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文学经典的内涵及其建构的思考与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文学经典的内涵及其建构的思考与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学经典问题一直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最近几年来,“经典”及“文学经典”问题逐渐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关注,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基于近十几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经典问题的研究来对文学经典的内涵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对经典的建构问题略陈己见。

关键词:经典;内涵;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在当下,“经典”一词常常在众多场合被大众媒体或专家学者所提及,但是,学术界却对经典的阐释众说纷纭,并且普通大众对经典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内涵和建构方面对经典进行一番梳理。每个学术领域都有专属自己领域的经典,本文着重对文学经典的内涵和建构作一番思考探究

一、关于文学经典内涵的思考

对文学经典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弄清楚文学经典的概念和界定问题。古今中外,中西方学者对经典内涵的解释不尽相同。在西方,佛克马和蚁布思在《文学研究和文化参与》一书中对经典的定义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①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一书中说:“一部强有力的原创性都具有经典性。”② 这里只强调经典的原创特质很明显是不够的,但是布鲁姆却指出了界定经典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在中国,由古到今,也有不少学者对经典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刘勰《文心雕龙》当中的《宗经篇》就有详细的阐述:“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者也,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说,所谓“经”是指说明天地人的常理、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的书,并且其中的道理都是不可更改的。陶东风先生认为:“经典是人类普遍而超越(非功利)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体现,具有超越历史、地域以及民族等特性因素的普遍性,超功利的言说,深沉的思索,为苦苦‘思乡’的离人指引着心灵慰藉的归途。”③陶东风先生指出了经典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两个方面同原创特质一样是不可缺少的。黄曼君先生从实在本体与关系本体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概括了经典的内涵,使我们对经典的把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实在本体角度看,也就是从经典的内部来看,“将其视为因内部固有的崇高特性而存在的实体。”④这里所说的崇高特性也就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关系本体论角度,则将其视为“一个被确认的过程,一种在阐释中获得生命的存在。”⑤一部经典的确立除了自身的独特特性外,外界对其的研究也参与了经典的建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阐释中,经典才具有永恒性,当然,只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相当高的作品才会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普遍关注,所以这两者是统一于作品之中的。在此基础上,黄曼君先生以突出精神文化与“诗性转向”的思、诗、史关系结构为线索,从精神意蕴、审美诗性与史的定位三方面对文学经典的含义进行了更为精确地界定:“在精神意蕴上,文学经典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它往往植根于时代,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品格,又概括、揭示了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意蕴,具有超越的开放的品格。它常常提出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灵与肉等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某种根本性的问题。从艺术审美来看,文学经典应该有着‘诗性’的内涵,创造出来的文学经典能使人性、人心相通,文心、诗性相通,从而使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文学得到深层沟通。从民族特色来看,文学经典还往往在民族文学史上翻开了新篇章,具有‘史’的价值。”⑥ 经典的作品好就好在,不光具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和审美特质的唯美性,还在于它提出了诸如黄先生所说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意蕴,读后引发人们对人类社会问题和精神生活各方面的思考,因此,经典的作品并非作家的任性而为,相反,它往往体现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二、关于文学经典建构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文学经典的确立是一个历史选择的过程,是经过历史长时间的淘洗而沉淀下来的,艾略特就有这样的看法:“他们(引者注:指作家)唯独不能指望自己写一部经典作品,或者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就是写一部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只是在事后从历史的视角才被看作是经典作品的。”⑦很少有一部作品从一开始就被确立为经典,因为从创作出版到确立为经典还有很多曲折的路要走,这一过程必然有一定时间跨度,具体体现为历史穿透性,这中间包含一代又一代的人反复的阅读、研究者对文本不断的阐释和解读,从而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更多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蕴,所以经典的作品终究是经得住时代的考验的,反之,历史也是检验经典的一种标准。比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发表之处受到普遍的冷淡,但是近半个世纪之后,随着人们的重新发现和挖掘,这部作品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高度评价。

其次,经典之所以能保持长久性、具有历史穿透性,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对它不断的阐释,黄曼君先生说“文学经典的本体特征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现出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经典只有持续不断地被解释、接受、传播,它内在的潜力才能得以开发。对经典的独特的读解系统与阐释空间,是它得以持续延传、反复出现、变异衍生,真正成为经典的必由之路。”⑧ 由《红楼梦》而确立起来的红学研究正是历代人阐释与解读的结果。

最后,文学文本能成为经典,政治意识形态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典建构往往“意味着那些文学形式和作品,被一种主流文化圈子接受而合法化,并且其引人注目的作品,被此共同体保存为历史传统的一部分。”⑨我们从《诗经》的经典化历程就可看出政治意识形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诗经》最初只是我国民间口耳相传的诗歌总集,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从思想上对天下实行“大一统”,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儒家最为推崇的经典《诗经》自然成为政治意识形态下作用的经典。

文学文本的经典化历程是极其复杂的,除了本身所必须具有的特质外,还要经受来自历史、政治、读者等多方面的考验和筛选。随着学术界对经典问题不断地研究和发现,我们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思考和探究,以使我们对经典内涵和建构的理解更加深入、明了。

注释

① 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50.

② 布鲁姆.西方正典[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4):11-12.

③ 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利(上)――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4(3):59.

④ ⑤⑥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15.

⑦ 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189-190.

⑧ 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50.

⑨ 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150.

作者简介:相琳(1989―),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文学专业研究生,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