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扶贫视域下西部地区城乡结构的转型升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城乡结构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地位体系或结构,是目前最需要调整的一种社会结构。城乡格局统筹难度增大等问题,已制约社会的和谐发展。西部地区城乡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需在重构城乡制度体系、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等方面做好工作。
城乡结构不是一时一地、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变化的过程。在中国,城乡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扮演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最能体现中国社会结构独特性的重要方面之一(参见表1)。城乡结构基本上由户籍制度、公共政策与资源分配、产权制度等构成,也正因为如此,西部地区的扶贫受到了城乡之间的人口分布、产业格局、地理位置关系以及社会地位体系或结构的严重制约,迫切需要对城乡结构进行转型升级。
西部地区城乡结构发展现状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可知,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在不断流向城市过程中,会出现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偏移,即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和演进,[1-2]人口流动对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重要影响,逐步拉开了农村与城市的社会结构,致使城乡的矛盾更加凸显,各种各样的矛盾加剧了阶级的分化,也加大了贫富的差距,让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之间、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之间、享受到政策体制与没有享受政策体制等群体的差距日益悬殊。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城乡经济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分工和水平不同,城乡体制则体现了城乡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过度地依赖于农村资源,不断削弱农村的发展动力、潜力和能力,农村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发达的状态,城乡之间也呈现出:权利上明显不公,人口上流动停滞,资源上配置不公,发展上严重失衡等典型特征。造成了城l发展的不平等格局。
城乡发展社会结构错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城乡关系总体变化态势为:工业化产值高于劳动力的非农化,劳动力的非农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也可以说,城市化与工业化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性错位,也因此,对于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长足影响,表现为:工业化的发展不能带动劳动力的非农化,工业化并未有效地带动城市化,城市的第三产业难以获得快速发展。这些错位变化,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无法带动社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优化,[3-6]也因此注定城乡差距难以缩小。
西部地区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
城乡发展差距有增无减
在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人口发生了转移,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就业领域时会选择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会将居住地址转移到城市,这样一来资本部门吸收到了更多的人就业,增加了城市的资本存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规模增加,城市利润增加,通过循环发展,边际生产率逐步升高,城乡差距明显凸显,这样成为了西部地区社会内部发展差距的最突出表现。
城乡资源配置格局倾斜
如何让资源更好实现优化配置,一直是优化经济更好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现实生活中,公共资源的分配过于向城市倾斜,导致了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基本格局发生了改变,城市居民与农村人口在享受基本权利和权力上也是相差甚远,出现了不公平与不平衡的状态,存在严重的不对称。[3-6]这一现状在西部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等,城乡公共权力和权利分配不平等,农村人口在权力和权利上自然比城市居民低很多、少很多,城市变得越来越具有集聚优势,自然成为公共资源的集聚中心,而不是农村决定城市。
农村流动人口边缘变化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业人口发生了转移,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流动人口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化的状态,也就是说,农村流动人口在制度上没有真正或完全享受到市民权,在社会行动上与城市社会上,被明显地隔离,无形中促使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没有认同感,更没有存在感与幸福感,并不认为自己是市民,出现了内部化、边缘化倾向。
城乡利益刚性结构明显
近年来,虽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扶农政策,以期改善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的状况,改善城乡关系,但是颁布或出台的政策都偏于宏观,没有具体的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城乡格局,更没有有效地遏制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一旦获得的利益越多,就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的马太效应作用愈发明显。[3-6]
推进西部地区城乡结构的转型升级
研究得出,目前的城乡体制机制是导致西部地区城乡结构严重失衡的根本原因。[1-3]构建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该区域城乡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迫在眉睫,需要从城乡之间发生的矛盾、存在的问题等等入手。
政府行为:重构城乡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是一切变革的根本与重要基础,政府在城乡制度的变革与重构中应大有作为,应大有文章可作,并且切实可行、能够落地。首先,开展反思。对现有的政策和体制进行全面的反思,确定哪些方面的政策和体制能够继续发挥实效;反思在事权、财权、职权上是否明确了各级政府职能;反思解决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化问题;反思其他体制问题。其次,进行总结。在反思的基础上,要明确并落实农村基本权益上的责任与义务分工,构建赋予、落实和确保城乡基本权益平等的新制度体系。最后,提出措施。切实加大对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基础事业投入,加大对农村交通、运输、通信、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向农村推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和工会的权利等。
民间组织: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城乡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把其排斥在外,而应该提供更多的参与政策和政治决策的空间,通过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大市场,充分发挥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增强集聚效应,以推动城镇经济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很多政策是完全需要借助民间组织的力量去践行与落实的。这样不仅可以彰显政府的执行能力,也更好地缓和与校正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促进了城乡互助,也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专家智库:建言献策城乡公平
根据托达罗模型的政策意义,可以借鉴如下政策建议:减轻因发展战略偏向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均衡的现象;创造与推动农村劳动人口就业机会;针对不同文化基础水平的人口应差别化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缓解人口流动和失业;恰当处理工资补贴;必须鼓励和支持农村的发展,以控制和消除城市失业。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6).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9.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人类发展报告1994[EB/OL].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社会司编印,1995,第87页.
[5].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EB/OL].cn,2005年2月20日.
[6]陆学艺.“三农”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作者简介
黄厅厅 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硕士,校聘讲师,主要从事农村区域发展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