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狂欢的万圣节与恐怖的《万圣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万圣节是美国的传统节日,《万圣节》是由约翰・卡彭特执导的一部经典美国恐怖电影。节日,是文化的载体,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艺术,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己任。尽管万圣节与《万圣节》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二者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基于同样的万圣节文化内涵,其定有一些共通性。本文试从文化符号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关键词]鬼节; 万圣节;电影 《万圣节》; 文化符号
基金项目:本文系聊城大学重点科研课题,由聊城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0902005)。
《万圣节》是由约翰・卡彭特(John Carpenter)执导及编剧的一部经典美国恐怖电影,又名《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鬼节”万圣节是美国的传统节日。节日,作为法定的纪念日和某个民族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1]667是文化的载体,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艺术,[1]301它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二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似不具有可比性。但二者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基于同样的万圣节文化内涵,其具有一些共通性,下面就从文化符号学角度,进行解读。
一、万圣节与《万圣节》简介
万圣节(All Saints Day或者All Hollows Day)是十一月一日,前一天十月三十一日是万圣节前夕(The Eve of All Hallows Day),但人们却习惯上把万圣节和万圣节前夕统称作万圣节。在节日期间,孩子们经常会穿着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果。该节日最初来源于两千多年前欧洲天主教会11月1日的“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后来,公元前五百年,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将节日时间前移了一天,变为10月31日。他们相信这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是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这一晚上格外危险。夜幕笼罩时,各种恶鬼会出没;为了再生,死去人的灵魂也会离开身体,回到故居地,在世间游走,期望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获得他们再生的惟一希望。为了避免恶鬼夺生,吓走邪恶的鬼魂,凯尔特人会熄掉炉火、烛光,戴上面具,将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魂灵吓走,使其无法找寻活人。因此,万圣节通常会与灵异的事物联系起来,万圣夜也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
《万圣节》(《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是由约翰・卡彭特(John Carpenter)执导,杰米・李・柯蒂斯(Jamie Lee Curtis)主演,拍摄于1978年的一部美国恐怖电影。故事发生在1963年天气阴冷的万圣节夜晚,伊利诺伊斯州哈登菲尔德小镇的一个6岁男孩麦克・梅尔(Michael Myers),凶残地用一把菜刀杀死了17岁的姐姐。为了避免他后来实施更加疯狂的行为,被父母送往偏远的史密斯小树林疗养院,监禁起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疗养院生活了15年后,他偷偷逃离疗养院回到故乡。此时,镇上热闹非凡,人们正沉浸在欢快的万圣节之夜的氛围中,对面临的危险毫无知觉。借助漆黑夜幕的掩盖,带着恐怖面具的麦克・梅尔,先是残忍地杀害了17岁小保姆萝莉的好朋友安妮、琳达以及琳达的男友鲍伯,后又一路悄悄地跟踪着萝莉,并伺机杀害她。就在正要动手之际,他的精神治疗师鲁米斯医生适时赶到,将萝莉救下;梅尔身中六枪,侥幸逃脱,不见了踪影。该片于2004年被英国权威科幻期刊《SFX》评为最恐怖影片,正式确立了其在恐怖电影世界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作为一部经典恐怖电影,《SFX》杂志编辑史蒂文・奥布莱恩认为《月光光心慌慌》是后代恐怖电影类型的开山之作,作为随后20年恐怖电影的标志性作品而存在。史蒂文还进一步进行说明,充满血腥并不一定是恐怖影片的重要标志,真正的恐怖应与紧张、氛围、五脏六腑翻腾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情节的发展变化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甚至连导演也不一定能想得到,对影片予以高度的评价。
二、万圣节与《万圣节》相同的符号内涵
主题的相同。万圣节的主题是鬼怪、恐怖。它代表的事物通常与死亡、怪物有关,如鬼魂、蝙蝠、黑猫、猫头鹰、食尸鬼、僵尸、骷髅和恶魔等,看后会使人感到不寒而栗。万圣夜的传统颜色――黑色和橙色,充满着神秘,同样令人恐惧万分。而万圣节最广为人知的象征物杰克灯,人们也会在上面刻上吓人的面容,放在大门口阶梯上,使恶魔或妖怪恐惧,将其吓走。整个万圣节期间,从布满恐怖图案的南瓜灯,戴着狰狞可畏面具的“巫婆”,念着“Treat or Trick”满街飞跑的“小鬼骷髅”;到父母给孩子们讲述令人恐惧的鬼故事,装扮成鬼宅的自家房屋,站立门口巨大无比的黑蜘蛛,闪着蓝光、荧荧鬼火的窗户,里面不断伸出头做着鬼脸、发出惊恐人狞笑的“小鬼儿”,以及充满恐惧诡异图案的google图标。在万圣节这天,所有人都在制造“恐怖”,处在“鬼节”恐怖的氛围中。而《万圣节》作为美国经典恐怖电影,其中也塑造了一个令人生畏的“魔鬼”形象,并通过他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将“恐怖”的主题渲染到极致。万圣节晚上,一对年轻男女在家。男方离开,女方在未来得及穿上衣服之前被她弟弟用刀刺死。在电影镜头隔着面具的不断摇晃中,姑娘恐惧的眼神,龟裂人皮般的面具,变态杀手急促而深沉的呼吸、咄人寒意的眼神、不急不缓的杀戮格调,都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背后发毛,营造出电影《万圣节》特有的恐怖气氛。其实电影《万圣节》的创作灵感,就来自于现实中的“鬼节”――万圣节。该影片的编剧狄波拉・希尔(Debra Hill)在接受知名恐怖电影杂志《梵格里亚》(Fangoria)采访时,曾谈起自己最初的创作意图。她叙述道,正是所有被释放出来的灵魂会疯狂地报复活人这个古老的亡灵节传说,让自己在万圣节这样令人恐怖的夜晚,萌发了关于这个历史上最邪恶、凶残家伙的故事。但她不想让故事变成一场流血事件,而希望它像“箱中的杰克”(a jack-in the box)一样。[2]
面具的运用。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面具是其标志;而面具也是电影《万圣节》中重要的道具。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是对神秘自然力的形象化表达,也是掩饰身份的道具,守护秘密的法宝。万圣节时人们佩戴面具,将自己装扮成动物或鬼怪,是为了吓跑、赶走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电影《万圣节》中,麦克・梅尔的面具也着实吓着了观众。白色的面皮,泛着蓝莹莹的光芒,使人感到神秘莫测;大大的、空空的眼洞,幽深渊薮,充满了邪恶。影片中,主人公麦克・梅尔始终戴着这个面具。再加上幽蓝月光的映衬,戴着这副面具、悄无声息行动的麦克・梅尔,更令人不寒而栗。为了进一步渲染面具的这一特性,导演约翰・卡彭特还很少让面具正面出现。影片中的麦克・梅尔总是隐蔽在黑暗处,躲藏在阴影中,观众没有看到过他一个清楚的特写镜头。他或者现身在远处,或者以难以明了的方式突然出现,好像一个恐怖的幽灵。因此许多观众认为,在观看电影《万圣节》时,他们从未真正完整地看到过麦克・梅尔,导演约翰・卡朋特总是让男主角生活在面具之下,生活在黑暗和阴影中,成为阴影的一部分,使观影的人们心情忐忑不安,感觉恐怖万分,体会到令人恐惧的惊吓和威胁。电影评论员安迪在畅谈自己观影的表现时也写道,当自己正全神贯注地看电影时,不知何时令人恐怖的面具会突然从什么地方冒出,然后把自己吓个半死。演员比安卡・凯基里希也回忆道“不论多少次,每当看到面具,你都会感到心头一沉”①。面具的成功运用强化了气势,增加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体验的一致。作为“鬼节”的万圣节和电影的《万圣节》,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赋予参与者和受众的情绪体验却是一致的。现在的“鬼节”万圣节已慢慢摆脱了原有的祭祀模式,进行的活动也已没有了宗教色彩,成为人们娱乐狂欢的节日,并进一步发展到怪诞、放纵。万圣节当晚,身着各种节日服装的孩子,手提南瓜灯,边大喊“Trick or Treat”(不招待就捣蛋),边逐门逐户索要糖果;大中学生和成年人也不甘落后,他们会借此举办名目繁多的各种狂欢活动,身穿恐怖服装,扮成各种鬼神,恐吓路人,营造快乐的恐怖气氛,尽情体验快乐。在美国“鬼节”成为一年中人们狂欢的第二大民俗节日,仅次于圣诞节。人们在节日的狂欢中,体验愉悦尽情狂欢释放自己。作为经典美国恐怖电影的《万圣节》,也给予观众同样的情绪体验。该电影以贯串全片的恐惧情节和恐惧气氛,刺激着观众的恐怖感,使他们释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也许这正是许多人痴迷于恐怖片,喜爱《万圣节》这部电影的原因吧。当观众们相拥奔向电影院观看《万圣节》时,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存在着邪恶,死亡会随时降临到每个人的身边,一个丧心病狂的男子,手持匕首也是常见的事情,这些都使人们感到深深的恐慌和担忧;但自己去影院只是在观看恐怖行为,而不是亲自动手实施恐怖行为,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享受恐怖带来的。他们沉浸于影片的情节,被影片强烈的表现力所感染,深陷在影片中,与剧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全身心投入影片,期待着感受那种深深的惊吓,而这种一惊一乍、心怀忐忑,也许正是恐怖片的魅力所在,这种情感体验正是观众想得到的。恐怖电影让人们安全体验恐怖的同时,又安全获得生命中需要承受的刺激。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好奇心,使观众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得到释放,又充当了一副安慰剂,使他们体验到狂欢。这种狂欢的情感体验,与人们在万圣节节日期间的感受,如出一辙。而这也许就是万圣节节日期间,放映类似《万圣节》这类恐怖电影的原因。电影与节日相得益彰,相互呼应,成为人们自娱自乐、尽情释放自己、减轻压力的“减压阀”。
三、结语
万圣节在美国是仅次于圣诞节的盛大节日,而同名的《万圣节》是美国经典的恐怖电影。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活态文化”[3];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在银幕空间和时间里,通过呈现具体形象,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综合体。尽管二者的符号表现形式迥异,却在主题、表现形式、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等符号内涵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时作为文化表征物的符号载体而存在,在集中体现民族文化传统,承载文化精神等内涵方面的作用是一样的。
注释:
① 本文所引观众评论皆取自“国际电影数据库”(IMDB)[OL].http:///title/tt0077651/。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2] 万圣节[OL].电影官方网站:http:///.
[3] 王菊娥.从“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透析“七夕节”的生存困境与出路[J].唐都学刊,2009(05).
[作者简介] 马敏(1968―),女,山东聊城人,硕士,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