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快慢”间,赢高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快慢”间,赢高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急功近利”到“规律前行”

清华大学 丁灵平

快马加鞭——让身边的榜样鞭策自己前行

“你是一匹马”,在高三的时候,我总是这样提示自己。因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声音总在耳边响起,因为“千军万马同过独木桥”的场景总在眼前浮现,于是在冥冥中将自己遐想为阵前的一匹战马。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明白,只有跑得快跑得久的良驹,方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在考场上也是一样。

然而正如龙应台所说“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千里马毕竟难寻,你我之辈,大部分不过凡马俗胎而已。跑得不快,但也不慢;跑不了太远,但也不至于像拉磨的驴子般只能终日里绕着圈圈。对于这样的马,那些赶马的人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鞭策。他们知道,只有鞭策,才有动力;只有鞭策,才能跑得快、跑得久。对于高三的我们而言,不也需要这样不断地鞭策吗?

在我写下这些句子时,旁边的女生已看完了一摞文献,正对着电脑上未完成的论文沉思。尽管清华的寒假已经放了半个多月,像她这样依然留在学校勤学不辍的人随处可见。这个面积不大却拥有百年历史的图书馆,不论任何日子,总是少不了埋头攻读的身影。而且越逢假期,这里越是座无虚席。去年国庆长假,我陪同一位从沈阳远道而来的朋友游览清华园,参观图书馆时,我们上到顶层一路转下来竟然没有发现一个空座位。我想,这就是这所大学的可爱之处,也是其优秀的地方——总有那么一些优秀的人儿,在不知疲倦地奋斗着。恍惚间想起一句话来:“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有天赋,而是比你有天赋的人比你更努力!”所以,当我们缺乏动力而想要懈怠的时候,不妨看看自己身边吧,那些比你更加优秀的人,那些比你更有天赋的人,他们懈怠了吗?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猛抽一鞭,快步向前?

而另一些人,那些看起来天资平平,甚至从未被你放在眼里的人,却突然在某一天,像一道光,闪亮在你的眼前。我总记得高三下学期的一次物理考试。每次考试,班里80分以上的学生屈指可数。但是那一次,当我为自己76分的物理成绩暗自庆幸“还好能保持前列”的时候,却听见老师报出了一个惊人的“98分”!几乎全班人的表情都和我一样地凝固了,充满了惊叹与讶异。而更令人讶异的是,这位全班物理成绩记录的创造者平时不过在班级前十中徘徊,鲜少能够进入前五。

那节课后,很多同学围着他请教物理提分的技巧,向来谦虚的他依旧只是抿着嘴微笑。而我则回想起此前的一个月里,他的课桌上总少不了物理教辅与习题;每天午休总能见到他提前进入教室看书学习的身影。遂又回味起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想,在他惊人成绩的背后,必定少不了一段挥汗如雨的奋斗。而此前一直津津自得的我,也在突然间醒悟:“如果不够努力,你随时会被身边的人超越!”

如此,比你有天赋的人比你更努力;看似天赋不如你的人,经过努力却做得比你好。你,难道还不会自我鞭策吗?快步流星——压缩每天的“垃圾阳光”

去年8月中旬,我应邀去河北一所省示范中学,为那里的高三学生上了20天的语文课,上课前我总是习惯性地关心一下同学们:“今天过得怎么样?累不累?犯困不?”而总是能看到一些同学揉着睡眼从桌子上抬起头来,半睡不醒地拖长了音节回答我:“困——死——了!”末了还意犹未尽地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然后才开始进入上课状态。至于那节课是睡是醒,听进了多少东西,我便无从得知。

“怎么这么累?”我几乎明知故问。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重点中学里,整个高三年级有34个班,两千多人,每年能够考上大学的不过半数。而在优质资源被几所超级中学垄断的情况下,能考入著名学府的更是屈指可数。学生们的升学压力可想而知。因此,这群学生只享受了十来天的暑假便又匆匆回到了学校,过上了每天早晨六点进教室晨读、晚上十点四十自习结束回宿舍的紧张生活。

“睡不够!”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是我意料之中的答案。

“为什么睡不够呢?”我暂时放下课件,跟他们算起了时间账。在这整整一节课里,我和讲台下的五十多名同学一起,经过各种精确的计算与优化,终于得出了一个公认可行的最优方案。在这份方案之中,他们平日“不足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竟然被延长到了六个半小时,再加上午休补充的半个小时左右,每天的睡眠时间提高到了七小时的水平。同学们纷纷表示诧异,却又觉得方案切实可行,没有什么难以做到的地方。而如此优化的所有诀窍,不过是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快一点,再快一点”。

如果我们每天跑着去追马上就要开走的公车而不是慢悠悠地等第二辆时,我们就可能节省了十分钟;如果我们从学校大门走去教室时每步多迈一些,我们就不知不觉中加快了五分钟;如果我们每天吃饭时稍快一些,如果我们每天洗澡时加速一些……这么多如果都变成现实的话,你就会省下可观的时间。

跟他们如此精打细算的时候,我不禁想起自己的高三生活来:每晚十一点回到宿舍,半小时内必然已经熟睡;学校要求六点三十五集合晨练,我总是在六点半才睁开睡眼,却几乎从未迟到;因为夜间保持了充足的睡眠,午休的两个小时正好可以用来完成一份数学试卷——那是我最薄弱的科目;每顿午餐,我总是最快吃完回宿舍的人,等舍友回来午休时,我已经洗完了前一天堆下来的脏衣服,准备回教室学习了……在这样一点一滴的优化之下,我的学习和生活效率提升了许多。所以尽管没有一些同学睡得晚,也不比另外同学起得早。我甚至没有像一些同学在“去食堂的路上背英语,排队时也在背英语”,但在复习效果上却并不输给他们。后来我将这一经验总结为“效率比时间重要”,或者,用的话说“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由此说来,高三的快步流星乃是要我们着重于实际收效,而非时间投入;是要我们加强效率意识,时刻注意优化学习生活。我们不剥削睡眠的时间,我们不抢夺课间的十分钟,我们不命令你mp3里全是英语听力,随便走个路等个车睡个觉都不断重播,跟轰鸣的汽车鸣笛“乱舞春秋”。我们快步流星,把每天的“垃圾时光”快速压缩,迅速扫描,变废为宝,成就轻松的弹跳。

快乐至上——在逆商中崛起,勇往直前

高三一年,无疑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是一个经受洗礼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的存在都是合理。挫折、打击,甚至高强度压力下的极端行为,都有可能出现。而那些顺利度过高三并笑傲高考的人,一定是能够承受得住压力、经得起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与打击、最终在逆境中崛起的人;一定是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超高的“逆商”、而能在单调枯燥的复习生活中发现快乐寻找幸福的人!

这两天正是合肥市高三最重要的模拟考试日子。犹记得三年前的这两天,考语文时,一枚“朝开夕落”的木槿花,竟勾起我两年来郁积在心底的百般愁绪,那是关于父母、家庭、命运与梦想。一篇话题作文,让我在考场上泣不成声。只是后来的试卷,却让我欲哭无泪了。

之后,成绩公布,我一直引以为傲的语文只有111分,至于数学和物理,前者93分,后者63分,都是徘徊在及格线的边缘。571分的总分一下子将“我的梦想在清华”的春秋大梦惊醒。而我分明记得,在考试之前的那整整一个学期里,我的每一个日子都抱着数学和物理度过,辛苦了那么久,换来的却是成绩的原地踏步,着实心有不甘。

也罢,翌年再战。熟料三月底的二模,在周围其他同学都有大幅进步的情况下,我依然保持这571分,一步也未曾向前踏进。对着二模82分的数学试卷,以及厚厚一沓已经做完的各种练习题,我有种神志恍惚的感觉:为什么?我一遍遍地反问自己,却始终找不出答案。但不断地追问,却使我想起另一句话来:“在终场的哨声响起之前,任何人都有胜出的可能”,语文老师在班会上声嘶力竭喊出的这句话成为我在一连串打击之下的救命稻草。是啊,NBA赛场上曾有那么多的绝杀,难道我不可以绝杀高考吗?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我近乎偏执地坚持着学习和生活习惯——确信只要每天都是充实的,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在最后的那一个多月里,我以一种几乎癫狂的乐观来面对各种模拟考的不理想,以及百思不得其解的数学与物理题。

而进步,就是在这样不懈的坚持中悄然发生:渐渐地,数学从90分上升到100分了,物理的大题也偶尔有做出来的时候,理综的试卷竟然是可以答完的……终于,在高考的时候,以数学136分,物理几乎满分,总分668的成绩完美收官。

后来去农村支教,总有同学问起我的高三经历:“你是怎么在高三后半段提升97分的?”我一开始像你们看到这些文字一样说上半天,后来则干脆笑而不语。一切偶然事件的背后都有着必然的因素,而我则执著地相信:每一份努力都会有回报,每一份付出都会有收获。如此,只要付出,就会快乐;只要在努力,就是幸福的。

从“蛮劲”到“慢劲”

巴黎索邦大学 王凝

慢“攻”要害——注重质量而非数量

成功的歌手知道,想要成功不是新歌频繁问世,而是潜心营造出唱进人心的代表作;资深的鞋匠知道,想要被认可不是每天造一双新鞋,而是苦心缝制出的名鞋掀起全城热潮;著名的作家知道,想要被拥戴不是更新出书的频率,而是加深文字的功力。“精”永远比“多”更胜一筹,慢工必定会出细活。

高三的时候,每个人都处于焦虑激动的奋斗状态。那时最吸引我的无非就是数字。模拟考的分数、班级年级排名、倒计时的牌数、复习册做完的页码。当自己陷入了数字的迷圈,数字便成为沉重的枷锁,仿佛演化成高考的唯一奋斗目标。

越临近高考,同学之间的讨论就越升级:今天你背了多少单词,做了几页物理,谁谁谁半个小时做了多少道数学大题……这种乐此不疲的攀比,带来了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口状:当我再度翻开做过的题目,却发现它虽然用重点符号标记了,但却想不起什么时候见过它,是怎么把它做出来抑或是为什么把它做错了;当我去查一个陌生的英文单词,却发现荧光笔已经标注过的痕迹却形同陌路。虽然,我知道“遗忘曲线”确实影响记忆效果,但是也不应该连基本的印象都唤不醒。倘若不是这字字确凿的佐证,我绝对以为是第一次见面。屡屡出现的囧状,引起了我的反思。失忆是解释不通的,唯一无法辩驳的就是我可能在这一道题上只过了眼,却没有走入心。于是,我开始思索“求生手册”,渐渐抛弃“数字至上论”,用渐渐平缓的速度开始辨认并选择典型试题,而不是题海战术。

复习资料那么多,永远也做不完,就算真的做完了,我也不能保证高考真的会锦上添花。要知道,高考的实质是不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而不是某一种类型的单调重复。了解了这一点,我开始花更多时间来走入心。每天我都告诉自己的任务不是做了多少题,背了多少单词,看了几篇古文,而是计算对了几道题,记住了几个单词,理解了几篇古文。

具体到科目上,因为我的数学比较薄弱,首先则要记牢概念和公式,达到脱口而出,信手拈来的地步;其次就是做解答题和填空题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最后就是查漏补缺,将考试中失分较多的缺漏问题及薄弱环节,给予关注。另外,错了的题目不是简单地誊抄在订错本上,而是开始分析错误类型;英语单词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找自己喜爱的文章,整篇诵读,并且深究单词在语境中的准确用法。慢慢地,我的产出量相比其他同学似乎变少了。当他们又讨论起做完了某一套丛书,开始一套新练习时,我起初会很慌张,觉得会不会他们的那套新题就是高考的变体。但当渐入佳境的深入思考占据内心的平静时,我很清醒这种查漏补缺远比多做一套试题有效得多。我们不可能做完所有市面上的复习题,对薄弱环节的清醒认识便成为让自己在高考中对重要环节的各个击破。你的易错点和生疏环节,不是任何一本习题册能帮你总结好的金玉良言,它的每一点都应是自我摸索的定制版本。当然,在认清和不断总结自己的困惑点上会耗费一些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便是在这个时机最适用的箴言。

在转换了跑道,从急速盲目到步步为营的守卫战转换中,我一直觉得自己做对了,所以高考给了我正面的回馈。我不知道那些素未谋面的习题册上是不是有跟考卷很像或者重叠的试题,但我却用匠人一样的精准把自己的高考版图较好地查漏补缺,还原了属于我自己的高考备战图。

以慢求“达”——学会取舍

高三的取舍不是舍弃一些你不会的知识点去高考里碰运气,而是舍弃那些零碎的时间用来“铭记”。高考临近的脚步让每个人都加快了自己的马达,希望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复习上。我的高三同桌小冉,从三月份就开始了马不停蹄地复习。我劝她适当休息,昏昏涨涨的头脑使得状态不佳,大脑就像电脑一样,工作久了速度会明显变慢,效果肯定不如预期。

不出我所料,小冉这种“争分夺秒”的拉锯战遭遇了瓶颈。后来班主任找到小冉谈心,想必看出了她退步的原因。而从老班办公室回来的小冉早已神清气爽。我打趣着说她像换了个人,她却学着老班的口吻对我说:“你要知道,现在不是抓紧每一分钟学习,而是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抓紧每一分钟学习是不管自己的精神状态、大脑运转状况如何,只顾抓紧任何时间做对自己目标有用的事,这是一种愚氓的快;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则是在精神状态等各方面和谐运转的前提下,用可执行的规范的方式接近目标,这是一种智慧的慢。”

接下来的复习,小冉不会将课间休息的时间拿来磕书,而是跟其他同学“混”在一起,讨论讨论自己不太懂的地方。于是她和几个同学每每下课都聚在一起,讲上课的心得,讲模棱两可的知识点。她说,这样一来,发现了好多时候自己的困惑也是别人的疑难杂症。你一句我一句的观点碰撞,总有一些想法能顺畅地走到最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趣味让下课的十分钟真正回归到了放松身心的主旨,还在高三的特定情境中多了寓教于乐的双重功效。

这一份和同学之间交流探讨的热忱,延续到了食堂、公交车,宿舍和各种并不适合静下心来钻研书题的公共场所。小冉感慨道,有时候自己钻研真的不如大家七嘴八舌的交流有效。不管是知识点的深入,还是各种考试陋习都能在讨论中被指出:你提个醒答题卡别填错题号,他插句嘴千万别不审题写作文。久而久之,大家曾经遭遇过的深刻教训就被传开,也被自己格外注意了。这种见缝插针的学习方式,不仅身心得到了休息,还加深了记忆,看似是在浪费时间放慢了学习速度,实则是巧妙地利用时间巩固了知识。所以,不要再说自己的时间不够,其实时间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拥有更高效的时间。“欲速则不达”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朴素的道理。

高三的时间无所谓多少,只看怎么去利用和分配。这种时间上的慢不是速度上的慢,不是一味放慢速度拖延时间,而是在慢中调整自己,寻找状态。约翰·列依曾经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高三像拧紧了的发条,我们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十分钟来使,拼命地努力,但有时这种超负荷的学习反而会事倍功半。所以,再紧的时间,都不要乱了阵脚!

慢话“闲”心——身心放松

可能很多高三学生都动过这样的念头:换个活法吧,痛快打一天篮球,在KTV狂吼一晚上,和朋友开party,甚至还可以当个背包客“浪迹”天涯……每一种玩法都会让人忘乎所以地爽!可是高考怎么办呢?于是,我们把本可以休闲的时间拿来看书和做题。即使是一部设计再精良的机器,即使灌入了最高级的油,它也会被损耗,所以休息就显得格外必要。

我的学弟小阳是文科生,按说文科生的高三生活更加苦涩,因为在别人眼中看起来,背的东西真的很多。但是,对小阳来说,这些东西的记忆不一定是在屋里宅着就能形成的。他说,如果累了,却选择不出门走走,不找点乐事,生活必然苦闷,大脑被负面情绪影响,先前背诵的知识可能就忘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的高三学子。即使在高三这样的特殊时期,也应该把生活过得风生水起。这里的生活,是在学习之外的心灵放松,而不是对学业置之不顾的完全否定。

小阳提及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余空间,它们穿插于学习的主旋律中,并不时为之增加几个修饰音,谱出更入耳的旋律。他觉得,做完一套英语试题,大脑已然疲惫之时,看一集美语喜剧,在放松之余,总有几个有趣的词组搭配会落入脑海,或许就成就了作文的画龙点睛;考试之后和好友一起去KTV唱到high,失分的不快也就随着旋律烟消云散,励志的歌曲更能催人总结经验,重新出发;天气晴朗的周末,大汗淋漓地去打一场篮球,返璞归真地去放一次风筝。

生活应该是快乐的,高考是一次检测关卡,而不是一种艰深痛苦的磨难。微笑和豁达比什么都好。心情的愉悦是化解学习压力的最好武器,所以学霸都是生活的精算师,他们善用生活之美来解学习之涩。

“快”“慢”无间道

土豆泥

“慢”是“快”的基础

我们说了快,也说了慢,这明明相生相斥的两个极端,怎么能同时存在于我们的高三呢?

其实说到底,两者并不矛盾。把高考比作做蛋糕,一块成功的巧克力蛋糕,首先要加入配比均衡的蜂蜜、奶、黄油、鸡蛋和巧克力,每一种的分量都不能有大偏差,并且要连续不断地搅拌均匀。这一过程就好像是慢的过程,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步骤。如果我们一味追求速度而不管配方需求胡乱加料,做出来的就只是一团味道不佳、凝固不够的面团;如果我们一味求快,几分钟便搅拌完毕,那么面团里必定会有各种不明颗粒,即使可能和那些花费数时搅拌的面团看起来并无差别。看似不搭调的烹调和学习,在这里巧妙地结合,道出了一个最真的道理:慢是快的基础,无它便无以后的快步加速。

“快”是“慢”的升华

快,在慢的累积后,厚积薄发,通过爆发力十足的加速和精准的冲击,带你驶向成功的彼岸。想想高考的冲刺阶段,所有的复习都进行到完成期,所有科目都被以同样的熟识程度带到了最后的期限。在不偏不倚的复习状态下,我们将最好的一面准备好,并且尝试去解答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以便加分。在高考这座熔炉的淬炼下,快速消化知识点,剖析出题意图,并在考卷上优化整合,一份满意的答卷肯定会新鲜出炉,得以褒奖。

“快”“慢”相融是王道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取代烘焙蛋糕,来表述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只有慢的儒雅为快提供了不断拔节的温床,快才能吸收所有有利的光和热迅速契合自然规律茁壮生长。离开快。慢就没有蛰伏的意义;离开慢,快就没有加速的根源。正如这一个色香味俱全的蛋糕,正是懂得了快与慢的融入,你才能品出巧克力的苦,牛奶的醇,黄油的香,蜂蜜的甜。

责编寄语:这是一个特别的世界,这是一个为您策划的平台。高考热点、深度报道、复习方法……只要与您相关,我们都会特别关注。备考路上,我们与您一路前行。

栏目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