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告别排浪式的教育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位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对我说,她在广西党校学习时,曾到百色市田东县农村参加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到农村小学办学之困难,尤其是教师数量不足、质量欠佳。她说,许多农村学生为了跳出农门而考大学,所以他们从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后,都不愿回到农村任教。她请我向有关方面反映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托她转达的意见。这位老人是广西民族大学1968届的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教书,后来当过县师范学校的副校长。这位老人认为,当初“一刀切”地将中等师范学校砍掉,过急过快,没有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这是造成现在农村教师队伍窘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取消中师,代之以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小学任教是为了提高教师质量,这本是件好事。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情况不同。原来中师培养的学生大多到农村任教,保证了农村的师资来源;但后来形成的县县取消中师的热潮,造成近年来农村合格师资的持续短缺。
由此,我想到消费趋势的变化: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曾是消费方式的主流;现在进入小康阶段,这种消费方式将逐渐被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方式所取代。我们教育领域仿佛也有过这种模仿型和排浪式的改革,现在大概也到了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实际出发,将多样化、个性化作为改革的重要原则的时候了。
教育改革当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消费方式的变革。教育改革常常会从模仿开始,也常常需要激发起广大群众的改革热情,掀起一股汹涌的改革热潮。但是,当改革脱离实际,排浪式推进时,我们就会违背初衷,造成不良后果,从而使这一改革不得不成为下一次改革的目标。
这种排浪式改革的动因来自不同方面。
有的来自“一刀切”的决策惯性。法律法规是规范一切社会活动的准绳,必须严格遵守。除此之外的其他决策均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简单地采取“一人有病,大家吃药”的办法。我们曾经通过行政手段,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撤点并校一时成为风潮,结果造成部分地区学生上学困难;于是,我们又使用行政手段,不管条件是否许可,都恢复教学点,又形成一股新的风潮。我们曾经在推进示范性高中建设时,推动初高中剥离,并允许剥离后的初中进行国有民办改制,于是掀起一股改制风潮;后来有些部门认为,这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所以,不管实验成功与否,都用行政命令一概收回,于是又掀起一股收归公办的风潮。
有的来自对教育规律缺乏尊重。我国的教育改革当然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应当坚持中西融合、洋为中用的原则。比如:不要不顾实际情况,将探究式教学作为最好的教学模式纷纷效仿,而后又因个别地区的PISA成绩不错,某些国家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肯定,而故步自封。再如: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加强教学研究无疑十分必要,但在某种功利的驱动下,许多所谓的研究变成了单纯的赛课,进而掀起一股“赛课热”,使得很多人对赛课的兴趣远远高于对常态课的重视。这些都值得我们警惕。
有的来自教育消费的从众心理。当有的家长送孩子去学外语时,不少家长就会觉得,自己若不如此,就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于是在学前教育中掀起一股“双语教育”的风潮;后来作为对“双语教育”某些不良效果的抵制,不少地区又掀起了国学教育热。其实,“双语教育”和国学教育都非绝对不可,但一经成“风”,便很容易被异化。最为典型的当属“奥数”。它本是一种适合某些学生的很好的思维训练方式,但变成学校选拔学生的重要依据后,便变了味。在家长的助推下,“奥数热”持续升温;但最终又形成一股批判“奥数”的热潮。
这种排浪式的改革,是教育改革走向成熟难以逾越的过程,但我们应尽早地告别它,努力消除它的负面影响。我想,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避免简单的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注重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应当是一个大国推进教育改革应有的态度、气度和风度。