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绚烂多彩的《金陵十三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绚烂多彩的《金陵十三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电影艺术是通过一系列不断变化的影像来实现的,而影片的色彩就是影像中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元素。本文从影片色彩的配置、色调设计以及色彩在影片中的象征、塑形等几个方面,对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色彩运用进行了详细、深刻的评述,发掘出张艺谋在此部影片中色彩运用的独到之处,从而使人们对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有一个新的了解,并可对其之前影片的色彩运用加以比对。同时为今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点滴的参考,也为人们欣赏这部优秀影片找到了一个独特的欣赏视角。

[关键词] 色彩配置;色调;运用

 电影中的色彩能帮助作品刻画人物,渲染情绪、推动情节、表现主题,可以大大增加作品的表现力。色彩不仅仅是影片中的重要视觉元素之一,在现代电影的创作中,色彩往往是带有创作者和观众的主观成分;是导演手段、风格的重要的形式之一;在视觉上对影片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是一种直观的表达,对观众在情绪上有视觉的心理暗示作用。在电影的创作中,创作者主要是通过色彩的配置以及色调的设计来发挥色彩的造型功能并达到一定色彩的艺术效果的。

色彩在张艺谋电影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一次更成为他创作的原点。张艺谋在之前的采访中曾提到:“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就是这个电影最后一秒钟的定格,书娟的眼睛透过破碎的玻璃看过去,那些五颜六色的画面,花枝招展。”“有色彩的战争悲剧”就成了一个杠杆,撬动《金陵十三钗》的整个拍摄热情。从某种角度说,电影《金陵十三钗》是用颜色来演绎的。

首先,《金陵十三钗》的色彩配置独具特色。色彩的配置在电影制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指电影作品画面中不同比例、位置和面积的各种色彩进行搭配组合。这种搭配可以造成画面不同的浓与淡、明与暗、暖与冷、丰富与单纯等视觉感受,从而起到造型的作用。而在色彩配置基础上的色彩变化常常用来表达人物情绪的变化,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金陵十三钗》与之前大红大绿铺陈色彩的风格不同,张艺谋把《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大开大阖的鲜艳色块击碎研磨,拼接新型花色。《金陵十三钗》的主体色调苍白忧郁,一开始,影片就以地道的南京方言进行历史叙事。在挥之不散的浓黑烟云下,遍地横陈着的尸体、坍塌的牌楼、残断的城墙、凝重的河水、仓皇的人们,这一切,都可以唤醒人们内心无限悲悯,为那个时代人们的无助与绝望。历史虽然久远,但那就是真实的南京。展示一座人类的哭城,不必缀加太多的东西,只需把历史场景残酷还原,轻易就能击溃人心,这是共通的人性。然而,这样的浓黑历史底色,很快就被艳丽色彩取代了。《金陵十三钗》的主基调是灰色、暗色调的,然而正因如此,鲜亮的色调在背景中会非常显眼。风尘女子的花旗袍摇曳生姿,绚丽的却是堕落的色彩,但最后她们舍身救女学生们时,那些色彩聚合在一起,成为冬日里一抹暖色,成为一种美的定格。教堂内漂亮的彩色玻璃窗,是影片反复出现的色彩特写。 这样的一种彩色,和窗外战争的灰色,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视觉和象征对比。张艺谋把自己在以往电影中所能把握到的色彩技巧,全部压缩到这样一块彩色玻璃窗上。在教堂内发生的许多故事,都拿这个彩色玻璃窗做背景;这许多的故事也把自己的背影投影在这个彩色玻璃窗上。

其次,张艺谋处理电影色调的功力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色调即色彩的基调,指确定某种基调的色彩效果作为整体作品布光和用色的标准。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电影作品的色调是揭示作品内容、刻画人物情绪和心灵的有力手段,因此电影中每个局部的色彩处理,都是要受到色彩总设计的支配的。《金陵十三钗》灰暗的整体色调带有明显的历史质感,与那段特殊日子的黑色记忆相吻合。电影一开始以灰色、暗沉的色调为主,恰似一部黑白的胶卷片。比如为捍卫南京城而死守到最后的士兵,用来做毁灭日本精良坦克的“”,暗红色的鲜血迸溅到了死城绝望的灰尘里。土灰色的墙瓦,在炸弹一个个的爆发声中轰然倒塌,泯灭人性的日军满城地追逐着尚存的几个教堂的女学生,惊恐的尖叫声、鲜血、绝望已充斥了这个屏幕。不一会,灰色到此几乎戛然而止,换而出场的是艳丽丰满的诱惑颜色。艳丽的教堂玻璃,华美的丝绸旗袍,在一片废墟中闪现的明亮色调养眼也很宁神。从这里我们看出,张艺谋在影片《金陵十三钗》的色调运用上采取了对比的手法。在影片的前部分以灰色调为主,这是因为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战争灾难的故事,电影的主题和故事是沉重的。当镜头转到金陵十三钗时,们的鲜艳和绚烂,教堂圆窗缤纷的玻璃,狙击手殒身的纸铺,色彩越是丰富和华丽,战争和伤害越是触目惊心。那一袭华美的繁荣使影片前后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正是这种鲜明而强烈的色彩对比加深了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效果。影片前后的色彩虽然对比鲜明,但对这中间过渡的处理却符合影片内在的逻辑。影片开始是庞大的战争场面,拍摄得真实宏大,体现出张艺谋对战争大场面的掌控已经非常成功。当整个南京城陷落,战事结束后,镜头自然转到教堂里,教堂顶上色彩斑斓的阳光及风尘女子的绚丽多姿。颜色在影片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典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十三个和教堂女学生的形象塑造上。那些花花绿绿的腰肢,香粉、胭脂、红唇、妖娆的眼线、碧绿的耳坠、通透的玉镯、惹眼的琴弦、深色的丹蔻、白色皮毛的猫咪以及花花绿绿的各色修身的旗袍、黑色高贵的披肩在这个沦陷的城里有种浓厚的与世隔绝的“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意味。这些色彩是对堕落形象的塑造,而当她们慷慨赴死时,这些绚丽的色彩就变成美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影片通过色彩及其变化的使用,成功地塑造了金陵十三钗的人物形象。和这些光鲜而又毫无颜面地活着形成对比的,是教堂里面的女学生,身着黑色的棉布粗衣,梳着齐耳的短发,黯然但却高傲,在灾难面前用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个体的尊严。

再次,张艺谋把色彩的象征性和塑形性挖掘得非常充分。本片是一部战争片,大多数反映二战的片子在色彩上基本采用两种处理方式——黑白或低饱和度的整体色调,配以零星出现的彩色,而且这彩色在黑白主调下一定要有象征意味。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中小女孩的红色大衣,结尾时蜡烛的彩色,象征希望。而在本片中,饱和度低的色调与绚烂的彩色形成了一个对等的色彩结构,且彩色本身,也形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色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