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安盛衰历史见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安盛衰历史见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信物。传说远在商周时期,印章就从陶器、铜器、玉器以及文字的发展进程中滋养、产生。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各类印章达800余方,这些印章时代跨度大,从春秋战国至清来民国时期,其中尤以印章发展史上的两个高潮期――秦汉和明清时期为主。品种繁多,质材上有金、铜、玉、陶、瓷、水晶、玛瑙等,从其铭文可知,这些印章的所有者上至王公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印章涉及到社会各阶层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春秋秦印大小悬殊

中国玺印的普遍流行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此时正是我国社会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实行变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商品交换频繁。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社会经济领域的需要,使得玺印的发展、普及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国语・鲁语》载:“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追而予之玺书。”《尔雅・释书契》言:“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废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

这一时期,地处关中地区的秦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东方各诸侯国“夷狄与之,不与中国通”,在此情况下,秦从献公时期起就努力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之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利用卫国人公孙鞅实行变法,秦国的经济、军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因此,西安地区发现的春秋秦印较少,战国秦印较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印一般可分为宫印、私印、吉语箴言印和肖形(图案)印等几类。印的大小相差悬殊,宫印形状主要为方形、圆形、长方形等,通常在2-3厘米见方,也有大到7厘米的,印面文字为古体篆文,多为白文凿刻。私印除上述几种形式外,还有椭圆形、扁方形、长条形、三角形、矩形、心形、连环形等形状。一般在1~2厘米见方,多朱文铸造。印章的材质多数用铜,间有用银和玉的,这一时期,印章主要有以下特点;形制与文字无统一性,大小相差悬殊;所凿刻的白文官印往往字式开张,结体奇肆,线条质朴而时见起伏,铸造的朱文私印线条精细,字势流畅而有劲逸之态;玺印大而不粗陋、简率,小而无局促、牵强之感。

汉代正式确立用印制度

秦汉时期(前221―220年),长安为所在。史载关中地区人口占全国十分之三,而财富居天下十分之六,张骞开通长安至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以后,中西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同时,国家政治体制更加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印章的发展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印学史上第一座高峰,其艺术手法为后世的篆刻家奉为典范。长安地区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印章。

秦代的印章,在形制和印文上都较先秦古玺有了很大的改变。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从而在中国文字史上形成了优雅秀逸、匀美整饬和便于书写的小篆。秦代的印章分为官印和私印,官印继承了战国时代的先秦风格,印文多为凿刻白文,形式采用“田”字,均布四字。字体平整静穆,笔画跌宕流利。此外,在秦代的官印中也有长方形加“日”字格印,这种印的使用者多为下层小官吏。秦代的私印多凿刻白文,一般作长方形、方形、圆形,并出现了两面印,私印一般也都在印面套字格,但字形组合较官印复杂。秦代私印的艺术性可被概括为以下几条:古朴典雅,有先秦遗韵;线条爽利,见书法笔意;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字形变化,随遇而安。秦代的印章,对后代的印风有着巨大的影响。

两汉时间长达400余年,长安地区出土的常见汉代印章类型有官印、私印、殉葬印、宗教印及烙物印等。汉印的样式繁多。除常见的一面印外,还有两面印和套印。形状除方、长、扁、圆外,还有其它特异的形状。汉印的字体主要有缪篆、鸟虫书和篆书三类。汉印的材料,以铜质为主,金、银、铜、玉、玛瑙、琥珀、石、木也被用作印材。汉印的钮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鼻钮、瓦钮、坛钮、龟钮、动物形钮、器物形钮等。汉代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用印制度。汉代的官印, “封官授印,罢官解绶”,不同的官阶,印制不同,印台以方形为主,文字采用真正意义上的汉摹印篆――缪篆。字体采用方笔,笔画刀法方峻道劲,结字精微典雅。总体上呈现出庄严典重、雄浑隽旷的风格。汉代的私印较之官印更为复杂,形制、样式丰富多彩。印材、印钮多种多样,因此,汉代的私印创作自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佩带者的身份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佩带者对印章本身求新、求美的需求。

魏晋时期印文渐趋纤柔

魏晋南北朝时期(221-589年),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出现的第一次大动荡、大裂变时期。北方地区汉族政权不断更迭,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兴起又分裂,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战乱频仍,朝代变换不断。政治上的不稳定,经济上的严重衰退,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商业远无秦汉时期发达。印章制度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在这一时期被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官印形制上,基本沿用的是汉制,但精品极少,大多制作粗糙,印文风格渐趋纤柔和单薄,无秦汉印章之浑厚感。由中原王朝颁给域内及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的印章,此时大量增多,其风格一般章法平稳合度,字势方中兼圆,线条劲挺、流畅。此时的私印,仍是沿用汉制,而少有变化,唯字体多采用当时流行的魏碑体。西安地区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印章极少,具有代表性的有“晋率善叟仟长”、 “平莫邑长”等。

隋唐时期印文改用朱文小篆

开皇元年(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建都长安,583年,杨坚迁都于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坡新都城――大兴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8年),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迅速攻入关中,夺取大兴,改名长安,建立唐朝。隋唐时期的300多年,长安再一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此时的玺印制度却仍未摆脱南北朝以来的衰退趋势,西安现今发现和出土的属于隋唐时期的印章极为稀少。从已发现的官印可知,此时的官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印绶制度被废除,官署印出现,官印印面增大,钮式简化但增高增大,印文改用朱文小篆。这一规范结束了长达800年的秦汉印系,标志着后世的官印模式的确立。

隋唐的私印传世极少。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收藏的“真卿”印,可为唐代私印的一个孤例。从全国其它地方所发现的隋唐私印可知,此时的私印分工更加明确,除姓名之外,还出现了斋馆名号印、收藏鉴赏印、吉语成语印(亦称词句印或闲章)以及花押印等多种新形式。这是中国印章制度在隋唐以后的一大发展,它给走向衰落的印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宋代印文史称“九叠篆”

唐朝灭亡以后,西安地区相继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统治,北宋时期,长安改名永兴军路,金、元时期长安为京兆府驻地。由于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长安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而变为一个地方行政中心,但由于历史的传统与其独特的地位,长安依然是一个一级行政区中心及历朝统治中国西北地区的重镇。受此影响,长安地区的官印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今西安地区传世及出土的宋、金、元时期的官印,均为西安地方官印,或与西安地区所发生的政治军事事件相关。

宋代的官印制度继承唐代官印制度并有所发展,印面多在5―6厘米见方,印文印体一并铸出,铸痕较深,印面有细边框。钮式为代钮。印文笔画增加曲折,形成“九叠篆”体,为后世官印所沿用。印的背面绝大多数有刻文,或为年款,或为年款及铸印机构名,个别印的钮顶上还刻有“上”字。宋代的私印风格多样,印面大小不一,形制不同,钮式各异,材质多种,印文或阳文,或阴文,文字书体活泼,或细劲,或粗犷,无统一规范。现今所发现的宋代官印和私印数量较多,但西安地区发现的很少,且级别较低。

1115年,居住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起来反抗契丹人建立的辽朝腐朽统治,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以秦岭淮河为界,陕西关中地区当时属于金朝管辖。金初官制循辽宋旧制,官印多用宋辽旧印。海陵王于正隆元年(1156年)制定官印制度,金代官印系统正式形成。金代中期,官印的制作精致规整,合乎职官制度的标准。金代晚期,政治秩序混乱,印制也比较混乱。由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属于宋金两国交界处,也是金末蒙古与金争夺最激烈的地方,战事频繁,与之相关的具有军事性质的金代官印在长安地区出土极多。从出土的官印可以看出,金代官印印面呈正方形,钮多作栈钮,呈长方板状,个别印钮下还有二层台,官印文字以汉文九叠篆为主。相当一部分官印有编号,一是以“五行”为编号,一是以“千字文”为编号。金代的私印不多,除人名印外,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押印、书画印等,西安地区发现金代私印极少。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以前,元朝的官印文字主要是汉文,此后,官印文字有两种,一为汉字篆书,一为八思巴文(蒙古新字)篆体,以后一种居多,两种文字印章的印背均用汉字楷书刻款。官印的质地、形式有一定的制度,钮为扁长方形卡匕钮,印文为典型的九叠篆。除行政机构外,还有宝钞印、宗教印。元代的私印不多,也分汉文和八思巴文两种,私印中以押印、文人印比较著名,文人印的艺术性较强,对明清时期篆刻艺术的繁荣有着重要的影响。长安地区出土的元代官私印不多。官印级别不高,私印以押印与姓名印为主。

明代官印都有背款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改长安为西安,为陕西省会,清朝沿之。明清两朝,西安仍为西北地区重镇。现今西安地区传世和发现的明清及民国时期印章较多。出土的明代官印主要是铜质和木质两种,钮多作p钮,钮呈下大上小的椭圆柱状,钮高几达宋、金印钮的两倍,印文为九叠篆,官印有长方形及长条形两种。长方形官印称“关防”。长条形印俗称“条记”。明代官印都有背款,一般是印背右侧刻印文,左侧刻铸造时间和铸造机构,侧刻印章编号。1644年,满清入关,定都北京,清代的官印主要为铜质,印钮多同明制,最大特点是印文满汉对照,汉文多用篆体,基本沿用元明以来的九叠篆体,也有直取秦汉篆文而略作艺术变形装饰,满文则有楷篆两种。官印背款既有汉文。也有满文楷书,既有监造机构名和年款,也有以帝王年号为首的编号。

民国时期的官印仍以铜质为主,印钮演变为圆柱状,印文为汉字篆书,印背款大多书民国纪年款及以“国”字为首的编号。

在私印方面,明清两朝是中国私印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石印成为制印的主要材料。石材易于雕镂,色泽丰富,品类繁多,因而明清时期的私印钮式争奇斗艳,同时,钮式的制作也扩展到印的四边,兼以诗、书、画等各种表现手法融汇于一起,构成一种特殊的民族风格,从而给沉寂了上千年的钮制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印文或阴文,或阳文;或婉转灵动,雅妍俊丽,或锋颖明快,猛利泼辣。同时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玺印艺术流派,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日益向外开放,但地处西北内陆的西安地区印章风格仍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