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质量观的转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质量观的转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近年来学界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讨论非常热烈,反映出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得我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优劣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在回顾和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五大类质量观,即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适应性的质量观、整体性的质量观、特色化的质量观的基础上,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出发,本文认为高等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关键词 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质量观 转型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三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要课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确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质量观,并以这种质量观为基础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1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认识

《教育大辞典》中将教育质量定义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教育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①据此,潘懋元先生将教育质量标准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对高等教育来说,前者所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质量标准是从教育系统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讨论的: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从教育系统外部考虑的,旨在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专门人才;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考虑的,旨在培养出符合各级各类高校培养目标的质量规格。

安心在《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探析》一文中,将高等教育质量定义为: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和科学,以及学科发展的自身逻辑的基础上,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完成预定的教育目标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现实和未来,以及潜在需要的特征总和。③由安心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体现主体是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可以将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理解为: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高等教育完成预定的教育目标和提供满足社会现实、未来以及潜在需要的满意度。但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主体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学生,而非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是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获得更高深的知识和更卓越的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素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根据教育质量的定义,我们可以衍生出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即高等教育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质量上。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保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就必须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统一,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对高等教育多维质量观的回顾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依据不同的视角,对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所产生的价值判断。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重大转变,由于不同的人群所处的立场不同,因此必然产生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王莉华通过研究发现,哈维和格林总结出五大类质量观:卓越、完美、“适于目的”、“经济价值”、和突破性。她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实践,认为:完美不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适于目的”或“经济价值”的质量观与市场化原则较为接近,在各类评价中几乎形成了垄断的局面。一小部分拥有“985计划”等专项资金的高额投入和最优秀生源的大学,维持着卓越的质量观。④张应强认为,在我国大众化进程中,要确立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和整体性的质量观。⑤邱梅生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一文中,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划分为五类,即“树立发展的质量观”、“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树立整体性的质量观”和“树立特色化的质量观”。⑥他们三人都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这只是教育在发展中的派生功能,教育最本质的功能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只注重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以此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也是有缺陷的。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若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树立全面的,发展的,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础。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因此,高等教育质量观也应随之而变化发展,我们要树立发展的质量观。此外,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多样化的质量观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1998年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应考虑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是数量的增加,前提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多样化的质量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多样化,即我国现在办学主体不单单是政府,除了公办大学,还有民办大学,公助民办大学,社会力量办学等形式,办学主体从政府扩大到了社会。二是培养方式多样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除了全日制教学、非全日制教学、学科性教学、职业性教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老年大学之外,还出现了远程高等教育和广播电视大学等多种教育形式,满足了不同时空和不同社会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三是社会需求多样化,社会需要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格的人才,有技术操作型的、学术研究型的、复合管理型等,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质量观,这也是我国多样化质量观出现的基础。

适应性的质量观丰富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容。高等教育适应性的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使国家、社会和个人对教育需求满足的程度。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性质量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内适性、外适性和个适性。内适性主要强调知识本身的学术价值,高等教育是高深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这是知识本位的价值观,教育模式为精英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是学术性。外适性主要强调高等教育为社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这是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质量评价标准是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程度。个适性主要强调学生的人文导向和自我导向,这是个体本位的价值观,质量评价标准是满足受教育者的程度。

整体性的质量观强调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统一性。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系统,应该具备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观,另一个是高等教育所有功能和职责的整体观。也有学者用适应性的质量观作为标准来衡量整体性的质量观,例如,王全林先生就用这种独特的视角阐述了高等教育整体性的质量观。

特色化的质量观凸显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独特性。特色是指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点。

虽然不同的学者认识的层次和划分的维度不同,但是以上五类高等教育质量观普遍被学界认同。然而这些质量观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并共同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合格人才,这是社会本位论者的主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教育要满足人的需求和发展”这一观点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等教育质量观也随之慢慢转型。尤其是在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那么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才能满足人和社会的共同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呢?

3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确立的质量观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是多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并存,并以发展的质量观为基础。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全面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依据马丁·特罗的理论,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和普及教育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这一阶段的主要的教育质量观,例如,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就以卓越为主体,意在培养高质量的学术性人才,这是为了实现高深学问探究的目的,属于内适性的标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观以适应经济发展为导向,意在培养多样化的职业性人才,这是为了让教育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属于外适性标准。普及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实现人的追求为目的,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属于个适性标准。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是专门培养那些有天赋或出身良好的人的。随着社会发展及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需要为其顺利发展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不但要满足社会群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要满足国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入学人数的剧增,高等学校的建筑、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师资投入、后勤管理等方面跟不上这样的变化,因此不能固守精英型的教育模式,高等学校必须敞开大门,接受更多的学生,根据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分层分类地进行培养,由此形成高等教育多样性的质量观,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任务与培养目标,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以教学为主导,培养大批应用型的人才,兼具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教学,培养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职业型人才,这类人才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由精英型转向适应型。同时,那些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大学,还坚守着培养学术人才为导向的质量观,所有这些教育形式都使得学术型与职业型全面协调发展。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643万人提高到2008年的202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1998年的9.8%升至2008年的23.3%,这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正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资金更加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扩大办学主体,改变只有靠政府的投入来发展高等教育的局面,实现社会与个人参与办学,出现公办、民办、公助民办等多种形式的高等院校,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高等教育逐渐向特色化质量观转变。社会竞争的压力使得高等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争取更多更优质的生源,从而才能提高学校自身的知名度和教育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特色是其生存的立足点。试想一个没有特色的学校,培养的学生也无特别之处,在同等条件下,他们的竞争力是无法提及的。因此,特色可以看作是学校和学生的生命线。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高等教育质量观也应该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就被认为是学术性质量观,专门培养研究高深学问的精英。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当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更多的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因此,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型为职业性质量观,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由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并不是分离的,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仍然包含着精英教育,因而,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质量观,职业性与学术性相融合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质量观,科研、教学、生产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本文认为,在整个教育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论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从学术型转向了学术型与职业型相结合,还是经历过精英质量观、适应性质量观、多样化质量观、整体性质量观和特色性质量观,每一步的变化发展都是根据当时国家和社会以及个人需要所变化发展的,在这一系列的质量观中,应该始终贯穿着发展的质量观,只有发展观的存在,才可能引起其他质量观的出现。无论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向哪个方向,发展观始终是基础。

注释

①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98.

②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10.

③ 安心.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7):39-43.

④ 王莉华.高等教育的四种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8(1):20-22.

⑤ 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江苏高教,2001(5):8-13.

⑥ 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2(1):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