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风险考试对英语学习的正反拨效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风险考试对英语学习的正反拨效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纵览近三十年反拨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高风险英语考试对学习的正反拨作用。文献分析发现,考试对学习的影响颇具争议,其消极影响尤为突出。研究发现,考试反拨现象异常复杂,欲引发正反拨需从多方面努力:考试效度的保证,多种考试的采纳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都是其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风险考试;英语学习;反拨作用;正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54-02

反拨效应通常指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 近三十年来,针对高风险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不断深入。高风险考试,因其分数会给涉考者(stakeholders)带来重大和直接的影响而得名(Madaus, 1988)。其中,学生、教师以及学校是主要的风险承担者。以前及正在进行的研究集中探索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大多从教师角度分析。然而只有相对少数学者(Andrews, Fullilove & Wong,2002;Green ,2007)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反拨作用。作为直接的涉考者,学生被认为是考试影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分析语言考试对学习的反拨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反拨作用相关研究,旨在探索考试对学习的正反拨,以期对教学提出启示,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考试对学习的正负反拨

(一)中性反拨

考试对教学的影响正负与否,语言测试界还没有定论。部分学者认为反拨作用在本质上是中性的,无正负之分。Bailey (1996)提出,反拨正负与否,主要在于能否帮助实现学习者以及其他风险承担者所倡导的教育目标。而Alderson 和 Wall(1993)也提出反拨效应无关考试质量,任何一项考试,不论好坏,都有可能带来正反拨或负反拨。

(二) 正反拨

部分学者则认为考试会促进教学,即带来正反拨,主要表现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活动以及影响课堂表现(Green, 2007;唐雄英,2005; Cheng, 2005;Andrews, Fullilove 和 Wong, 2002)。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Andrews, Fullilove 和 Wong的研究。他们研究了一项最新引入到考试系统里的口语考试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影响。他们发现在第二年参加考试的学生与未参加考试的学生相比,口语表现有所进步。但是这种进步不太显著,说明考试对学生表现的影响虽然是积极的,但是这种影响是延缓的。

(三)负反拨

高风险考试经常因其对教学的消极影响而广受诟病,这种消极的影响即为负反拨。相关研究发现,考试对学习的负反拨表现形式多样,体现在如下方面:其一,考试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焦虑,从而影响学习。Shohamy, Donitsa- Schmidt 和Ferman(1996) 通过对比高、低风险考试对学生以及教师的影响,发现英语外语考试作为一项高风险考试,容易引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焦虑。反之,低风险的阿拉伯二语考试却不会影响学生的态度,因其对学生未来影响甚微。

负反拨的表现之二在于学生关注分散的知识点而非语言交流。亓鲁霞(2004)研究中国高考发现,高三上课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就是操练高考题目,语言运用和交流完全被忽略。从命题人意图的角度看,高考英语的正反拨作用很有限。此外,Pan (2009)亦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在她的一篇综述中, Pan 总结道,学生会忽略真实的语言知识,而集中学习一些分散的语言点。

负反拨的第三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氛围的影响。当面临考试的巨大压力时,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互动,因为中国的一些高风险考试不考口语(例如高考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无独有偶,Alderson和 Hamp-Lyons (1996)在美国的一家托福语言机构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通过课堂观察和采访,他们发现与非托福备考同学相比,托福备考班里师生的互动更少一些。但可惜的是,对于这种差异的显著性,两位研究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数据。

除此之外,高风险考试还会带来其他消极影响,例如:滥用旧试卷当教材、消极学习以及忽略一部分语言技能(Wall, 1996)。

(四)负反拨的原因分析

意识到考试的负反拨影响,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期探索负反拨产生的原因。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一些学者发现考试低效度可能带来负反拨。Messick(1996)在一篇综述中指出无效的考试会带来负反拨。与Messick 不同的是,其他学者看到了考试之外的因素。 Alderson 和 Wall 提出一项考试不能带来正反拨不在于考试本身,可能由于社会、教育界以及学校的一些因素。

亓鲁霞对于考试负反拨的原因做了深入的研究。她把高考正反拨的失败归咎于高考多项功能的冲突,其中最突出的是筛选功能和导向功能之间的矛盾。考试的筛选功能主要是指选择部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而导向功能主要是指导教学,即发挥正反拨作用。一方面,导向功能限制了考试形式(写作,多项选择题和改错题的应用)和考试材料(真实材料的应用),因此阻碍了筛选功能。另一方面,考试的筛选功能诱发了其评价功能,即根据学生的分数评价老师的工作。而筛选和评价功能促使老师和学生只关注分数的提高,而不重视真实言语能力的提高,这导致考试难以发挥正反拨作用。

除了考试功能之间的矛盾外,亓鲁霞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的因素,包括:老师和学生认为,英语教学的近期目标是得高分;教师不能有效地使用英语。

对于教师因素,亓鲁霞不是唯一的研究者,其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教师的因素。Watanabe (1996) 在研究语法翻译法与日本高考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了教师因素对于考试反拨的影响。他观察了两位老师在教授不同课程时的教学活动,发现两位老师在处理翻译题目时的不同。以语法翻译法为导向的老师在不同的课程上都倾向于使用这一教学法,而另一位老师会根据课型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教学法。Watanabe 把这种差异归因于教师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理念。Abdolmehdi 和 Naser (2011) 发现负反拨与老师薄弱的考试知识有关。他们的研究发现,如果老师对考试有足够的认知,负反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 因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获得高分的同时,设计一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

二、考试对学习反拨的启示

由于反拨与考试的效度密切相关,因此引发积极反拨作用的手段之一即提高考试效度。Messick 提出作为效度的两个重要因素:真实性和直接性可以促进正反拨的实现。当一项考试包括了一些真实直接的题目,并考察到听说读写的交际技能,这项考试能够带来正反拨。然而, Messick 也意识到真实而直接的理想考试甚少存在。Bailey 也意识到考试效度的重要性,强调使用真实任务和真实材料的重要性。此外,她指出交流性语言考试因其注重互动,经常带来正反拨。

上文提到考试多项功能影响正反拨的实现(亓鲁霞,2004)。因此,为实现正反拨,另一有效措施可能是采用多种考试,避免一项考试发挥多重功能。研究表明,高风险考试往往“身兼数职”,很难实现期望反拨。Wang和Sun(2012)在分析大学英语四级负反拨的研究中,提到如果有多种考试能保证信度和效度,那么考试结果将会很好地被利用。

教师的理念、教育背景以及对与考试相关的知识会影响到考试反拨,因此正反拨的第三个有效方法可能是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首先,教师要正视考试的目标。如果老师秉持短期目标是提高分数的这种理念,课堂重点将不再是提高语言能力,而是关注考点,导致“为考而教”。学生可能熟练掌握零散的知识点,但缺乏真实生活中需要的语言知识。其次,教师应掌握考试的相关理论。一旦一门新的考试使用时,适当的教师培训应该相应开展,接受教法训练,以调整课堂教学。

总之,教师在考试反拨作用的发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决定反拨是否发生,怎样发生,到何种程度(Spratt,2005)。此外,Spratt 还强调教师对于考试的态度也会影响反拨。

本文所总结的正反拨措施不能穷尽所有,更多有效措施因其研究背景迥异或重点研究低风险课堂测验,并未在本文中涉及。因此,仍需更多研究,以期探讨如何利用考试促进教学。

三、结语

本文回顾了近三十年考试反拨的相关研究,从反拨的性质出发,探索考试正负反拨的原因,进而总结引发考试正反拨的有效途径,为教学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考试反拨现象异常复杂,欲引发正反拨需从多方面努力:考试效度的保证,多种考试的采纳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都是其有效措施。然而,因资源有限,此文并未将所有措施总结在内,许多相关研究仍有待发现。

参考文献:

[1]Alderson, J. C. & Wall, D.Does washback exist? [J]. 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2):115-129.

[2]Andrews, S. & Fullilove, J. & Wong, Y.Targeting washback: a case study [J].System, 2002,30: 207-233.

[3]Bailey, K. M.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language testing [J].Language Testing, 1996,13 (3): 257-279.

[4]Green, A.Washback to learning outcom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ELTSpreparation and university pre-sessional lan-

guage courses [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2007,14 (1): 75-97.

[5]Madaus,G. F.The influence of testing on the curriculum [C] // Tanner, L.N. Critical Issues in Curriculum: Eighty-seven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87.

[6]Messick, S.Validity and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 [J]. Language Testing,1996,13 (3): 241-256.

[7]Pan,Y.A review of washback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J]. ForeignLanguages, 2009,25: 257-263.

[8]Shohamy,E. & Donitsa- Schmidt, S. & Ferman, I.Test impact revisited:washback effect over time[J].Language Testing,1996,

13(3): 298-299.

[9]Spratt, M.Washback and the classroom: th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tudies of washback from exams [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5,9 (1): 5-29.

[10]Wall, D.Introducing new tests into traditional systems: insights from general education and from innovation theory [J]. Language Testing,1996,13 (3): 334-354.

[11]Wang Jianmei. & Sun Chunlei.On the causes of negative impact of CET-4 [J]. 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12,9 (8): 1366-1372.

[12]Watanabe, Y. Does grammar translation come from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classroom-

based research [J]. Language Testing, 1996,13 (3): 318-333.

[13]亓鲁霞.NMET 的反拨作用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36 (5): 357-363.

[14]唐雄英.语言测试的后效研究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55-59.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简介:王锦秀(1991-),女,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