: “我们设计C919,要做整个气动力设计,从机翼、机身到整机,从计算到分布试验。我们要体现技术的先进,如果没有比其他机型先进,就没有优势和市场。我们在完全没有前人经验可参考的情况下进行这项工程,如何组织运作推进整个项目成为最大的决策。”
如何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如何调配国内的优势资源?吴光辉带领他的设计团队,在整体论证的基础上,集全国的力量做好这件事:一方面,组织来自南航、北航、西工大等高校的研究人员组成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开展大型客机联合论证工作;另一方面,将现有的先进飞机设计方案拿出来,通过类比、对比研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确保安全性,突出经济性,提高可靠性,改善舒适性,强调环保性,以满足国际标准,实现性能的超越。
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吴光辉带领大家实行“711”和“724”的工作模式。“711”,是指一个星期工作7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而“724”是指在关键工作上7天24小时运转,工作人员进行倒班。而他自己,更是不记得有多少个节假日奔波在去往各个科研院所的路上。
C9型客机的首飞标志着项目全面进入研发试飞和验证试飞阶段。C919研制批将共有6架试验机投入试飞,开展失速、动力、性能、操稳、飞控、结冰、高温高寒等科目试飞。同时有两架地面试验飞机分别投入静力试验、疲劳试验等试验工作。第二架试飞飞机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完成首次飞行。
“从2008年成立到现在经历了将近10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设计、计算、试验,非常充分,我肯定是愿意第一个坐这个飞机。”吴光辉说,首飞成功了,但他和科研团队并没有休息的时间,还要紧锣密鼓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把后续的试验、试飞、适航取证的工作安排好,尽快完成项目,把中国制造的大飞机尽早地交付到客户手中。“面向未来,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