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宽容的困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从走上三尺讲台,前辈们嘱咐最多的就是要全身心地去爱孩子,用宽容的心对待孩子犯的错。从教十余年来,我一直牢记教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爱和宽容对待每一位孩子,不敢有丝毫的放松,怕自己小小的失误影响孩子的成长。可上学期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困惑,宽容使孩子变本加厉,更让我手足无措。
我们班的数学教师严老师,跟学生们打得一片火热,相处得非常融洽。因为有身孕,宿舍离教室也非常远,平时她喜欢叫我们班的晓娟同学帮她到宿舍拿手机、钱包之类的小东西,可最后发现晓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六次每次从老师的钱包里拿走一百块钱。当时严老师非常生气,觉得被欺骗很受伤,自己对学生的信任反而被利用了,认为这种偷窃行为很严重,向我要求必须让晓娟同学在班会课上作书面检讨,并上报学校处理。考虑到晓娟这孩子一直比较文静、听话,而且胆子也比较小,我怕她突然间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所以跟严老师商量能不能暂时先不处罚晓娟同学,等我对她进行一段时间的耐心教育之后,看她的表现再来处理。虽然严老师心里万分的不同意,但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还是答应了。之后我找到晓娟,告诉她严老师认为你这种行为是非常严重的偷窃行为,要你作出检讨并且接受处罚,但谭老师相信你,你肯定不是故意的,可能因为想买什么东西自己钱又不够或者有其他什么原因才去拿老师的钱。并且一再宽慰她不要有心理压力,老师不会把这件事情在班上公开,只希望她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过来,老师到时还会表扬她呢。
接下来,我刻意请求严老师继续叫晓娟同学帮她拿钱包,严老师很坚决地拒绝了我,我不得不把我们班的语文老师也拉进来劝严老师。为了能够给晓娟同学营造老师还是信任她的氛围,我、严老师以及语文老师轮流叫晓娟同学帮我们做些小事情,当然主要是帮我们拿钱包。一段时间下来,情况的发展似乎很理想,晓娟同学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行为,为此我心里暗喜,正准备向严老师和其他同事炫耀我的教育成果时,晓娟的爸爸来我这告状,说晓娟最近经常拿他钱包里的钱请其他同学吃饭,骂也骂了,训也训了,打也打了,实在没办法才到我这里寻找帮助。对于这个结果,我实在无法接受,当看到对面严老师那异样的眼光与满脸的不屑时,我恨不得地上有个缝让自己钻进去。为了教师自身的面子问题,加上对晓娟爸爸粗暴性格的了解,我不敢把晓娟之前在学校的情况告诉她爸爸,只是要求他一定不能再打孩子,并请他放心我一定会处理好这事的。
办公室的同事知道这件事后,原本质疑我做法的部分同事似乎一下子说话的底气更足了,都在劝我还是进行处罚,说处罚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这件事情让我感觉自己下不了台,更没法自信地面对我办公桌对面的严老师,或者是潜意识里无法自我认错,我找到晓娟同学表达了我对她的失望,狠狠训斥了她一顿并威胁说,如果她再犯一次错的话,我会向全班同学公布此事,且会上报学校进行严肃处理。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并对我说:“老师,你欺骗我,你不是说相信我的吗?还以为你跟其他老师不一样,其实都是一样!我拿自己家的钱也算偷吗!”
这场风波过后,我很迷惘,也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样来处理晓娟这件事。难道我要去质疑爱的教育?质疑对孩子的宽容?我知道自己内心不服输,无法放弃坚守了十几年的东西,不可能也不会去质疑爱与宽容,但确实感到很困惑很无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没有明确的方向,更找不到能够立竿见影的方法。或许期望奇迹能够出现,我还是没有处罚晓娟也没有将这件事情在班上公布,虽然她没有再犯错,我也一直找她谈心,但我明显感觉到她对我的疏远。
只有真诚地面对错误,才能得到宽容
偷拿了严老师的钱后,晓娟得到了老师的“宽容”。实际上,这个宽容是没有原则的,最起码缺少了一个环节――晓娟应该真诚地向严老师认错,并赔偿。从案例的叙述看,晓娟经班主任老师的教育之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在班主任向晓娟做了思想工作后,晓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清楚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了吗?即使知道偷拿老师的钱是不对的,她知道偷拿爸妈的钱也是错误的吗?从她后来的行为看,她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因此,晓娟偷拿了严老师的钱后,不是被宽容了,说得严重点是被纵容了。偷拿了老师的钱,没有当面真诚道歉,没有赔偿,是不应该得到宽容和谅解的。
宽容大度不等于宽容无度
没有天生的窃贼,但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其表现就是追求快乐和逃离痛苦。行窃,也是追求快乐和逃离痛苦。在主观上,表现为对快乐之源(载体)的占有欲和对痛苦之源(载体)的排斥欲。在心理学上,由于中枢神经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就叫“瘾”。偷窃成瘾,就容易产生习惯性偷窃行为。在近年来许多的偷窃案件中,不乏有经济富足却屡屡行窃的人,当问到为什么偷窃时,很多回答说“不偷心里就难受”,就像吸毒者毒瘾发作不能自已一样,已经偷窃成瘾了。
偷窃成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初次行窃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惩戒),或者说,因惩罚而产生的痛苦没有大于行窃满足占有欲得到的满足感(或叫),便不足以促使偷窃者去除偷窃的欲念,进而停止偷窃行为。
同理,学生偷窃也是满足其个人追求快乐本能的途径之一。为使其顺利社会化,由自然人越来越倾向于社会化的人,说服教育可以达到目的,保有一颗宽容之心,给犯错学生改过的机会,就是教育的方法之一,也是作为教师应有的情感和素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限制地去宽容。对于偷窃成瘾的行为,单凭宽容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一味的宽容,就不是宽容,而是纵容。
所以,对于学生偷窃问题,除了宽容,还应惩戒。因偷窃行为的严重程度不同,宽容的底线也不同,但不能没有底线。
如果偷窃行为为初次,或者再次,且所得之物不多,没有对他人造成严重的损失,只是轻微的损害,比如偷别人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本书或者几块钱等。行窃者对他人财物的占有欲和行为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通过宽容,或者浅层次的提醒教育,行窃者或许能够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但是,当行窃行为多次出现,且所得之物较多,已经对他人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仅仅通过宽容、说服教育已经难以去除其继续行窃的欲念,不能制止其进一步的行窃行为时,这就碰触到了宽容的底线。超越底线,宽容就起不了作用了,就像对吸毒成瘾的人必须采取强制措施一样,对偷窃成瘾者,仅靠宽容,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就极其有限了,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进行教育。可以是严厉批评教育,促其反省,杜绝再犯;也可以是严厉惩罚,比如,写检查,通报批评,警告、记过处分等。这两类措施都必须在学校纪律范围之内。批评教育、惩罚、心理辅导等方法都可以酌情选用。当然,这是说,此时学生的偷窃行为还在老师和学校的掌控范围。当学生的偷窃已经达到一般违法甚至严重违法(触犯刑律)时,学校教育、惩罚就不适用了,因为学校、教师没有使用法律手段惩罚学生的权力,必须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另外,学生习惯性偷窃,比如成瘾,如果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宽容起不了作用,校规校纪也起不了作用,但又不适合使用法律手段,就必须要有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介入,通过心理疏导或配合药物治疗手段来解决。
总之,宽容大度不等于宽容无度,宽容更不是纵容。红线就是底线。
教育中“父性之爱”的不可或缺
看了谭老师的《宽容的困惑》,有些是很值得欣赏的,但我不同意谭老师的“宽容惹的错”的说法。
我们先来看一看晓娟的行为:
拿严老师的钱肯定是一种错误,但一个缺乏是非意识和自制力的小孩子,多次面对大笔的钱,要抵抗据为己有的动机委实不容易。可以说是客观的现实造成了她的顺手牵羊(从这种意义上,我的想法,做老师的,做家长的,还是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不属于他自己的钱为好;犹如在成人眼前,也最好不要有经常出现)。如果可以这样分析,老师本就不应该大动肝火,严老师本身的行为也需要反思。
在老师的帮助下,晓娟同学没有再拿老师们的钱,改正了,进步了,说明这样处理效果不错。
那如何看待晓娟拿家里的钱呢?这里,谭老师显然被一种失败的情绪击倒了,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为什么不先冷静地问一问晓娟:“你不拿老师的钱了,为什么又要拿家里的钱呢?”这样问一问,说不定晓娟就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拿的是家里的钱,是我们自己家里的。”对于为什么拿家里的钱,晓娟说:“我拿自己家的钱也算偷吗?”对此,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孩子以为拿自己家里的钱不算偷。
这能算教育的失败?宽容惹的祸吗?我以为算不上的,只能说在第一次教育时只注意了纠正行为,没有强调“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在没有得到他人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拿,都可能被人看成偷窃”的道理。这使晓娟没有形成这样的认识。因此,不是宽容导致了失败,而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另外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我们再来看一看老师的教育行为:
老师能不能“我找到晓娟同学表达了我对她的失望,狠狠训斥了她一顿并威胁说,如果她再犯一次错的话,我会向全班同学公布此事,且会上报学校进行严肃处理”呢?这算不算一种宽容呢?我以为是可以的。这是一种对错误行为的批评,也是一种警告,可以起到帮助学生反省和改正错误的作用,也是一种爱。
但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处理导致了晓娟的哭诉:“老师,你欺骗我,你不是说相信我的吗?还以为你跟其他老师不一样,其实都是一样!”并由此使“她对我疏远”。如何看待这样的结果呢?我以为问题出在第一回合的教育过程中,在第一回合的教育中,教师只有对错误行为的宽容的“母性之爱”,缺乏对再出现这样的行为将受到惩罚的警告的“父性之爱”。
谭老师可以反省一下:在第一回合的宽容中,是否少了一点警告,是否可以多说一点“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都不可以随便去拿”?是否可以把第二回合要说的话说出来?第一回不说,第二回合老师自己以为第一回合的母性之爱失效了,拿出了警告的父性之爱,这使老师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出现了分裂,学生以为老师变了“老师,你欺骗我,你不是说相信我的吗”,并疏远老师。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在学生有了观察和判断的能力以后,教师如何表达和传递爱是一门艺术。我以为,这里的问题是老师缺乏了爱的合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