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空巢”有温暖 孤单不孤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空巢”有温暖 孤单不孤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出门一根拐,进门一盏灯。”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口之家中独生子女到了结婚年龄,将来的空巢家庭会越来越多,由此出现的“空巢老人”,“外地老人"也越来越多。

随着“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对“空巢”老人的情感关怀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人子女者,在关心老人衣食住行的同时,更应该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不要吝啬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也不要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推脱,因为,父母在一天天变老,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表达的机会。

关注“空巢”老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那种四世同堂的家族越来越少,几代人同居一屋檐下的其乐融融早已被社会的进步所瓦解。

社会进步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也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可是当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美好时候,亲情却日渐淡漠了,人们依然高喊着血浓于水,可谁又能真正看重亲情呢。很多年轻人为了自身的便利不再和老人共处一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再过多地关注老人的生活起居,有的甚至为了自己的小家能住得宽敞明亮而硬把老人挤到环境恶劣的地方居住。也有一些人自己在外面租房或买房以后却难得回家探望一次老人。有些人虽然不常回家,却常给老人寄些生活必需品或不菲的钞票,可是他们却忘了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抚慰和儿孙常伴左右的天伦之乐。

很多老人在年迈以后,在失去老伴的同时也失去了儿孙,失去了生活的快乐,形单影孤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关注老人,多给老人们一些关爱,多回家探几次老人,多与老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让老人们的生活尽量多些阳光多些色彩,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的良好风尚。

关注老人就等于关注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当我们老时我们又会对自己的子女有什么要求呢?

多一份关爱,给自己心灵留一份静土,给老人的晚年多一些温暖,让老人在亲情的包围中无憾地走完余生。

故事一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宋先生(36岁,某外企总经理):母亲是我心头永远的痛。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正在外地出差的我突然接到姐姐从老家打来的电话,告诉我母亲病了,病得很重,让我马上赶回去看看。接到电话的那一利那,我的心里忽然有种不祥之感。因为在以往,母亲从未以这样的理由叫我回家。尽管牵挂着自己的小儿子,但她总是叮嘱我好好工作,不要惦记家里。这回是怎么了?前几天打电话回家,母亲的身体还是好好的呀?带着种种疑惑,我急匆匆地坐上了回家的班机。

我的家在广西的一个小山村,下了飞机还要颠簸几个小时的山路,当我满脸风尘赶到家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了。家里的悲伤气氛让我差点晕过去,恍惚中,我听到了姐姐的哭声:“母亲走了,脑溢血,走的时候一直念叨着你的名字。”那一刻,我泪雨滂沱。

母亲是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为了让我和姐姐吃饱饭,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干活,每天都要忙到我和姐姐睡觉。家里偶尔做点好吃的,她总是推说自己不爱吃,让我和姐姐吃。在她的坚持下,我和姐姐成了村里唯一没有辍学的孩子。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远离家乡到北京读书。为了省下几个路费,大学期间,我只回过一次家。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装上电话,母亲只能从我的信里了解我的情况,化解对我的牵挂。但是,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的我变得越来越懒惰了,写给家里的信越来越短,也越来越少了。姐姐后来告诉我,每次收到我的信,母亲总是高兴得像过节一样。她把我的每一封信都整整齐齐地收在抽屉里,一有空,就拿出来看,虽然不识字,但母亲的脸上总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后来,我的信越来越少了,母亲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急得团团转,算计着邮递员到村里的时间,她早早便到村口等着。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留在北京工作。雄心勃勃的我总在想:等我事业有成了,我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一定把父母接到北京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我开始整天忙忙碌碌,偶尔打个电话回家,也是短短的几句话。年迈的母亲牵挂着我的衣食住行,还不时被我怨上几句“真唠叨”。我把孝敬父母的内容理解为每个月寄点钱回家,过年过节,也很少回去。已经成家的姐姐在电话中提醒我:“母亲老了,你有空常回家来看看吧。”我不以为然,一次次地以工作忙为由推脱。年轻好胜的我总在想:等我在北京干出成绩,等我买了大房子,我一定把母亲接到北京享福。

我真是后悔啊,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关爱自己的母亲。静下心来想一想,我曾不止一次地向自己的妻子、儿女表达对他们的爱,却唯独忽略了为自己操劳一生的母亲。除了有一年给母亲买了条围巾之外,我竟然没给母亲买过什么礼物,没给母亲过过一次生日!

母亲走了之后,姐姐告诉我:其实母亲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儿女能经常聚在身边说说话。清贫了一生的母亲在生活方面很节省,她把我寄回家的钱一点一点地攒了起来,说要留给孙子。姐姐的话让我懊悔万分。

人就是这样,总在失去的时候才觉得那东西的珍贵。母亲走了之后,我不知道在梦里哭醒过多少回!我不是那种不孝之子,我爱自己的母亲,但是,我忽略了及时关爱自己母亲的机会。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一定会好好关爱自己的母亲。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思博心理咨询中心教授李黎说,在日益增大的社会压力前,年轻人往往容易把对父母的关爱简单化,认为给他们寄点钱、买点东西就算是表达自己的孝心了。其实,父母们更渴求儿女的精神关怀。有空的时候,和父母多聊聊天。不要轻易地顶撞他们,哪怕他们在发牢骚,也一定要静下心来听他们说完。中国向来有“老小孩”的说法,对于年迈的父母,有时候是需要哄一哄的。当然,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做儿女的也可以撒撒娇,逗父母笑一笑。

逢年过节多回家看看父母,多找几个理由给他们送点礼。礼物不在于多么贵重,关键要表达自己的爱意。父母不在身边的,要经常打个电话回家问候一下,有空常回家看看。现在人们都越来越_赖于写信了,其实写信是个不错的沟通办法。电话打完也就算了,但信可以保留下来反复读。写写信,寄几张照片,都是化解父母对儿女思念的好办法。

故事二 情感沟通(子女篇)

刘小姐(北京某大学在校学生):我是个大大咧咧、很爱玩的女孩,因为从小到大没离开过父母一步,从来没有细细地想过对父母的感激与关爱。我总觉得,父母对孩子好那是理所当然的。而让我发生转变的是在异乡度过的一个春节。

在大三那年寒假,从来都没看过雪的我应邀到北方的一个同学家里过“大年”。从来没离开过家的我兴奋极了,完全不理会父母的担心与牵挂。同学家在哈尔滨的一个小镇上,那里的春节真有“年

味”。到那里几天了,兴奋的我竟然想都没想过家里的人。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同学家按照惯例开始“守夜”,同学的妈妈将各种各样的糕点、糖果摆了一桌,她的叔叔、婶婶、兄弟姐妹都聚在了她爷爷奶奶的炕头上,说说笑笑,听爷爷奶奶谈往事,听叔叔婶婶说工作,那场面,温馨极了。坐在暖烘烘的炕头上,我突然开始想家了,想爸爸妈妈了,隔着几千里距离,不知道我的家里是否也是这样的温馨与热闹?想想以前自己一到大年夜就邀着一帮朋友聚会,从没和爸爸妈妈呆在家里说说话,甚至都没向爸爸妈妈表达过我的祝福与感激,我开始后悔了。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向爸爸妈妈表达了我的春节祝福,电话声中,爸爸妈妈的声音是那样的激动。或许在那一刻,他们才真正觉得自己的女儿长大了。

同学爸爸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他说:为人父母的,对儿女的期望其实并不高,只要儿女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他们就满足了。从哈尔滨回来以后,我学会了在妈妈累的时候给她捶捶背,用平时积攒下来的零用钱给爸爸买点小礼物,父母生日的时候,我会用最真诚的声音为他们祝福。每当学校放假回家后,我不再放下包就钻进自己的小屋或出去逛街,我会在饭后和爸爸下下棋,说说学校中的苦恼,会和妈妈分享一下在学校里的奇闻逸事。看得出,父母是那样的欣喜,逢人就夸自己有个好女儿。

我的感受是,为人儿女,一定要学会感激自己的父母。父母健在是儿女的福分,对老人来说,心情好比吃什么补品都有益身体健康。要学会表达,要让父母明白自己的心意。同时要经常和父母沟通,要了解父母的情感变化,做个有心人。

父母方:有空常回家看看

王妈妈: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就盼着孩子有出息;孩子长大后,一个个从我们身边飞走了,我们这些老人的心里又空落落的。听着别人家孩子的笑声、打闹声,真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身边,盼望时光能倒流。人啊,就是这么矛盾。

我只有一个女儿,在国外。孩子挺懂事的,隔段时间就打个电话回来,过年过节经常给我们寄东西、寄卡片,钱也没少往家里寄。但我和她爸爸还是止不住想念她。我和她爸爸退休以后,参加了街道上的老人俱乐部,每天也挺忙的,按说,生活也算充实。但回到家里之后,进进出出的就只剩下我们老俩口,除了电视机的声音,家里很难再听到别的声音了,心里还真是很寂寞。现在,我们特别怕回家,尤其是晚上,一天到晚,就盼着孩子打电话回家。

孩子也把我们接到国外住过一段时间,但我们老俩口住不惯,在那里呆了半年又跑了回来。

我老伴常对我叹气说:你说什么是幸福?你看人家隔壁家,孩子虽然没上过名牌大学,但都围在父母身边,一到周末,儿孙满堂,多让人羡慕呀!我嘴上虽然不服气,但心里也有这种想法。女儿刚刚出去的那年春节,电视上放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我听了哭了大半天。

其实,我们这些当老人的,并不稀罕孩子带些什么礼物回来,没事的时候,哪怕空着手回家里来坐坐,我们也很满足。孩子工作忙,我们很理解,但有空一定别忘了回家看看父母。

专家观点:

北京阳光心理咨询中心李欣然主任表示,我们常常谈到自己的事业、家庭、孩子,却很少关注到自己的父母。因为享受的时间太久,我们对父母的关爱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看着父母为我们操持家务,看着父母帮我们带孩子,我们的心头甚至已经不再有感激。父母的包容让我们忽略了父母的衰老。对父母多说几声“谢谢”吧,为了儿女,他们吃了太多太多的苦头;对父母多说几声“爱”吧,不要因为羞涩失去了向父母表达的机会。须知,父母之所以为你无怨无悔地操劳,那是因为他们爱你。不要在失去的时候才觉得幸福的可贵,好好关爱一下自己的父母吧,为他们倒杯水,给他们搓搓脚,耐心听他们唠叨唠叨,让父母一展舒心的笑颜,也是我们做儿女应尽的责任。

编后语:

有人曾这样形容过“父母”的一生:孩子小的时候,整日为孩子的衣食住行操心,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吃苦,心里眼里装的全是自家孩子的影子,最大的期盼就是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又开始为孩子的学业操心,为了能让孩子考上一所好一点的学校,家长们花的心思比孩子还多;孩子工作了,他们又开始为孩子成家立业的事操心;等儿女们也为人父母了,他们又纷纷离乡背井,到儿女家里帮忙带孩子,他们是那样一心一意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宁肯自已受苦,也不愿让儿女担心。等到儿女们真正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时,父母已经老了。

年迈的父母就像孩子一样,对儿女们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感。他们数着日子期盼儿女的归来,有事没事总喜欢给孩子打几个电话。他们开始变得非常敏感,非常在意儿女对自己的态度。一件不起眼的礼物会让他们像孩子似地兴奋大半天,一声问候会让他们感动好几天。孤寂的他们把自己的情感放飞在孩子的喜怒哀乐中,但是,忙于学业、忙于工作的儿女们却往往忽视了父母的这份情感需求。中国式的情感教育也使儿女们羞于对自己的父母表达心中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