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生加银俞岱曦:小公司也有理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生加银俞岱曦:小公司也有理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挺的腰板,步履轻快而有节奏。别以为这是一位军人,俞岱曦没有当过兵,但这的确是他留给人的印象。俞的前同事对他的评价是“严谨,内心很柔软”,而他则评价自己是个很细节、规矩的人。

从研究员到总经理,俞在公募行业泡了13年,一直与投资、研究打交道,但当了民生加银基金公司总经理后,却几乎不管投研了,而行业里投研出身的基金公司老总一般不会放弃投委会主席的交椅。这是为什么?

在两个小时的对话中,俞岱曦对《投资者报》详谈了公司的经营理念。

发产品出发点很重要

《投资者报》:长期以来,A股牛短熊长,作为基金管理人,你如何克服这个问题?

俞岱曦:对基金持有人而言,买卖时间点是第一重要的,第二重要的是选择什么品种,第三是选择哪个公司或基金经理。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者,我们试图在合适的时机给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比如2007年高点推荐了债券型基金,客户受伤比较小。所以证监会提出的投资人利益第一,做投资者教育我非常认同,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何解决过山车问题?在合适的时候发合适的产品,如果基金经理都在减仓,还忽悠大家去买股票型基金,这种行为出发点是以规模为目的而不是以持有人利益为目的。

《投资者报》:那么,2010年中小盘鸡犬升天,大家拼命发中小盘基金,结果持有人受伤,去年有一段时间可转债业绩很好,大家又发可转债,持有人又很受伤,这如何解释?

俞岱曦:出发点很重要,如果主观上因为产品好卖而推产品,思考欠长远;如果主观认为是好的时间点,但是判断错了,那也是为客户着想。中长期来说,基金持有人和股东并不矛盾,问题是很多人追求短期效益,比如股东就考核一年。

我们的股东想得比较明白,加拿大皇家银行、民生银行现在都不缺这点钱,他们考虑的是战略布局。对实力弱一些的基金公司的股东而言,他们会更多考虑资产管理行业的特点。

少一些私心多一些胸怀

《投资者报》:我了解到你现在不怎么管投研了,连投委会成员都不是,为什么要放弃自己最在行的投研工作?

俞岱曦:现在投委会主席是吴剑飞,我们的理念很一致,即稳健,注重风险,关注中长期业绩,关注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吴剑飞在建信基金公司做相对收益,后来又在平安保险做绝对收益,在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领域里都锤炼过的基金经理或投资管理人员,市场上凤毛麟角。

我觉得他管得比我好,所以才干预得少,这并不是谦虚和开玩笑,作为投研团队的核心,他确实做得比我好,包括投资业绩上。

《投资者报》:从一线研究员到彻头彻尾的管理者,你觉得定位上有什么变化?

俞岱曦:以前做基金经理,我管自己就好了,但现在是通过别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这要难很多,所以公司各个层面的管理者,要有一定的胸怀。作为管理者,每天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心态要平和。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先生说,每个管理人员都是演员,我觉得很对。做很多事情我很强调价值观和出发点,管理层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公司的文化,少一些私心,想问题就会通透一点。

《投资者报》:你加盟民生加银时,股东方有什么要求?

俞岱曦:希望民生加银在公募基金行业的地位,能和民生银行在银行业的地位相匹配。我刚来的时候公司规模20多亿元,年底我说翻一番,确实是50多亿元,今年目标是100亿元,明年200亿元,这些更多是我们管理层提出的,也体现了我们的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规模并不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的出发点是提供优质产品,这样客户资源就多,规模就会大。如果反过来就不是从持有人利益出发了。我们虽然是一个小公司,但我们有理想。

《投资者报》: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俞岱曦:有体制上的管理,也有思想方面的工作。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这个行业个人的价格与价值是最接近的,好的基金经理、好的研究员、好的市场人员、好的管理人员都有一个相对透明合理的市场估值。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顺理成章地成长,也是业绩的根源。

不鼓励基金经理做第一名

《投资者报》:公募基金业绩波动性大,对持有人造成伤害,你怎么看?

俞岱曦:业绩波动性大的根源是基金公司治理结构、考核机制在起作用,很多基金经理爱下赌注,这就偏离了产品的基准,包括行业偏离,仓位偏离以及个股的集中度等。

基金经理为什么要下重注?原因是风险收益不对称,一旦赌对,基金经理就出了名;而今年赌错了明年再来一次,两年赌错了可能才下岗,但这个概率很低。而且公募基金看相对排名,赌到最后10%也不容易。

《投资者报》:如何限制基金经理的偏离度?

俞岱曦:基金公司过分关注排名,基金经理肯定得下重注,所以应从文化上引导,从机制上控制。我不鼓励基金经理做第一名,鼓励第一名就意味着基金经理每年要下几次重注,而且都要赌对了。我们不鼓励明星,但鼓励明星团队,而且这个团队要具有产生明星的土壤。

《投资者报》:对业绩倒数十名有惩罚吗?

俞岱曦:会保留末位淘汰机制,但不一定实行,业绩差关键要分析原因在哪里。在公募从事投研十多年,我觉得一个新基金经理,至少有半年的调整周期,踩对节拍,业绩就好;没踩对,业绩就差,但让没踩对的人把自己的想法拧过来,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一些理念性、习惯性的思维更难改变。

新基金经理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来认识这个问题,而好一点的基金经理认错的周期就比较短,比如吴剑飞。所以他说投资中如何认识错误以及应对错误最重要,这个我很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