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教园区多样化发展研究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教园区多样化发展研究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职教园区因具有集约化发展、资源共享、产业对接等方面的优势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成为一种新型的职教发展模式。本文就职业园区多样化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职业园区;多样化;发展现状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据有关数据表明,截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共有近15000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达到1.5亿人次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800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800万人次,企业在职职工和下岗职工培训9100万人次。并且,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到68%。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从2006年至今,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约400亿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80多亿元,地方财政安排约220亿元。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受资助面达到90%。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受资助面超过20%。

一、当前我区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职业教育发展与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相m应

目前,我区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特别是在14个年销售收入目标超千亿元的产业领域,技能人才短缺严重。如2010年,南宁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等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包括数控机床操作、焊工、机修工、冷轧/箔轧操作工、铝加工设备主操作手、汽车维修、电工电子维修工、铸工、电工、铝加工、氧化铝、铝电解工等工种人才缺少8―10万人。而广西区内职业院校可供给机械制造加工类毕业生只有10635人,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与维修类毕业生为4155人,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类毕业生为240人,交通运输类大专毕业生为2150人,化工及自动化仪表类毕业生为700人,远不能适应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形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高职学院、中职学校和各类技工学校之间专业设置趋同,专业互补性较差。一些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电子信息、文秘、会计等办学成本低的“热门”专业,各层次都盲目争办,专业布局过多。而一些办学成本高但与我区大力发展的10大产业集群对应、紧缺的工科专业如装备制造、数控技术、有色金属加工、能源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却布点很少甚至空白。

2.职业教育经费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比本科教育和高中教育高,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而目前,我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政府层面看,各级财政拨发的预算内教育经费不足。从学校层面看,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学费和少量为企业培训收取的费用。职业学校基本依靠自身滚动发展。从调研情况来看,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南宁市职业技术学院都感觉资金运转压力很大,其他学校就可想而知。特别是中职学校,拨款少,收费低,日常办学经费捉襟见肘,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更难筹措。这就直接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学生技能技术的培训受到制约。我区多数市县职业学校没有符合条件的实训设备和基地,一些职业学校只能陷入“理论化教学”的窘境。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尚不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师资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条件。当前我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相当薄弱。具体表现为:(1)职业学校教师缺编严重。(2)相当多的师资缺乏实际操作技能。(3)中职教师队伍不稳定。(4)缺乏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人才相互交流的激励办法。

4.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缺乏统筹 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方向是对的,但职教管理存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政出多门、资源分散、效益低下等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和逐步解决。一是多头分散管理。从横向看,职业院校分属教育、劳动、农业、工信委、交通、卫生、商务及其它行业部门管理;从纵向看,有自治区、市、县(区)管理。由于管理部门不同,造成许多政策差异。二是职教文凭证书的发放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高职、中职学校学历文凭由教育部门发放,技校学历文凭由人社厅发放,由于教育、劳动人事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使得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与技工类学校的教育资源未形成资源共享的格局。 职教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导致的最典型现状就是:政出多门,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重复,无序竞争,资源利用率不高。且由于职教资源主管部门不同,职能交叉,导致许多政策一直不协调,而地方政府整合的难度很大。由于管理体制没理顺,协调机制未建立,宏观上难以有机协调并形成合力,影响了职业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及整体优势的发挥。

5.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步履维艰 企业能否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区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很多合作项目难以获得企业的支持与有效配合,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调研表明,88%的企业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是一种负担,表示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建立较紧密的产学合作。即使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办学协议,校企合作也仅仅停留在解决实验、实训基地等浅层次的结合上,而双向参与、互惠互利、双赢共生的战略伙伴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6.中职教育招生难,生源流失严重 “招生难、难招生”几乎是所有中职学校都共同面对的难题。一些市和县的职业学校连续几年完不成招生任务。招生难的原因,一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有一定偏差。二是技术工人待遇太低,薪酬水平、职务晋升的速度赶不上其他从业者。三是中等学校学生毕业后就读高职院校,高职学生毕业后进入普通高校就读本科、研究生的渠道不畅,影响了家长送学生报考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和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就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

二、对职业园区多样化发展的思考

当前,中职学校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也有严峻的考验。下面就中职学校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问题浅谈几点建议。

1.严格依法治校

中职学校要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为严格依法治校,推进中职教育改革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中职学校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例如,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冼夫人文化、丁颖文化等地域性优秀文化、艺术和职业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之中。

3.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职学校要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人的主导作用。注重培养专业(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创建优秀教学团队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优秀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公共课教师、实验、实习实训和职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忠诚人民教育事业,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活动。

4.突出抓好专业建设,拓宽学生成长成材空间

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要认真抓好后示范工作,要把在创建示范校工作中形成的成果加以巩固,努力创建五位一体现代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大力推进实践性教学。在通过深层次交流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重点提高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重点考虑专业对接的成人教育模式和3加2对接模式。

5.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中职学校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教学、学习、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度,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退役士兵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培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沈楚.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2]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 [3]吴启迪.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目标和规划[J].职业技术,2007.

[3]刘占文,温景文.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