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林业发展,在我国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所面临的工程项目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的规划管理以及如何建设信息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林业工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生态意识严重薄弱、森林资源匮乏等。为了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林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

1.1加强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的管理机制的转变

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要贯彻落实项目法人制度、工程招标制度以及工程监理制度。在招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各个环节,保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

1.2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生态林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确保资金到位。另外,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实行相应的支出报账制度,做到资金使用有明确性,使整个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资金得到最大化发挥。

1.3加强林业建设工程的末期管理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完成后还要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相应的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林业生态维护制度,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以达到对林业生态的有利保护。

2构建林业生态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

2.1明确信息建设的含义

林业生态项目信息化指的是在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时,从而开展有效的管理。在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过程中,以信息化管理为落脚点,然后开展各种林业生态建设的项目。在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它具体的包括了森林资源监测的信息化、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构建过程信息化、社会经济信息服务的信息化。这3个过程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互相促进。然而,这3者都是建立在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的标准、网络安全与共享、数据采集的基础上,依据这个来进行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2.2信息化项目的构建

林业生态工程信息化的构建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林业生态工程信息化管理。所谓林业生态工程信息化管理就是采用相关信息理论、采用相关的信息工具、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保存、分析运用,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后的新数据进行相应的决策制定。通过具体的分析能够细化成3个环节,即:获取不同含量林业资料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保管,然后,对于数据的分析,控制再次进行数据监测、研究、决策等最后显示相关的显示以及输出。

2.3数据的获取以及构建

数据的获取以及构建,在野外进行调查时候,可以利用GPS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传输,这样不但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还能够避免出现工作人员过多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保证工作的质量。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然后与野外工作人员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能够准确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客户GPS自身的不足,保证数据的科学合理。

2.4对森林资源数据的更新具有及时性

在林业工作过程中,运用守护追踪数字化输入方法或者扫描数字化输入方式,采用计算机依据矢量坐标分布构建图形。从而计算图表面积的计算;通过CG(计算机图形)原理以及GIS技术编订相应的数字化规划以及相关规则进行坐标转换及地图符号的处理,通过不一样的土地利用图件根据自身不同需求对信息进行相关处理。采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和数字航拍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对其倾斜误差的修正以及投影误差的修正,及时对其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相关处理,保证自动转绘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林业用图以及正射影响,根据遥感监测获取的相关森林资源进行相关调查,根据获取的变化面积进行相关的计算工作,也就是根据各个行政区域所获得早期森林资源消长过程,根据不同监测区域的名称,对该监测区域的森林资源消长过程进行统计。

2.5对于林业发展采取相应的工作管理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以森林资源监督信息管理作为基础,采取一定的资源控制方法,对森林资源采取信息获取、流通、保存分析、研究等采取相应管理。不但能够保证工作的质量,还一定程度上避免误差的出现。

2.6数据的管理方式

对于数据的管理结构可以分为2种即:独立的管理结构和附加管理结构。前者以文件系统为基础进行构建,对不同的应用模式采取独立的数据管理方式,但是由于存在许多问题被逐渐淘汰。附加管理结构即通过DBMS对信息进行控制,同时还能够保证信息之间的紧密联系。

3总结

在林业生态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加强项目的质量监管,还要按部就班的进行林业生态信息化的建设。这样不但满足了我国林业发展的需求,还能够实现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根秋.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J].现代园艺,2013(24):181-182.

[2]姜宇泉.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13(22):8-9.

作者:何开刚 单位:四川省古蔺县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