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湖北省博物馆楚式铜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湖北省博物馆楚式铜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铜镜是湖北省博物馆的特色藏品之一,保存完好的铜镜多达400余面,它们大多源于考古发掘,也有部分为传世品。其年代上自战国下至明、清,纹样绚丽多彩,琳琅满目,极显时代特征。在这些馆藏铜镜中,最具典型特色的当属战国时代的铜镜。

铜镜为古代梳妆照容的生活用具,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地区之一。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中就出现了铜镜,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铜镜发明于北方,已发现的十余件西周以前的铜镜全部出自黄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开始广泛流行,并出现了带地域特色的镜子。楚国铸造铜镜始自春秋中晚期,河南淅川下寺3号墓出土一件,制作较粗糙,体薄且小,素面,背正中有一小桥钮,可能为楚国早期产品。至战国中期,已有方形镜和圆形镜两种,以圆形为主,形式独特,被称为楚式镜。楚式镜是铜镜盛行阶段的一个重要镜系,楚地是先秦铸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楚式镜属后来居上,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尤其是镜背主题纹饰的多姿多彩,为同时期其他镜系所不及。甚至在阿尔泰山西麓的古代遗址中也发现了堪称标准楚式镜的四山镜,可见其影响之广。秦至汉初,楚式镜仍然流行。

山字纹镜是楚式镜中最多且最具特色的一种。凡山字镜都以羽状纹为地。“山”字少则3个,多则6个,都为斜体,或左旋,或右旋。1982年湖北江陵九店15号墓出土的一面羽状纹地五山纹铜镜(图1),直径14.6厘米,缘厚0.7厘米。两弦钮与镜缘同高,圆形双重钮座,直边,高卷缘。地纹为细密而清晰的羽状纹,以五山为主纹,羽状纹填于主纹的空隙处。五山字绕钮作右旋排列,山字中间一竖较长,倾斜度较大。山字纹占据了镜背的绝大部分,每个山字都是减地双钩,圆中见方,柔中寓刚,是最具特征的楚式镜。

楚式镜形制繁多,采用漆绘也是其特色之一。漆绘镜的出现,表明了楚人对艳丽色彩的喜爱与推崇,这与楚墓出土的大量漆器上的彩绘如出一辙。1986年江陵雨台山10号墓出土的彩绘方格卷云纹铜方镜(图2),长8.4厘米,宽8.3厘米。背面有一细桥钮,在黑漆地上用红色和黄色漆绘方格云纹和卷云纹,四周边绘红带纹。

楚式镜讲求装饰工艺的精美与豪华,镶嵌绿松石显示出其主人身份的高贵。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一面镶托方形铜镜(图3),边长11.1厘米,缘厚0.25厘米。方形镜片衬一块绢后镶嵌于方形镜背内。宽桥钮,柿纹钮座,周围镂空四凤。凤身卷曲,略呈龙身形,饰羽纹。外框边饰勾连云纹,四角各有一个乳钉。花纹内嵌绿松石,惜多已脱落。镜背髹黑漆,花纹加彩绘。凤首红色,凤身羽纹黄色,勾连云纹则红、黄相间。整器制作精巧,花纹对称美观。

由原中南文化部拨交的一面嵌绿松石四瓣花菱纹铜镜(图4),直径10厘米,缘厚0.4厘米,钮高0.3厘米。镜表面黑漆色,体较轻,正面平整光洁。背面中间为三弦钮,双圆圈钮座,狭边上卷,边缘内侧下凹。纹饰图案以钮为中心,以羽状纹、细点纹为地,菱形纹为框栏,四瓣花朵为主纹,叶纹为衬。菱形纹以二条曲尺状面内凹的宽带相背组成9个单元,成为9个宽带相叠的菱形框栏。其中中央的框栏完整,内所饰四瓣花的花中心即镜座和镜钮。有4个缺边的框栏,内各饰一朵相互对称的四瓣花,每朵花的中心嵌入一颗圆饼形绿松石(其中一朵花的绿松石残缺)。外圈还有4个只露出一半的框栏,其内各填饰一片叶纹。此镜为浮雕纹饰,规整美观,层次分明。

透雕镜又称夹层透纹镜,由镜面和镜背两块铜片合贯而成。镜背有透雕图案。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一面镂空龙纹夹层铜镜(图5),直径14.9厘米,缘厚0.3厘米。镜背衬一块绢后嵌入龙纹。桥形钮,柿蒂纹钮座。内圈为镂空四分蟠曲龙纹,龙身饰纤细的变形三角地纹;外圈饰勾连云纹,并嵌有绿松石,但多已脱落。构图匀称,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985年江陵九店315号墓出土的一面镂空凤纹铜镜(图6),直径11厘米,缘厚0.3厘米。三弦钮,圆形钮座。以钮座为中心,作成十字形的箭头符号状,将背面划分为4个区。每区透雕・组凤纹图案,每组两凤相对,凤冠高扬,凤身反首曲颈。展翅卷尾。两凤颈,翅相连成对,凤身饰羽毛纹。每区间以花瓣形卷云纹相连成一体。云纹上加饰有半镂空的长条形和圆形浅槽,槽内填有天蓝色颜料。

1973年宜昌前坪23号墓出土的―面折叠式菱纹铜镜(图7),直径21.2厘米,边厚0.7厘米。三弦钮。方形钮座,卷缘。在羽状纹的细线地上饰菱形纹。方座四角出重叶纹,折叠式凹面形带组成对称的连贯菱纹,四菱格内各有一四出叶纹。镜面部分光洁可鉴。

由原中南文化部拨交的一面四叶羽鳞纹铜镜(图8),直径11.3厘米,缘厚0.4厘米。镜体较薄.四弦钮,双重方钮座,钮座每边中部伸出一叶。地纹是由大小不等的云纹和三角形雷纹组成的云雷纹,主纹为四叶纹、羽纹、鳞纹。纹饰错落有致,极为繁密、精致。纹饰分为四区,各区有三角形雷纹组成的双斜线,上与下、左与右图案相似。上下二区的羽纹为同方向卷曲,左右二区则为反方向卷曲。此镜铸造技术精湛,甚为少见。

1975年云梦睡虎地9号墓出土的一面武士斗兽纹铜镜(图9),直径10.4厘米,缘厚0.2厘米。三弦钮,中弦较高,双重方钮座。以勾连纹衬底,勾连纹中又填以雷纹及碎点纹,其上再饰两武士与双豹搏斗的图案。武士左手持盾,右手握剑,分别与豹进行紧张的搏斗。一豹前扑,一豹翻腾,武士作追击豹之态。两个武士的刻划十分细腻,人体比例得当,眼鼻清晰,皆头挽单髻,赤膊赤足,裤挽于膝上。豹身刻划出花纹,纹饰细致传神。整个画面层次丰富,结构严谨,人物和豹的造型生动有力,场面扣人心弦。镜缘为素卷缘。此镜虽出自秦墓,但不少学者认为其铸造精良、纹饰华美,实有楚镜之风格。原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后上调至国家博物馆。

楚式镜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取得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青铜冶炼、铸造技术进步,随着铁制工具开始在铜器制造业的介入,作坊内部的分工更为细化,为创造新技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是经过商周以来的发展,至战国时期铜镜制造技术趋于完善,其铜锡合金比例趋于科学和稳定。三是楚式镜本身具有楚文化所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形制多样,纹饰精美,色彩绚丽,成为中国古代铜镜中的佼佼者。

责编 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